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形融合转化所求——品天津市中考卷第25题有感
【机 构】
:
天津市静海区沿庄镇中学,301605,
【出 处】
: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发表日期】
:
2021年2期
其他文献
以人教A版和北师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章节中的”思考·探究”栏目为研究对象,从栏目名称及数量、呈现方式、”思考·探究”链、情境设计四个维度展开研究.发现人教A版的”思考·探究”栏目具有数量多、类型多、呈现方式多样、引领作用较强、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特点;北师版的”思考·探究”栏目具有数量较少、呈现方式以文字为主、拓展性较强、注重方法的探究等特点;两版本形成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思考·探究”链,将实际生活、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经验等串并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挖掘其中的内涵有利于在阅读中提高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拓
随着全球信息化向纵深发展,记忆、程序等低阶思维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高阶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各国共识的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在课堂对话的预设中应关注数学意义的建构.课堂对话中要以问题与变式为驱动力推动学生思维进阶;问题设计中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问题解决中要学会倾听与及时评价,敏于捕捉课堂生成性的关键信息,在生生交流中发展求异思维.
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符号意识”要求.唤醒”符号意识”,建立符号意识的基础;体验”符号内涵”是建立符号意识的核心;自觉”应用符号”是建立符号意识的归宿.
数据分析观念可以从数据分析意识、数据分析技能、数据分析评判质疑能力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落实.需要教师创造深度理解的情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与体验,通过思考与解决得到渗透,进一步内化为核心素养.
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始终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本研究认为衔接不良很大程度源自学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不足,我们从学习适应性的角度,通过理论建构、田野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市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项目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要素涉及内外因两大层面:内因层面有学习态度、学习技术、自我监控,外因层面特指学校学习环境.研究以改善”学习媒介”为切入点,提出解决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三条路径:(1)”学习媒介”本身要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内部对数学学习的适应;(2)教师可以利用”学习
数学推理能力是《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加强数学推理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课标(2011年版)》界定的四个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中都要注重数学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数与代数部分包含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以及函数三个模块,在这三个模块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系列,引导学生在探究有关法则、性质以及利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推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