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对应: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神话原型的对应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诺思洛浦.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美国小说改编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文中与电影中均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以及通过原型对应突出主人公安迪对肖申克囚徒从精神上与心灵上的救赎,揭示社会的阴暗和救赎的可贵。
  关键词:安迪;圣经;救赎;原型
  作者简介:张露(1988-),女,汉,安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
  一、背景介绍
  神话原型批评源于英国的古典学界中崛起的仪式学派,其集大成者是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浦.弗莱。他在《文学的原型》中提出“神话就是原型”这一核心论点。在他看来,作为人类共同经验基础的神话,为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型模式,而文学作品中的原型象征有助于强调和描绘寓言以及每位作者所讲述的“更深层故事”。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形式和结构就是神话,因为神话拥有人类最深层的想象以及所有文学类别中最抽象的意义。而文学也正是有了神话原型的注入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品读文本本身,从而植根于整个人类文化之中,以便读者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作品,深挖其魅力,产生心理共鸣。
  圣经是西方神话的源头,尤其是圣经里的基督教义,是西方文学的精神源头和文明支柱。基督教神学的价值理念,伦理观和审美观念与西方文学早已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纵观所有的西方文学,都能从中直接或间接的巡察到基督经典原型的暗喻,或赞扬,或讽刺,嬉笑怒骂皆能看出其对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基督教作为西方文明肌理的底色,深深影响西方世界对人性以及世界观的看法。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短篇名作之一 《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深受读者的喜爱与赞扬,根据其改编的电影更是影响深远,独具匠心的情节设计,独特的宗教原型隐喻,心思缜密的救赎者,使作品在主题,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方面魅力毕现。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坐落在肖申克名叫鲨堡的监狱里,主人公安迪被误控杀害妻子,被判处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里受尽折磨,但信念和希望从未动摇,最终凭借其智慧和对希望的期冀,经历了与残暴无情,贪婪虚伪的典狱长以及其爪牙们的周旋,为狱友赢得了更好的生存环境,获得珍贵的友情,并成功越狱,惩罚了邪恶势力。从被屈辱压迫到最后走向自由王国。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有意嵌入众多圣经里的基督教的原型,以求更好地传达主题,揭示罪恶的司法制度,讽刺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往往是道德感最缺失的人。原型的成功运用更赋予了小说独特魅力,突显出自由和希望的可贵,安迪的对肖申克所有人的救赎。本文就从基督原型对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展开分析,更深入的探讨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为我们带来生的希望。
  二、人物與原型的对应关系
  《肖申克的救赎》中,坐落在肖申克的鲨堡监狱实质上就是一个人间炼狱,如“地狱”一般,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更为惨暴的是它对人的精神的磨蚀。
  在“地狱”——鲨堡监狱,阴暗冷森,慢慢无期的禁锢消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拥有希望却是个危险的东西,放弃希望变成行尸走肉才能得以苟活。满口圣经教义、道貌岸然的典狱长诺顿,以及其爪牙们,对犯人人性的摧残至扭曲,心灵至麻木,以致他们不知何为自由,何为希望。典狱长自认为上帝,掌握犯人的生死,实际上他和他的那些爪牙们就像是基督里的“撒旦”,受恩于上帝,却总是暗藏坏胎。
  而安迪犹如上帝派来鲨堡监狱的“耶稣”,救赎每一个麻木的心灵,为他们带来生活的希望。最后和老友来到他们心中的“伊甸园”——太平洋小岛,在这里安迪和老友重新拥抱自由和对未来的希望。
  (一)
  在基督教所建构的世界中,撒旦是反叛上帝耶和华而堕落成魔鬼,被认为是与上帝相对的邪恶,黑暗的力量,最后被上帝打入地狱。撒旦作为地狱之王,并不是正义的化身,是黑暗堕落集团的领袖,邪恶的代表,在地狱里对罪人残忍无情,杀戮和奴役。作品中典狱长诺顿做为鲨堡监狱的最高权力者,平日道貌岸然,圣经倒背如流,办公桌上的纪念盘上赫然刻着几个大字——“基督就是我的救世主”;满嘴的基督教义,对每个犯人都用圣经训导,新犯人手一本圣经,训诫他们:不可亵渎神,不准滥呼上帝之名。他把自我已然当作是上帝,而实际上典狱长诺顿就是这座监狱的魔鬼和黑暗力量,为攫取利益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新犯第一天入狱就被他活活打死。所有的这些行为都隐喻着他们信仰的缺失与虚伪的人性。他们要求犯人严格“遵守圣经”,以上帝之名训斥犯人,实质上圣经于他们来说,不是救赎的工具,而是禁锢犯人精神的枷锁。假借圣经之名,行魔鬼般邪恶之事。就如撒旦一样,未堕落之前为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因对权利和地位的迷恋,而不知谦卑,妄想与自己的创造者耶和华平起平坐,最终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撒旦召集他的追随者开始无恶不做,为达目的,将罪恶引入世界,摧残人类。诺顿和海利们,拥有权力,滥用权力,杀人越货,草菅人命,为达利益无所不用其及。他们就是这座监狱的魔鬼“撒旦”,在这所人间炼狱里磨蚀希望,剥夺灵魂。最后,他们被安迪揭发罪行,开枪自杀,墙上的字依然醒目——“上帝的审判终会降临”。
  从作品中不上难看出诺顿海利们实际就是隐喻著撒旦魔鬼们以及美国罪恶的司法制度和种种荒诞的监狱现状。作者用基督原型意象暗喻,更加深其讽刺意味,揭示其罪恶的本质。在撒旦魔鬼们黑暗的王国里,用圣经做掩盖,体制化束缚,以禁锢一切,控制一切。而投射到现实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成熟体制的可怕性。不恰当的东西,长期的侵犯你,剥夺你的权利,垄断你的自由而人们反而对其产生依赖。可见其对人灵魂的余毒之深。
  (二)
  耶稣是圣经中所预言的救世主,上帝派他来拯救世界,救赎人类从罪恶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自己受尽苦难,饱经风霜,依旧用大爱去解救人类所有的磨难,和邪恶势力殊死斗争。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这一人物就被隐喻成基督原型——救世主“耶稣”,和典狱长及爪牙们——“撒旦”开展一系列斗争,在基督教义中,耶稣和魔鬼殊死相斗,并借助于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战胜了撒旦,使人类摆脱黑暗之地的禁锢中得到救赎和自由。
  小说伊始,安迪利用特长给诺顿洗钱,以此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第一次,冒死向狱警进言,为狱友争取啤酒,那是囚徒们在监狱中第一次感到仿佛自由人夕阳西下,微风不燥,轻抚脸庞,悠然地喝着啤酒,就像是在修葺自家的屋顶一样,静静地感受岁月的美好。第二次,他利用监狱广播为囚徒们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幕,深刻地表达出,安迪对肖申克的救赎的颇有意义,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救赎者。即使面对海利们在门外发出的警告,他依然面带微笑地把声音扩音到每个角落,让所有囚徒得以欣赏,这一刻所有人都停止劳动,像朝圣一般,心神俱醉的聆听,仿佛天籁之音,这是莫扎特的一首曲子,由意大利语演唱,讲的是人在枫叶林里边,感受晚风的温暖。囚徒们在这一瞬间身心无比放松,获得自由洗礼,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却有一种跨越种族的穿透力,有着一种通感,场上所有的囚徒们,好像每个人都飞越了监狱的上空,逃脱了监狱四周外石墙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那个瞬间感觉灵魂飞出了天际,拥有浩瀚无边的透彻和自由,而代价就是安迪自己被关了两个星期的禁闭。
  以及坚持六年如一日的给州政府写信,争取拨款为狱友建设新的图书馆,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叫汤米识字和帮助他考试,为那些“无希望的人”带来人生的一些亮色。安迪在灭绝人性的监狱中,历尽千难,遭受毒打和轮奸,身心的摧残和凌辱,然而黑暗的生活没有使安迪沉沦,他仍然怀有救赎的心,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希冀,敢于抗争,并唤醒狱友们日益麻木灵魂,让别人开始感受到丧失了的自由和泯灭了的希望。最后以安迪之手惩罚了诺顿,终结罪孽,他成为肖申克的救世主。安迪象征着“耶稣”,他在肖申克的20年里,救赎的并不是他自己本身,而是他的狱友,正是他的出现带给他们无望生命一点暖色,体会到那早已忘记的自由的感觉。偌大的肖申克,漫长的时光里,只有安迪一个且也是唯一一个能改变肖申克的世界。
  (三)
  魔鬼“撒旦”步步紧逼,制造借口,无端让犯人亡命。安迪感受到邪恶势力的残忍无情,他要彻底摧毁他们,冒死逃狱,手握他们的罪证,向着那最后的救赎奋进,他爬过了五百码恶臭的下水道,这段下水道就像一段炼狱的过程,突出了他的牺牲精神。从下水道出来后,安迪来到一个小河边,此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他张开双臂,任由雨水拍打,让雨水洗涤过去,脸上带着自由的微笑,给劫后重生的自己一个释放,此时,泪和雨一起陨落。安迪张开手臂,摆了一个造型,这里再次可以看出作者对基督复活原型的隐喻,这个造型就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场景,它象征着安迪在肖申克的所遭受的苦难犹如耶稣被钉十字架上一样的无辜,无助和悲凉。正如上帝没有忘记耶稣所受的苦难,让他复活一样。上帝同样也让安迪尝尽世间屈辱和磨难后,脱离地狱,如凤凰涅槃重回世间,此刻,安迪活出了“耶稣”。耶稣复活后,升入天堂,所有的苦难已化作缕缕青烟随风而逝。就如最后安迪和老友重逢在那片“没有记忆的”,宁静安详的太平洋小岛上,犹如“伊甸園”般,没有烦恼和忧愁,只有湛蓝的大海,无际的蓝天,以及自由,希望,光明的未来。
  三、结语
  文學作品中的神话原型象征有助于强调和描绘作品以及每位作者所讲述的“更深层故事”。《肖申克的救赎》将诸多原型嵌入文本与电影中,旨在传达给世人,生活中我们都会遭遇“诺顿们”,他们用高大的围墙隔开了目光,隔开了一切;慢慢无期的岁月,寂寞无望的日子,精神一点点被磨蚀,灵魂逐渐扭曲,心灵走向麻木,这些禁锢长期的侵犯你,剥夺你的权利,垄断你的自由,逐渐被体制化,把人奴役成一个扁平的存在。所谓的“信念”和“希望”连同肉体一同被禁锢起来。然而,故事主人公的救赎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人性光亮,不能只是囚徒的救赎,更应是制度上的救赎。安迪告诉我们“希望是个好东西,有时可能是最好的东西”,为世人日益萎缩的精神世界带来福音和希冀。岁月漫长,要心地善良,无论经历多少苦难与沉沦,还是要牢牢记住,世间除了生与死,自由与希望,其它的哪样不是闲事。
  参考文献:
  [1]姚学丽 洪增流.原型的破坏与扭曲—评弗兰纳里·奥康纳 《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J].黄山学院学报.2006,8(2):134.
  [2]盛婧.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和宗教隐喻[J].电影文学,2016,(9):60.
  [3]唐桂芬.《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J].电影文学 2015,(18):124.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8-13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文电影也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英文电影在中国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片名和字幕的翻译水平。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分析电影翻译的技巧,以期为电影翻译者提供有价值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张琳琳(199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获1999年第71届奥斯卡提名奖的伊朗电影《小鞋子》,两年内连获五次电影节奖项。这确实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故事是围绕妹妹莎拉的一双丢失的旧鞋子展开的,影片自始至终都没
期刊
实现无条件安全的关键就在于安全密钥协商协议的设计。现在通常的做法是通信双方使用有扰信道或量子信道建立无条件安全模型,然后在公开认证信道上交互信息进行密钥协商,通信双
本文主要从扩频地址码选择和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比较多载波CDMA(MC-CDMA)系统中几种常用的扩频地址码的相关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二代小波变换构造多载波系统扩频地址码
该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安全的现状,给出了应用入侵检测的必要性,然后分别简单介绍了入侵检测技术和移动代理技术,后面主要研究了移动代理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并研究了任务分
摘 要:中国戏曲文化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纵观中国戏剧文化之林,多数作品常以“大团圆”作为结尾,即使是被列入悲剧之林的作品,结局也几乎都带有喜剧性色彩。本文旨在以《赵氏孤儿》、《窦娥冤》等作品为主,从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审美等不同角度浅析元杂剧“大团圆”结局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关键词:“大团圆”式结局;地理环境;市民阶层;审美意识;宗教思想  作者简介:
摘 要:沉默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沉默的正确理解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礼貌的视角来分析汉语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采访嘉宾王濛中的沉默用语。通过对此次的节目访谈的研究得出:1.在该访谈节目中主要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包括轮内沉默、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2.节目中出现的沉默的功能主要有表达情感、做出判断突出强调和保全面子。  关键词:沉默;访谈节目;礼貌  作者简介:
摘 要:《人民公敌》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人物斯多克芒正是当时易卜生自己的写照。该剧作颂扬了主人公斯多克芒为追求真理而不惜成为众矢之的的崇高精神。但在剧中,斯多克芒将过错归结为人民的愚蠢。他的某些言论显然是“精英主义”的论调,与人民相决裂,这是需要读者警惕的。  关键词:易卜生;人民公敌;精英主义  作者简介:兰博文(1995.4-),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
无线通信系统正在向一个完全基于IP协议的网络平台(即移动互联网)发展。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领域的核心,信息产业也开启了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近年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电影中一直被带有歧视性的词“弱势群体”所贯穿,使中国形象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电影带给受众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求受众挖掘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