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一篇文本,我认为教师解读的关键是紧扣教材进行“三问”,以问定教,来设计教学思路。
一问作者。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作者写作的动机、背景、思想是什么?作为一篇普通的阅读材料,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文本的阅读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通过广泛地收集资料来了解。只有教师充分地阅读资料,有丰富的知识背景作衬托,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才能谈得上读透文本。
关于《最大的麦穗》一文,我在解读时,首先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阅读重点和难点是:《最大的麦穗》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对文本初步阅读之后,我的头脑里又蓦然跳出许多的阅读点:苏格拉底其人其事还有哪些记载?他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关于机会的小故事还有哪些?我应该向学生传达哪些有价值的课外阅读信息?
于是,我首先阅读教学参考书,了解苏格拉底其人其事和主要成就,又到网上搜集资料,更多角度地了解苏格拉底。
在百度百科里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一应俱全。比如苏格拉底的个人履历、心灵的转向说、灵魂不灭说、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临刑前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关于教育的名言、苏格拉底相关故事等等。
通过广泛阅读,苏格拉底的形象在我头脑中更加丰满、立体。这些知识并非要让学生都知道,但教师必须首先知道。
百度搜索关键词“关于机会的名言、故事”,从网上我摘录了很多名言,还选择了《两个年轻人求职》的故事,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拓展阅读。
这就是教学的底蕴积累过程,是一杯水变一桶水、一条河的过程。
二问编者。作为普通的阅读文本,《最大的麦穗》会激起我们更多的阅读欲望;但真正作为教材来说,《最大的麦穗》应该激起学生的什么?编者编排此文的目的何在?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教师要从读者身份转变为教者身份,来思考此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此文所在单元为“哲理篇”,因此,让学生领悟此文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之外,教师要考虑生字、朗读、默读、分号的作用等训练点,如何在教学中自如地安排。
三问学生。以往我们备课,往往只注重一问、二问,却忽视了三问——问学生。不管教师如何解读,都不可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管教师如何预设,都不能充分预设到学生阅读理解的每一个细节。因此,问学生,尤为重要!
教学这课之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
1.熟读课文。
2.通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途径解决自己阅读中的疑难。
3.自己努力之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预习本子上。
我在备课时,先仔细研读了学生预习本上仍未解决的问题。比如,《最大的麦穗》一文,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求弟子“只许进不许退”,他的用意是什么?
2.“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句中有两个“最大”,它们有什么不同?
3.“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4.这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为什么弟子们没找到?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麦穗?
5.为什么说“人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
从这些问题可看出,学生对苏格拉底用意理解得很朦胧;关于人生与麦地的比喻,学生不是很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并不懂。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1、3、6、7节,于是,我把朗读训练的重点放在对1、3、6、7节的指导上。当然,要想引领学生攻克理解上的难点,不能局限于某个段落,而是着眼于全篇,以俯瞰全文的姿态来理解文中的重点。
教师解读文本的重点总是关照文本的宏观价值,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点却在文中的细节处。所以,只有询问学生的理解难点在哪里,才能真正准确地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应该是教学走向生本的最佳途径。
一问作者。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作者写作的动机、背景、思想是什么?作为一篇普通的阅读材料,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文本的阅读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通过广泛地收集资料来了解。只有教师充分地阅读资料,有丰富的知识背景作衬托,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才能谈得上读透文本。
关于《最大的麦穗》一文,我在解读时,首先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阅读重点和难点是:《最大的麦穗》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对文本初步阅读之后,我的头脑里又蓦然跳出许多的阅读点:苏格拉底其人其事还有哪些记载?他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关于机会的小故事还有哪些?我应该向学生传达哪些有价值的课外阅读信息?
于是,我首先阅读教学参考书,了解苏格拉底其人其事和主要成就,又到网上搜集资料,更多角度地了解苏格拉底。
在百度百科里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一应俱全。比如苏格拉底的个人履历、心灵的转向说、灵魂不灭说、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临刑前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关于教育的名言、苏格拉底相关故事等等。
通过广泛阅读,苏格拉底的形象在我头脑中更加丰满、立体。这些知识并非要让学生都知道,但教师必须首先知道。
百度搜索关键词“关于机会的名言、故事”,从网上我摘录了很多名言,还选择了《两个年轻人求职》的故事,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拓展阅读。
这就是教学的底蕴积累过程,是一杯水变一桶水、一条河的过程。
二问编者。作为普通的阅读文本,《最大的麦穗》会激起我们更多的阅读欲望;但真正作为教材来说,《最大的麦穗》应该激起学生的什么?编者编排此文的目的何在?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教师要从读者身份转变为教者身份,来思考此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此文所在单元为“哲理篇”,因此,让学生领悟此文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之外,教师要考虑生字、朗读、默读、分号的作用等训练点,如何在教学中自如地安排。
三问学生。以往我们备课,往往只注重一问、二问,却忽视了三问——问学生。不管教师如何解读,都不可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管教师如何预设,都不能充分预设到学生阅读理解的每一个细节。因此,问学生,尤为重要!
教学这课之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
1.熟读课文。
2.通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途径解决自己阅读中的疑难。
3.自己努力之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预习本子上。
我在备课时,先仔细研读了学生预习本上仍未解决的问题。比如,《最大的麦穗》一文,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求弟子“只许进不许退”,他的用意是什么?
2.“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句中有两个“最大”,它们有什么不同?
3.“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4.这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为什么弟子们没找到?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麦穗?
5.为什么说“人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
从这些问题可看出,学生对苏格拉底用意理解得很朦胧;关于人生与麦地的比喻,学生不是很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并不懂。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1、3、6、7节,于是,我把朗读训练的重点放在对1、3、6、7节的指导上。当然,要想引领学生攻克理解上的难点,不能局限于某个段落,而是着眼于全篇,以俯瞰全文的姿态来理解文中的重点。
教师解读文本的重点总是关照文本的宏观价值,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点却在文中的细节处。所以,只有询问学生的理解难点在哪里,才能真正准确地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应该是教学走向生本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