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三问,以问定教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al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一篇文本,我认为教师解读的关键是紧扣教材进行“三问”,以问定教,来设计教学思路。
  一问作者。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作者写作的动机、背景、思想是什么?作为一篇普通的阅读材料,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文本的阅读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通过广泛地收集资料来了解。只有教师充分地阅读资料,有丰富的知识背景作衬托,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才能谈得上读透文本。
  关于《最大的麦穗》一文,我在解读时,首先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阅读重点和难点是:《最大的麦穗》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对文本初步阅读之后,我的头脑里又蓦然跳出许多的阅读点:苏格拉底其人其事还有哪些记载?他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关于机会的小故事还有哪些?我应该向学生传达哪些有价值的课外阅读信息?
  于是,我首先阅读教学参考书,了解苏格拉底其人其事和主要成就,又到网上搜集资料,更多角度地了解苏格拉底。
  在百度百科里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一应俱全。比如苏格拉底的个人履历、心灵的转向说、灵魂不灭说、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临刑前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关于教育的名言、苏格拉底相关故事等等。
  通过广泛阅读,苏格拉底的形象在我头脑中更加丰满、立体。这些知识并非要让学生都知道,但教师必须首先知道。
  百度搜索关键词“关于机会的名言、故事”,从网上我摘录了很多名言,还选择了《两个年轻人求职》的故事,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拓展阅读。
  这就是教学的底蕴积累过程,是一杯水变一桶水、一条河的过程。
  二问编者。作为普通的阅读文本,《最大的麦穗》会激起我们更多的阅读欲望;但真正作为教材来说,《最大的麦穗》应该激起学生的什么?编者编排此文的目的何在?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教师要从读者身份转变为教者身份,来思考此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此文所在单元为“哲理篇”,因此,让学生领悟此文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之外,教师要考虑生字、朗读、默读、分号的作用等训练点,如何在教学中自如地安排。
  三问学生。以往我们备课,往往只注重一问、二问,却忽视了三问——问学生。不管教师如何解读,都不可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管教师如何预设,都不能充分预设到学生阅读理解的每一个细节。因此,问学生,尤为重要!
  教学这课之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
  1.熟读课文。
  2.通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途径解决自己阅读中的疑难。
  3.自己努力之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预习本子上。
  我在备课时,先仔细研读了学生预习本上仍未解决的问题。比如,《最大的麦穗》一文,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求弟子“只许进不许退”,他的用意是什么?
  2.“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句中有两个“最大”,它们有什么不同?
  3.“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4.这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为什么弟子们没找到?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麦穗?
  5.为什么说“人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
  从这些问题可看出,学生对苏格拉底用意理解得很朦胧;关于人生与麦地的比喻,学生不是很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并不懂。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1、3、6、7节,于是,我把朗读训练的重点放在对1、3、6、7节的指导上。当然,要想引领学生攻克理解上的难点,不能局限于某个段落,而是着眼于全篇,以俯瞰全文的姿态来理解文中的重点。
  教师解读文本的重点总是关照文本的宏观价值,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点却在文中的细节处。所以,只有询问学生的理解难点在哪里,才能真正准确地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应该是教学走向生本的最佳途径。
其他文献
记者:谢英校长,在很多家长心目中,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已是一所新崛起的名校,而我们知道这仅仅是一所创办十年不到的学校,那么对一个学校而言,其培养学生的内涵理念究竟是什么呢?  谢英: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在人生最重要、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儿童。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学生和教师都是生命发展的主体,成长的主体。  从生命的意义出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的古诗词,表情达意言简意赅,诗画结合意蕴悠远,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古诗文的诵读要求。在实践中,中高年级段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诵读活动,积累了许多经典诗文,孩子们多能口诵心维。但是这种诵读活动重在积累,学生往往忽视了对经典的“运化”。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优秀的经典诗文名句呢?这就需要教师
2020年7月起,Vogue Business inChin8开始着手进行数据分析和案头调研任务,精心筹备了一份长达两百多页的城市报告——2020年《新时尚之都指数报告》。其诞生也使得Vogue Business in China成为时尚产业“智库”的愿景落到实处。我们讨论城市时尚力的时候,或许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会率先进入你的脑海。事实上,中国新一线城市和部分沿海城市的时尚实力和发展潜力亦不容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存在着老师和学生都是谈“文”色变,学生对作文普遍不感兴趣的现象。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学生学会了说空话、套话、大话、假话,形成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崇尚老师,迷信作文选,学生真正变成了被“装在套子里的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不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吗?如何让生活充实作文,让学生的文章变得鲜活?  一、先育人再作文  教书育人,要教
对于美容爱好者来说,Clean Beauty这个词想必并不陌生。在过去五年里,CleanBeauty的风潮愈演愈烈,最初大家觉得就跟以前流行过的Organic(有机)美容品一样,可能终究只是一时的风潮。然而,几年过去了,Clean Beauty不但没有式微,反而越发成为业界主旋律。可以说,新生的品牌大多数都会把自己安放在Clean Beauty的框架里,这样不光时髦,也能更好地结合目前最为倡导的环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英语的教与学效果与效率都不尽人意,其中评价体系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我校学生多班额大,教师所任教的班多,要在课堂上做到个体评价不容易,既费时且效果不佳,学生的参与率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我们经过充分论证,提出了《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成性评价研究与探索》的课题,旨在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评价体系,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
夏日高温烘烤,皮脂腺活动旺盛,出油肉眼可见地变多,头发越来越油腻。晚上洗的头发撑不到第二天中午,早上做好的蓬松造型下午就整个垮掉。本就不多的发量看起来更是少得可怜,扁塌的发型显龄又油腻,头皮屑、掉发都不请自来。找回蓬松的头发,清爽一夏,头发控油迫在眉睫。洗发水的清洁力度怎么看  控制头皮出油,从选择一瓶合适的洗发水开始o一瓶基础的洗发水由水、表面活性剂、起泡剂、稳定剂、防腐剂等组成,除此之外,有些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以单元来编排,每组单元内课文多依托相同或类似的主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到单元主题的人文性,而忽略其工具性,没有整体建构单元知识点和能力发展点,孤立地阅读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或许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是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基于单元重要知识点和能力发展点之上,整合教材文本,拓展课外阅读资源,统揽全局,整体推进的阅读教学。如何统整单元教材,践行“用
作为诸多表达自我创意的出口之一,珠宝与人产生身体与情感上的联系,并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吸弓着许多有着多样艺术背景的创作者在这个领域一试身手。而最近更是看到许多大胆的珠宝创作,它们以大自然为灵感,借由循环使用废物件,通过创新技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TetierBijoux品牌的FlorenceTetier,以及Sarabande基金会目前在驻艺术家EmilyFrancesBarrett便是其中十
1.Jo Malone London限量香水(英国梨与小苍兰香型)¥1,260/100ml以金色和白色小苍兰为设计元素,将中国传统元素和英伦现代艺术巧妙融合。  2.Byredo彩色限量版初绽淡香精(黑加仑色瓶盖)¥1,950/100ml黑加侖和柑橘的组合仿佛唱片上的唱针,为这首悠扬清亮的主旋律增添了新的活力。  3.Diptyque限量烛罩及香氛蜡烛礼盒¥1,570全新包装出自设计师Yor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