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一、活动,丰富生活
记得有幅漫画:有个背着书包的学生,往返于两个鸟笼(家庭与学校)之间,而且鸟笼之间的路上还有一道栅栏围着。这是一幅多么一针见血的漫画,它反映了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即学生生活的单一。的确,现今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哪个家庭不把他(她)们看做是宝贝一样?面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为了孩子的身心安全,很多家长也只能选择“关”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样的生活,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孩子们接触不到社会生活,写起作文来能有什么可写呢?因为学生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我们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就应该多担负起丰富学生生活的责任。
1.活用语文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每个单元的语文活动,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让学生参与,学生是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收获的。如《学当主持人》这一语文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①班上利用周末开一次班级晚会。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全班可分为5~6组),每组可2~4人参加“学当主持人”活动。③每组主持人自行设计3个节目让同学参与,自己写节目串联词。④节目结束后全班投票选举“最佳主持人”。这次活动因为有目的、有准备,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尝试,都有参与,都有收获,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周末。在这周的周记中,单是学生的周记题目就新鲜不少:《我可以,我骄傲》、《第一次尝试》、《品尝心跳的感觉》、《属于我们的空间》……而作文的内容就更是精彩纷呈,因为这是学生的真实体验。
语文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学习《名著推荐(西游记)》时,可以让学生表演《西游记》的故事,过把演员瘾;针对《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可以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开展一次辩论赛,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习《当小记者》的语文实践活动,可结合学校运动会,让学生实地采访学生、教练、领导;学习《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单元,可让学生欣赏电视散文朗诵,然后开展一次诗文朗诵比赛……学生体验多了,写作的“活水”就自然会“水到渠成”。
2.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社会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景物、动植物,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产生深刻的认识的。尽管野外观察会有“年年月月花相似”的现象,但“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见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它记录下来,这会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同阶段的认识与成长,既能充实学生的写作“米仓”,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到社会上,如帮助“五保老人”;做个小记者,采访附近的知名人士;参观某个景点,寻访家乡的古迹……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这些都会成为学生珍贵而新鲜的“米”,是学生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
二、阅读,拓展生活
学生的生活范围、交际圈子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深刻的人生感悟,就必须进行阅读。鲁迅先生说过:“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亲历过……我所谓的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我认为,这里的“所闻”最主要的还是指“阅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前人书籍和现在的各类报纸、刊物上获得一些间接的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作文“仓库”,挖掘更多的写作源头。
1.阅读.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天地
阅读活动面对的阅读材料包含了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界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宇宙,小至尘埃;远至史前,遥至未来……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有人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凭借作者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就能畅游在不受时空限制的广袤天地里。如在教完《鼎湖山听泉》后,我播放鲁彦的《听海》电视散文朗诵,学生仿若身临其境一样感受到了海的温柔的美,海的大气磅礴。在学《奇妙的克隆》这课后,我让学生阅读收集其他已成功克隆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激发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极大兴趣。这些课外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课内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消化,更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1
2.借鉴文章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从写作中我们能够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感情。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如朱自清先生写《春》,写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灿烂、春风的温暖、春雨的细密、春人的勤劳,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从听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写出了春的特点,赞颂了春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其中的看似简单的一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道出了孔乙己尴尬的社会地位。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里写轮船失事时的混乱、哈威尔船长与轮船一起沉没的场面,船长那干脆、铿锵有力的语言,把当时情况的紧急与船长沉着冷静的性格特点与他的崇高品质凸显了出来。对于这些经典,学生只有深刻领悟,巧于借鉴,才能让自己的写作素材鲜活起来。
三、因材施教。点化生活
由于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生活的反射也会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米仓”里所储存的“米的不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捕捉与众不同的心灵感悟,使他们说真话、抒真情,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
1.了解学生的“生平”
读名家名作我们要做到“知人论世”,因为作品是作家特定时期的心里反映。同样的道理,要指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教师还得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喜好、性格特点,这样,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知己知彼”,才能启发他们从自我的生活中捕捉、提炼写作素材。
2.做一个有心人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细心观察生活才能写出感人的细节,教师也只有细心地去观察学生,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同是去一处秋游,由于分组的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经历。如去年我带学生到离校不远的一处水库游玩,我们走的是小路,可能是太久没人走了,有一段小路几乎被芒草覆盖了,开路小组的学生们是“披荆斩棘”才使大家顺利通过了那一段路途。于是,我引导这一小组的学生在作文中重点写这一过程,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在品尝自己挥汗如雨地开路的同时也体会自己让同学们顺利通过的奉献滋味。另有一组学生因负责淘米的同学还没回(不敢用水库的水,得去找水源),为了不耽误时间就先去煮了菜(菜是预先在学校洗好的),谁知道淘米的同学还没回到菜就已经煮熟了,其他同学忍不住要吃上一点,其中一个同学就用手护住菜不断地说:“多呼哉,不多也。”真有点像“开五指护住那一小碟茴香豆”的孔乙己,令周围的同学连连捧腹大笑。抓住这一细节,可以引导学生写秋游的乐,又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写作,使文章既充实又具有文化内涵。
作文教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做个“有心人”,多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多阅读,因材施教,就可以激活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一、活动,丰富生活
记得有幅漫画:有个背着书包的学生,往返于两个鸟笼(家庭与学校)之间,而且鸟笼之间的路上还有一道栅栏围着。这是一幅多么一针见血的漫画,它反映了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即学生生活的单一。的确,现今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哪个家庭不把他(她)们看做是宝贝一样?面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为了孩子的身心安全,很多家长也只能选择“关”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样的生活,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孩子们接触不到社会生活,写起作文来能有什么可写呢?因为学生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我们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就应该多担负起丰富学生生活的责任。
1.活用语文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每个单元的语文活动,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让学生参与,学生是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收获的。如《学当主持人》这一语文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①班上利用周末开一次班级晚会。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全班可分为5~6组),每组可2~4人参加“学当主持人”活动。③每组主持人自行设计3个节目让同学参与,自己写节目串联词。④节目结束后全班投票选举“最佳主持人”。这次活动因为有目的、有准备,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尝试,都有参与,都有收获,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周末。在这周的周记中,单是学生的周记题目就新鲜不少:《我可以,我骄傲》、《第一次尝试》、《品尝心跳的感觉》、《属于我们的空间》……而作文的内容就更是精彩纷呈,因为这是学生的真实体验。
语文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学习《名著推荐(西游记)》时,可以让学生表演《西游记》的故事,过把演员瘾;针对《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可以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开展一次辩论赛,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习《当小记者》的语文实践活动,可结合学校运动会,让学生实地采访学生、教练、领导;学习《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单元,可让学生欣赏电视散文朗诵,然后开展一次诗文朗诵比赛……学生体验多了,写作的“活水”就自然会“水到渠成”。
2.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社会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景物、动植物,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产生深刻的认识的。尽管野外观察会有“年年月月花相似”的现象,但“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见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它记录下来,这会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同阶段的认识与成长,既能充实学生的写作“米仓”,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到社会上,如帮助“五保老人”;做个小记者,采访附近的知名人士;参观某个景点,寻访家乡的古迹……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这些都会成为学生珍贵而新鲜的“米”,是学生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
二、阅读,拓展生活
学生的生活范围、交际圈子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深刻的人生感悟,就必须进行阅读。鲁迅先生说过:“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亲历过……我所谓的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我认为,这里的“所闻”最主要的还是指“阅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前人书籍和现在的各类报纸、刊物上获得一些间接的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作文“仓库”,挖掘更多的写作源头。
1.阅读.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天地
阅读活动面对的阅读材料包含了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界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宇宙,小至尘埃;远至史前,遥至未来……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有人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凭借作者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就能畅游在不受时空限制的广袤天地里。如在教完《鼎湖山听泉》后,我播放鲁彦的《听海》电视散文朗诵,学生仿若身临其境一样感受到了海的温柔的美,海的大气磅礴。在学《奇妙的克隆》这课后,我让学生阅读收集其他已成功克隆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激发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极大兴趣。这些课外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课内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消化,更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1
2.借鉴文章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从写作中我们能够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感情。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如朱自清先生写《春》,写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灿烂、春风的温暖、春雨的细密、春人的勤劳,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从听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写出了春的特点,赞颂了春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其中的看似简单的一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道出了孔乙己尴尬的社会地位。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里写轮船失事时的混乱、哈威尔船长与轮船一起沉没的场面,船长那干脆、铿锵有力的语言,把当时情况的紧急与船长沉着冷静的性格特点与他的崇高品质凸显了出来。对于这些经典,学生只有深刻领悟,巧于借鉴,才能让自己的写作素材鲜活起来。
三、因材施教。点化生活
由于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生活的反射也会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米仓”里所储存的“米的不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捕捉与众不同的心灵感悟,使他们说真话、抒真情,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
1.了解学生的“生平”
读名家名作我们要做到“知人论世”,因为作品是作家特定时期的心里反映。同样的道理,要指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教师还得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喜好、性格特点,这样,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知己知彼”,才能启发他们从自我的生活中捕捉、提炼写作素材。
2.做一个有心人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细心观察生活才能写出感人的细节,教师也只有细心地去观察学生,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同是去一处秋游,由于分组的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经历。如去年我带学生到离校不远的一处水库游玩,我们走的是小路,可能是太久没人走了,有一段小路几乎被芒草覆盖了,开路小组的学生们是“披荆斩棘”才使大家顺利通过了那一段路途。于是,我引导这一小组的学生在作文中重点写这一过程,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在品尝自己挥汗如雨地开路的同时也体会自己让同学们顺利通过的奉献滋味。另有一组学生因负责淘米的同学还没回(不敢用水库的水,得去找水源),为了不耽误时间就先去煮了菜(菜是预先在学校洗好的),谁知道淘米的同学还没回到菜就已经煮熟了,其他同学忍不住要吃上一点,其中一个同学就用手护住菜不断地说:“多呼哉,不多也。”真有点像“开五指护住那一小碟茴香豆”的孔乙己,令周围的同学连连捧腹大笑。抓住这一细节,可以引导学生写秋游的乐,又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写作,使文章既充实又具有文化内涵。
作文教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做个“有心人”,多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多阅读,因材施教,就可以激活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