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把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生的心理需求与个性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乐观自信,表现为参与欲强,好胜心强,有冒险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初中生的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了。著名学者杨丽珠、郑和钧等人为此进行了专项研究,并将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概括为四种:一是友谊的需要;二是独立的需要;三是理解与尊重的需要;四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时,(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主观地认为社会对自己的不理解,积极性受挫,美好愿望不能实现,个性得不到发展,从而表现对社会、对成人的怀疑,内心痛苦、焦虑,甚至走向极端,表现出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对自我的封闭性;对事物的质疑性;对社会的叛逆性。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注意到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考虑中学生个性特征,不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就会影响到中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
二、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方针。
在体育教学中,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的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在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队列队形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令行禁止”体现得淋漓尽致;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作风;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竞赛则更有凝聚力,能使学生空前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牢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1、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中的一些训练游戏一般都是群体性的活动,其中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一次群体性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一次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教育。如果教师组织得法,集体性的竞技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在群体心理上的融洽感,还能使学生的群体配合性增强,并对其团结友爱和协作精神形成促进作用,增强每个学生团结、互助、友爱的集体荣誉感,使个人的独立性和集体主义协调性达到和谐统一。
2、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设难—克服—新的困难—再克服”模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意志品质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意志品质必须从小困难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困难的难度。教师应把握好增加困难程度的技巧,困难太大,学生通过努力仍不能克服,将丧失信心;困难太小,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会使学生产生漫不经心的态度。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技术、战术,提高运动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3、体育教学强化竞争意识。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竞争性的活动,体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竞争意识养成的教育。“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体育与保守和惰性势不两立,体育运动强烈的竞争性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全神贯注倾其全力地去拼搏去夺取。持久的体育教育活动可以养成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
4、创设激励氛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德国著名教育家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激发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的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感激励氛围,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合理地加以选择、运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其过程是师生双边合作的过程。师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合作,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优化。师生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心境良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良性的双向反馈关系;相反,紧张的师生关系,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妨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保持乐观的心境,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自由交流、讨论与实践。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把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生的心理需求与个性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乐观自信,表现为参与欲强,好胜心强,有冒险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初中生的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了。著名学者杨丽珠、郑和钧等人为此进行了专项研究,并将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概括为四种:一是友谊的需要;二是独立的需要;三是理解与尊重的需要;四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时,(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主观地认为社会对自己的不理解,积极性受挫,美好愿望不能实现,个性得不到发展,从而表现对社会、对成人的怀疑,内心痛苦、焦虑,甚至走向极端,表现出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对自我的封闭性;对事物的质疑性;对社会的叛逆性。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注意到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考虑中学生个性特征,不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就会影响到中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
二、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方针。
在体育教学中,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的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在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队列队形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令行禁止”体现得淋漓尽致;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作风;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竞赛则更有凝聚力,能使学生空前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牢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1、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中的一些训练游戏一般都是群体性的活动,其中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一次群体性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一次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教育。如果教师组织得法,集体性的竞技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在群体心理上的融洽感,还能使学生的群体配合性增强,并对其团结友爱和协作精神形成促进作用,增强每个学生团结、互助、友爱的集体荣誉感,使个人的独立性和集体主义协调性达到和谐统一。
2、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设难—克服—新的困难—再克服”模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意志品质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意志品质必须从小困难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困难的难度。教师应把握好增加困难程度的技巧,困难太大,学生通过努力仍不能克服,将丧失信心;困难太小,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会使学生产生漫不经心的态度。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技术、战术,提高运动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3、体育教学强化竞争意识。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竞争性的活动,体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竞争意识养成的教育。“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体育与保守和惰性势不两立,体育运动强烈的竞争性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全神贯注倾其全力地去拼搏去夺取。持久的体育教育活动可以养成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
4、创设激励氛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德国著名教育家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激发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的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感激励氛围,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合理地加以选择、运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其过程是师生双边合作的过程。师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合作,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优化。师生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心境良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良性的双向反馈关系;相反,紧张的师生关系,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妨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保持乐观的心境,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自由交流、讨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