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有效地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师在预设课堂时应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有效地预设课堂的基础上,教师要成功地生成课堂需要以问题为媒介,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这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教师应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读懂教材的全部知识性内容,揣摩每一章、每一节、每一道例题、每一道习题的编写意图,领会教材中所蕴涵的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思想教育内容等,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每册教材,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理清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各部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教师应比较新旧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新教材为什么要改,改后有什么优点,以便明确各章节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从而有效地设计每一节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力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二、实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采用走台阶的方法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要设计出台阶性的问题,教师需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和顺序。例如,在研究“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时,学生已知道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必定受到静电力作用,且静止的试探电荷在电场中会在静电力作用下加速运动,试探电荷的动能就要增加。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力做功使试探电荷动能增大?
(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正试探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直线由A到B静电力做多少功?(如图所示)
■
(4)正试探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折线由A经M现运动到B,静电力做多少功?
(5)正试探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曲线ANB由A运动到B,采用什么方法计算静电力所做的功?这一过程中静电力做了多少功?
这些问题一步步深入,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讨问题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总结出静电力做功特点,学习效果很好。
2.设计问题的矛盾性,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可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从而产生问题,这种建立在矛盾基础上的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例如,在研究“动生电动势的产生机理”时,通过对课本上的几个思考与讨论的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动生电动势产生机理是电荷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在导体棒两端聚集正、负电荷,使得导体棒两端形成电势差而形成动生电动势,即洛伦兹力对电荷做了功。”而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洛伦兹力总与速度方向垂直,因此洛伦兹力对电荷不做功”。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两者是否矛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思维火花发生碰撞。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二者并不矛盾,原来是洛伦兹力的一个分力对电荷做正功,另一个分力做负功,总的代数和为零,即总洛伦兹力并没有做功”,学生印象深刻。
3.创设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消除畏惧感,敢于提出问题。另外,我们要创设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的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例如,在学习自感这一节的研究断电自感时,当分析到“线圈自感作用产生自感电动势从而产生自感电流阻碍原电流减小”时,我没有直接分析自感电流比原电流大还是小,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我的学生大胆地提出了:“会不会出现自感电流大于原电流的情形呢?”在该生提出这一问题后,我引导全班学生讨论研究,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自感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质疑、释疑,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总之,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我们要有效地预设课堂,提高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当然,有效的课堂和成功的课堂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
(责编 高伟)
一、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这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教师应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读懂教材的全部知识性内容,揣摩每一章、每一节、每一道例题、每一道习题的编写意图,领会教材中所蕴涵的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思想教育内容等,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每册教材,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理清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各部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教师应比较新旧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新教材为什么要改,改后有什么优点,以便明确各章节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从而有效地设计每一节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力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二、实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采用走台阶的方法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要设计出台阶性的问题,教师需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和顺序。例如,在研究“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时,学生已知道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必定受到静电力作用,且静止的试探电荷在电场中会在静电力作用下加速运动,试探电荷的动能就要增加。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力做功使试探电荷动能增大?
(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正试探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直线由A到B静电力做多少功?(如图所示)
■
(4)正试探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折线由A经M现运动到B,静电力做多少功?
(5)正试探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曲线ANB由A运动到B,采用什么方法计算静电力所做的功?这一过程中静电力做了多少功?
这些问题一步步深入,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讨问题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总结出静电力做功特点,学习效果很好。
2.设计问题的矛盾性,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可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从而产生问题,这种建立在矛盾基础上的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例如,在研究“动生电动势的产生机理”时,通过对课本上的几个思考与讨论的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动生电动势产生机理是电荷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在导体棒两端聚集正、负电荷,使得导体棒两端形成电势差而形成动生电动势,即洛伦兹力对电荷做了功。”而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洛伦兹力总与速度方向垂直,因此洛伦兹力对电荷不做功”。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两者是否矛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思维火花发生碰撞。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二者并不矛盾,原来是洛伦兹力的一个分力对电荷做正功,另一个分力做负功,总的代数和为零,即总洛伦兹力并没有做功”,学生印象深刻。
3.创设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消除畏惧感,敢于提出问题。另外,我们要创设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的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例如,在学习自感这一节的研究断电自感时,当分析到“线圈自感作用产生自感电动势从而产生自感电流阻碍原电流减小”时,我没有直接分析自感电流比原电流大还是小,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我的学生大胆地提出了:“会不会出现自感电流大于原电流的情形呢?”在该生提出这一问题后,我引导全班学生讨论研究,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自感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质疑、释疑,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总之,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我们要有效地预设课堂,提高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当然,有效的课堂和成功的课堂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