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揭开新课程改革的神秘面纱、直面课改、去粗取精,让课堂理性回归,构建一种简约而有效的理想数学课堂,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答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了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面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根据我任教十年来的一些感受以及其他同人的反馈,现把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将“对话”变 “问答”
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但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把对话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
2.为“夸奖”而“夸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老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3.将“自主”变“自流”
新课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老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课堂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5.有“合作”无“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6.有“探究”不“适时”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有好的问题学生是非常喜欢进行探究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无须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
7.用“先进”轻“思考”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教学媒体,以机代人,结果整节课鼓声、钟声、歌声、欢笑声与吵闹声不绝于耳,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喊杀声一片的“古代战场”。
类似上述问题可能还可以列举很多,最终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二、针对新课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反思
课程改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辩证地认识当前的课程改革,深入讨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价值。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要辩证地进行,不能一谈新课程就都是好的,一谈以往的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2.要辩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本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
3.要辩证地认识教师与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脱离教材”,当然教材的基础性与中考的选拔性有目标差异,但学好教材一定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教师的作用主要应当放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上,理解教材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4.要辩证地认识结果与过程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所产生影响力的大小。数学思维方法孕育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过程等于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难以理解概念的本质;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纽带,概念间的关系就无法认识、联系也难以建立,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缺乏整体性,其可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等功能指标都会大打折扣。
5.要辩证地认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发现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设计者、促进者。新课程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个教师拨开新课改这层神秘的迷雾,直接面对教育的真谛,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泾口镇初级中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面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根据我任教十年来的一些感受以及其他同人的反馈,现把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将“对话”变 “问答”
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但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把对话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
2.为“夸奖”而“夸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老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3.将“自主”变“自流”
新课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老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课堂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5.有“合作”无“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6.有“探究”不“适时”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有好的问题学生是非常喜欢进行探究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无须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
7.用“先进”轻“思考”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教学媒体,以机代人,结果整节课鼓声、钟声、歌声、欢笑声与吵闹声不绝于耳,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喊杀声一片的“古代战场”。
类似上述问题可能还可以列举很多,最终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二、针对新课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反思
课程改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辩证地认识当前的课程改革,深入讨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价值。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要辩证地进行,不能一谈新课程就都是好的,一谈以往的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2.要辩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本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
3.要辩证地认识教师与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脱离教材”,当然教材的基础性与中考的选拔性有目标差异,但学好教材一定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教师的作用主要应当放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上,理解教材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4.要辩证地认识结果与过程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所产生影响力的大小。数学思维方法孕育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过程等于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难以理解概念的本质;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纽带,概念间的关系就无法认识、联系也难以建立,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缺乏整体性,其可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等功能指标都会大打折扣。
5.要辩证地认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发现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设计者、促进者。新课程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个教师拨开新课改这层神秘的迷雾,直接面对教育的真谛,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泾口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