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物流业与金融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创新产品,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本文通过对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金融进行SWOT分析,阐述了物流金融服务在环渤海地区拥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 物流金融 SWOT分析
1 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金融的意义
在物流金融中涉及三个主体: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为资金需求方企业提供融资,物流金融的开展对这三方都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并带来三方共赢的效果。
首先,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常常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产生了利用存货融资的需求,由此催生物流金融服务的创新。通过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使企业把动产盘活出来,提高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
其次,物流金融可以为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目前,环渤海地区的物流行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国外同行的压力。对卡车运输、货代和一般物流服务而言,激烈的竞争使利润率下降,已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物流企业必须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在传统的物流服务中提供金融服务,扩大企业的经营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物流金融服务也是争取客户的一项重要举措。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可以向公司客户提供融资、结算等综合服务,使物流供应商在客户心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
最后,物流金融可以提升银行利润空间。银行作为金融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出物流金融这一新的金融产品,不但拓展了银行的贷款业务,增加银行的利息存贷差收入,而且为银行创造更多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以增强自身竞争力。物流公司的参与也增强了银行对贷款的监督力度,帮助银行更有效地监控贷款风险。不仅如此,在开展物流金融的同时,银行也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体,以其优质的服务,把业务的触角延伸到供应链的各个部分。
2 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
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有一些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如2006年7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外运集团在北京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双方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全面合作。随着物流金融的大力推广以及物流金融理论的不断深入,物流金融服务必将在环渤海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也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1 优势
2.1.1 金融资源优势。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环渤海区域内主要城市的金融辐射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广,为区域内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北京是环渤海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拥有众多国家金融管理机构和外国金融企业驻华机构,具有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全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多家股份制银行总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和太平洋、泰康、华泰等多家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均设在北京。另外,还有20家外资银行和207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同时,国库、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云集于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总部均设在北京。金融产业占GDP的比重近二成,其金融资源的影响力最大,辐射的区域可以覆盖环渤海的大部分城市,已成为环渤海地区金融服务业的中心。天津曾是近代中国北方的金融经济中心,近来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获批及东北亚银行筹建,计划将总部设于天津,使天津成为金融业关注的焦点。渤海银行的设立填补了天津全国性金融机构的空白,加大了民营企业参股的可能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金融地位,推动天津金融业前进的步伐。这些都表明环渤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金融资源。
2.1.2 区位优势。环渤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它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毗邻朝鲜,与韩日俄地理位置接近。渤海是中国最大的内海,它的内陆腹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0%,是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主要出海口,这里是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通道。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的粮食、畜产品、石油,西北地区的媒体、皮毛,华北地区的石油、轻纺产品,渤海的海产品,甚至远在数千里外的青海、新疆的货物都要经过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同时,从国外进口的设备、资金、商品也要从这里进入中国的北方市场。
2.1.3 交通优势。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中心,天津有北方最大的外贸港口和全国四大航空货运基地之一的机场。两个交通枢纽的扩散能力极强。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目前,沿海已建成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日照等6个年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以及若干百万吨以上的中型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60%。这些都构成了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业良好的基础。
2.1.4 人才、科技资源优势。环渤海地区拥有我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全区拥有高等院校376所,占全国的27%,高等院校教师约占全国的1/3,高校学生数约占全国的1/4以上,现有科研机构100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达130多万,约占全国的27%,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环渤海地区不仅集中了中国一流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图书资料和科技信息中心。因此,环渤海地区具备极其强大的科技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2.2 劣势
2.2.1 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环渤海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体制改革相对落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金融产品还不丰富,金融对外交流较少,金融电子化程度不高,金融创新能力不强。金融市场竞争仍显不足,金融市场仍存在先天的垄断因素,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弱,竞争依然不充分,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2.2.2 运输能力滞后。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大多处于100%以上的超负荷状态(不超过70%为宜)。环渤海地区港口集散主要是铁路运输,且多港共用一路的现象普遍。
2.2.3 市场分隔严重,民企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圈内老工业基地较多,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北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例高达53.85%;辽宁则高达62.7%,非常不利于该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由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体制僵化,各地争夺企业、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入而限制外出,对企业的异地并购设置障碍,导致该圈内民营经济数量和质量都较长三角、珠三角低。
2.2.4 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呈大而散的态势,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比较小、自身信用度低。
基础设施薄弱,至今尚无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投资回报率较低,物流的联动性差,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3 机遇
2.3.1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环渤海区域发展统计报告2008》显示,2007年环渤海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猛,15个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达到13%,超越珠江三角洲,成为继长江三角洲之后全国第二大区域经济体。据对全国100家地区级以上城市经济总量的排列比较,2007年环渤海地区已有30个城市进入中国百强市行列。排名前10位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占据4席,环渤海地区占据3席,珠江三角洲有2席。2007年,环渤海15个中心城市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3.15%。现在滨海新区的建立和曹妃甸港的使用、南堡油田的开发,都是巨大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形势非常好,机遇也是千年一遇。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创造出巨大的物流服务需求。这些为物流金融的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发展机遇。
2.3.2 政策扶持。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环渤海作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个重点发展地区,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借助国家扶植老工业基地政策的东风,加快环渤海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尤其要加快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业优化与重组,使其能集中资源于其核心及优势环节,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及物流业务外包。这是其他二大区域发展物流所没有的机遇。
2.4 挑战 WTO所要求的市场的全面放开,为跨国物流公司机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环渤海地区提供便利条件,为国外成熟发达的物流金融服务带来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机遇,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与金融不断对内对外扩张,其强大的经济联动性,对国内物流、金融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环渤海地区物流业、金融业与国际发达国家先进的全球化物流网络、金融服务技术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无疑共同面临着在国际化竞争的挑战。
3 环渤海地区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3.1 创新物流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是银行和物流公司新的增值服务模式,应联合发挥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物流公司、仓储公司、制造商、经销商和企业用户的优势,以资金流盘活物流,以物流拉动资金流。在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企业库存的变动以及产品的质量与规格型号、原价和净值、承销商与销售区域等具体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不易掌握的。物流企业为银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取得银行的信用,共同开发物流金融服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现代化物流金融服务。
3.2 加快金融机构改革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分级。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信用机制和更加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高效的物流业务结算系统,有助于提高物流业的支付结算效率,满足物流业对资金流的要求。
3.3 加大对大型物流企业的培育 要发展壮大环渤海地区物流企业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可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只有在客户资信良好、融资项目风险较低或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对客户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物流企业应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作充分的了解和监控,才可有效地防范物流金融的风险。同时还要实现和其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方便了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完善了为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
3.4 加强物流保险的开发 供应链运行的各环节,无处不存在风险。物流保险作为物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物流供应链条各个环节。物流保险也是物流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因此,保险机构应逐步开发新的物流专业险种,适应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这既成为保险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增强了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3.5 优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不断完善现代物流金融的政策法律制度,对与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进行梳理、清理,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制订并完善管理实施细则。营造与现代物流金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建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任乐,陈贻胜.环渤海地区主要中心城市物流资源比较优势分析[J].港口物流.2007.3:20-22.
[2]张建超,王慧英.环渤海经济圈的改革发展[J].现代商业.
[3]贺晓波,王睿.环渤海区域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J].经济论坛,2008,1:13-14.
[4]李志辉.环渤海区域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J].话题.
[5]吴小梅,吴鹭蓉.对我国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2:56-57.
[6]蒋云飞,李双.金融物流:金融业与物流业之双赢路[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249.
[7]叶汇.金融物流——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结合物[J].市场周刊.2008.1:20-21.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 物流金融 SWOT分析
1 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金融的意义
在物流金融中涉及三个主体: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为资金需求方企业提供融资,物流金融的开展对这三方都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并带来三方共赢的效果。
首先,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常常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产生了利用存货融资的需求,由此催生物流金融服务的创新。通过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使企业把动产盘活出来,提高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
其次,物流金融可以为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目前,环渤海地区的物流行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国外同行的压力。对卡车运输、货代和一般物流服务而言,激烈的竞争使利润率下降,已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物流企业必须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在传统的物流服务中提供金融服务,扩大企业的经营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物流金融服务也是争取客户的一项重要举措。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可以向公司客户提供融资、结算等综合服务,使物流供应商在客户心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
最后,物流金融可以提升银行利润空间。银行作为金融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出物流金融这一新的金融产品,不但拓展了银行的贷款业务,增加银行的利息存贷差收入,而且为银行创造更多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以增强自身竞争力。物流公司的参与也增强了银行对贷款的监督力度,帮助银行更有效地监控贷款风险。不仅如此,在开展物流金融的同时,银行也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体,以其优质的服务,把业务的触角延伸到供应链的各个部分。
2 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
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有一些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如2006年7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外运集团在北京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双方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全面合作。随着物流金融的大力推广以及物流金融理论的不断深入,物流金融服务必将在环渤海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也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1 优势
2.1.1 金融资源优势。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环渤海区域内主要城市的金融辐射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广,为区域内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北京是环渤海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拥有众多国家金融管理机构和外国金融企业驻华机构,具有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全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多家股份制银行总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和太平洋、泰康、华泰等多家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均设在北京。另外,还有20家外资银行和207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同时,国库、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云集于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总部均设在北京。金融产业占GDP的比重近二成,其金融资源的影响力最大,辐射的区域可以覆盖环渤海的大部分城市,已成为环渤海地区金融服务业的中心。天津曾是近代中国北方的金融经济中心,近来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获批及东北亚银行筹建,计划将总部设于天津,使天津成为金融业关注的焦点。渤海银行的设立填补了天津全国性金融机构的空白,加大了民营企业参股的可能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金融地位,推动天津金融业前进的步伐。这些都表明环渤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金融资源。
2.1.2 区位优势。环渤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它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毗邻朝鲜,与韩日俄地理位置接近。渤海是中国最大的内海,它的内陆腹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0%,是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主要出海口,这里是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通道。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的粮食、畜产品、石油,西北地区的媒体、皮毛,华北地区的石油、轻纺产品,渤海的海产品,甚至远在数千里外的青海、新疆的货物都要经过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同时,从国外进口的设备、资金、商品也要从这里进入中国的北方市场。
2.1.3 交通优势。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中心,天津有北方最大的外贸港口和全国四大航空货运基地之一的机场。两个交通枢纽的扩散能力极强。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目前,沿海已建成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日照等6个年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以及若干百万吨以上的中型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60%。这些都构成了环渤海地区发展物流业良好的基础。
2.1.4 人才、科技资源优势。环渤海地区拥有我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全区拥有高等院校376所,占全国的27%,高等院校教师约占全国的1/3,高校学生数约占全国的1/4以上,现有科研机构100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达130多万,约占全国的27%,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环渤海地区不仅集中了中国一流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图书资料和科技信息中心。因此,环渤海地区具备极其强大的科技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2.2 劣势
2.2.1 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环渤海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体制改革相对落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金融产品还不丰富,金融对外交流较少,金融电子化程度不高,金融创新能力不强。金融市场竞争仍显不足,金融市场仍存在先天的垄断因素,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弱,竞争依然不充分,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2.2.2 运输能力滞后。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大多处于100%以上的超负荷状态(不超过70%为宜)。环渤海地区港口集散主要是铁路运输,且多港共用一路的现象普遍。
2.2.3 市场分隔严重,民企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圈内老工业基地较多,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北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例高达53.85%;辽宁则高达62.7%,非常不利于该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由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体制僵化,各地争夺企业、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入而限制外出,对企业的异地并购设置障碍,导致该圈内民营经济数量和质量都较长三角、珠三角低。
2.2.4 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呈大而散的态势,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比较小、自身信用度低。
基础设施薄弱,至今尚无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投资回报率较低,物流的联动性差,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3 机遇
2.3.1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环渤海区域发展统计报告2008》显示,2007年环渤海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猛,15个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达到13%,超越珠江三角洲,成为继长江三角洲之后全国第二大区域经济体。据对全国100家地区级以上城市经济总量的排列比较,2007年环渤海地区已有30个城市进入中国百强市行列。排名前10位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占据4席,环渤海地区占据3席,珠江三角洲有2席。2007年,环渤海15个中心城市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3.15%。现在滨海新区的建立和曹妃甸港的使用、南堡油田的开发,都是巨大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形势非常好,机遇也是千年一遇。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创造出巨大的物流服务需求。这些为物流金融的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发展机遇。
2.3.2 政策扶持。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环渤海作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个重点发展地区,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借助国家扶植老工业基地政策的东风,加快环渤海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尤其要加快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业优化与重组,使其能集中资源于其核心及优势环节,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及物流业务外包。这是其他二大区域发展物流所没有的机遇。
2.4 挑战 WTO所要求的市场的全面放开,为跨国物流公司机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环渤海地区提供便利条件,为国外成熟发达的物流金融服务带来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机遇,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与金融不断对内对外扩张,其强大的经济联动性,对国内物流、金融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环渤海地区物流业、金融业与国际发达国家先进的全球化物流网络、金融服务技术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无疑共同面临着在国际化竞争的挑战。
3 环渤海地区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3.1 创新物流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是银行和物流公司新的增值服务模式,应联合发挥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物流公司、仓储公司、制造商、经销商和企业用户的优势,以资金流盘活物流,以物流拉动资金流。在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企业库存的变动以及产品的质量与规格型号、原价和净值、承销商与销售区域等具体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不易掌握的。物流企业为银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取得银行的信用,共同开发物流金融服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现代化物流金融服务。
3.2 加快金融机构改革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分级。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信用机制和更加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高效的物流业务结算系统,有助于提高物流业的支付结算效率,满足物流业对资金流的要求。
3.3 加大对大型物流企业的培育 要发展壮大环渤海地区物流企业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可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只有在客户资信良好、融资项目风险较低或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对客户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物流企业应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作充分的了解和监控,才可有效地防范物流金融的风险。同时还要实现和其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方便了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完善了为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
3.4 加强物流保险的开发 供应链运行的各环节,无处不存在风险。物流保险作为物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物流供应链条各个环节。物流保险也是物流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因此,保险机构应逐步开发新的物流专业险种,适应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这既成为保险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增强了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3.5 优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不断完善现代物流金融的政策法律制度,对与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进行梳理、清理,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制订并完善管理实施细则。营造与现代物流金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建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任乐,陈贻胜.环渤海地区主要中心城市物流资源比较优势分析[J].港口物流.2007.3:20-22.
[2]张建超,王慧英.环渤海经济圈的改革发展[J].现代商业.
[3]贺晓波,王睿.环渤海区域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J].经济论坛,2008,1:13-14.
[4]李志辉.环渤海区域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J].话题.
[5]吴小梅,吴鹭蓉.对我国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2:56-57.
[6]蒋云飞,李双.金融物流:金融业与物流业之双赢路[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249.
[7]叶汇.金融物流——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结合物[J].市场周刊.2008.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