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到海南来,这里永远是春天……”
美丽的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是中国陆地面积海洋面积最大和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这里天空蔚蓝,海水澄碧,空气怡人,阳光明媚,沙滩洁白。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并做出关于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
光阴似箭,星移斗转。转瞬之间,海南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创新图强,已经走上了一条平稳健康的发展道路:海南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多年来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1%,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18%。一个曾经落后的边陲岛屿,已变成初步繁荣的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是海南立省之本,也是岛屿经济的永恒主题。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深化体制改革,打造体制特色,初步形成了比较鲜明具有海南特色的体制优势,为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推进航权开放,建设地区性国际航空枢纽。2003年,海南成为中国首个开放第三、四、五航权的试点省份。2007年,海南航路“南面开口、北方开放”的调整策略正式实施,海南正在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国际知名度、对外开放度与日俱增。
优化投资环境,打造中外客商投资洼地。2005年,中共海南省委正式出台《关于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经过几年的努力,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进驻海南,琼籍侨胞也纷纷回乡投资兴业。
深化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近年来,海南秉承“以特色参与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的原则,既积极“引进来”,也大胆“走出去”,组织高层次、大规模的代表团,参加各种区域合作会议,签署了上百个合作项目,协议金额近千亿元,实现了借力发展,合作互赢,展示了开放、务实的崭新形象。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不断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在省委书记卫留成看来,“路可以不修那么宽,广场可以不造那么大,办公楼可以不盖那么漂亮,但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一定要解决好!”
海南人民在感受着季节春天的同时,更感受着人间的春天。2005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底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率先消灭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的省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全覆盖。2006年比全国规划时间提前两年实现了所有乡镇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农民参合率达8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已试点启动。科技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110网络,服务范围覆盖全省70%以上乡镇,成为叫响全国的农业科技服务品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大型国际性活动和四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在海南成功举办。“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等民族工艺正逐步从深山走向世界,民族舞剧《达达瑟》、《黄道婆》、琼剧《苏东坡在海南》等20多部文化精品获政府文华奖等大奖。文明生态村、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规范行业、文明高效机关、文明安全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特别是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带动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的转变,目前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3.4%,成为全国推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
海南拥有世界一流、中国独有的热带岛屿海岸景观、热带原始雨林、火山、溶洞、温泉等旅游资源和别具魅力的人文名胜、民族风情。围绕建设中国旅游强省的目标,海南加大旅游开放,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整体形象,提高旅游产业效益,积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外国游客出入海南岛非常便利,享受全国最优惠的入境政策。日本、新加坡、文莱三国游客到海南免签证。俄罗斯等21个国家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15天内免签证;凡与中国有外交关系或者官方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的游客到海南可办理“落地签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845万海南人民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的战略,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海南建设成为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