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所给予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是和科学紧密相连的,但是,每一次科学“已经”进入万朵桃花开时,冰雹也随之而来,科学的危机于是呼唤了科学革命的到来,进入21世纪后,有人预言第三次科学革命即将到来,这对于世界的发展是有着深刻的意义的,而且,我们从科学革命的相关问题里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科学革命;科学共同体;科学革命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63-01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常规科学往往压制重大的革新,因此要打破它的一些基本成规。这种使专业的成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本文所说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只有西方才有科学家——哲学家一匠人的联合,社会和科学的联合促进了科学在西方的繁荣,是文艺复兴的勇士们对中世纪整个生活方式的强烈反对,尽可能的创造与古典生活时代生活方式相类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摒弃了穆斯林和经院哲学的旧方式,而是近距离的和古希腊的先贤们对话。另一个层面的因素源于西欧对于匠人和学者间有利于社会环境的缩小,恰恰是匠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已不再受到歧视的现实状况,自由民在地位上的提升使匠人和学者间的距离关系加强,最终一个爆发性的联合——初期的科学革命破壳而出。
较早提出科学革命的是孔德。在论述科学的发展时,孔德经常采用科学中革命的概念,以及16和17世纪科学中的普遍革命的思想。孔德把科学的发展看作是一种革命的连续。认为近代科学的确立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孔德说,“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革命的行动第一次依赖于一种有次序地否定一切有秩序的政权的完整学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尽管对于“科学革命”的定义、描述和论证都言人人殊,但在关于科学发展历史的理论研究方面,“革命说”成为主流。但是科学史上到底有没有“革命”呢?这个结论可以从库恩的《科学中的革命》中推论出来。
在近代科学迈向现代科学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思想家们亦曾致力发展一个被我们称为“科学进步论”的学说,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必然导致社会进步”的理论在西方社会已获得广泛认同。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曾经沉迷于“科学进步”论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全面反思文明和进步问题。人们不再盲目地相信科学进步必然导致社会进步。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思潮开始浮现,后现代思潮在发展中国家的出现,易于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幻觉:科学导致社会进步的观点已经彻底破产了。如果说过去将社会进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革新是有疑问的,那么,后现代主义者们将现代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结果归罪于科学,无疑是另一种更加片面的看法。第一次科学革命始于牛顿,第二次始于爱因斯坦,第三次还没有到来,但已经在酝酿之中。前两次科学革命,科学的总体方向是研究人如何描述外在自然。每一次科学革命,都是人类时空观的革命。从外在自然的时空观研究中,要进一步突破爱因斯坦的框架,虽非不可能,但进展缓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功的地方在于其时空观的大突破;但其毛病,也在于此,许多研究者认为相对论也有其逻辑问题,毛病也正在于时空观。因此,很有可能爱因斯坦时空观的突破。将是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开始。这一次科学的大突破,方向会有一次转向。将会是由外而内,内外结合开始的。也就是,对人类思维、意识的研究将成为重点与突破口;人类的思维与意识的结构的研究,将会带来新的时空观革命。这将是一种真正的生命科学,而不仅仅是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目前所谓的“认知科学”。这一次,东方社会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深厚的心性研究与实证经验,也许会找到新的科学结合点。东方的神秘主义将会逐步解“神秘”化。
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提出了科学阶段革命的发展观,这招致了来自多方面的反驳与批评。事实上,库恩的科学革命观是相当有张力的。,“不可通约性”不排除继承与累积,革命观包含着科学的累积观,它包含有科学的进化与退化,本质上它和科学进化观是一致的。科学革命是从一个范式向另一个范式的过渡。这个过程可以用科学共同体经历了一个世界观的转变来说明。这种从一个图像到另一个图形的转变是作为整体实现的,这种转变叫“格式塔转换”。科学革命前后,科学家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了,新的范式作为了一种“格式塔”。整个世界形象的转变。是科学范式的改变引起的知觉转换。可见,新的范式能够使人们发现以往看不到的东西。科学革命,一个范式被另一个范式所代替,解决难题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这就意味着科学进步是通过科学革命来实现的。
在21世纪新一轮的科学革命需要新的思想进路、新的概念框架和新的科学方法。现代科学革命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物质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1、科研方法的转变:经验到理性
整个科学的历史是在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现代科学明显地呈露出理性主导、经验趋淡的大趋势。理性的宽容在一定程度或维度上和希腊的科学精神异曲同工。由于作为理论的基础和推演的前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无法从经验中直接归纳出来,只能靠直觉去领悟,因此思辨、猜测、想像乃至幻想都是科学家的理性所容许的。
2、旧真理的“失真”和新理论的“唯真”
科学家在现代科学革命爆发前夕、尤其是在发生后才切切实实地感到科学理论的暂定性和科学真理的相对性。马赫申明,所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可错的、暂定的、不完备的,其发展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彭加勒表示,科学定律只不过是近似的、概然的和暂时的而已;科学理论给我们的仅仅是粗糙的图像,是暂定的和易崩溃的。
3、科学共同体必须吸纳更多的个体
按照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的内涵看,未免显得范围过于狭窄,科学不仅没有国界,而且它还应该是没有无知,在一般人看来,科学是深奥的,事实上,在科学史的历程看,真正的科学的发展虽说离不开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的努力,但是,也不能否认,科学的进步更大意义上是全民的参与的结果,在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时代,科学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的奋斗,而更不能忽视了全民的参与,只有这个集体的壮大,才能在整个社会爆发一场更凶猛更强悍的第三次科学革命。
因此说,科学革命破坏了一幅旧的世界图景,科学革命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图景。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到来不会久远了。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3
[2]李醒民:《科学的革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24-244页。
[3]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版,第70页。
关键词:科学革命;科学共同体;科学革命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63-01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常规科学往往压制重大的革新,因此要打破它的一些基本成规。这种使专业的成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本文所说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只有西方才有科学家——哲学家一匠人的联合,社会和科学的联合促进了科学在西方的繁荣,是文艺复兴的勇士们对中世纪整个生活方式的强烈反对,尽可能的创造与古典生活时代生活方式相类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摒弃了穆斯林和经院哲学的旧方式,而是近距离的和古希腊的先贤们对话。另一个层面的因素源于西欧对于匠人和学者间有利于社会环境的缩小,恰恰是匠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已不再受到歧视的现实状况,自由民在地位上的提升使匠人和学者间的距离关系加强,最终一个爆发性的联合——初期的科学革命破壳而出。
较早提出科学革命的是孔德。在论述科学的发展时,孔德经常采用科学中革命的概念,以及16和17世纪科学中的普遍革命的思想。孔德把科学的发展看作是一种革命的连续。认为近代科学的确立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孔德说,“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革命的行动第一次依赖于一种有次序地否定一切有秩序的政权的完整学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尽管对于“科学革命”的定义、描述和论证都言人人殊,但在关于科学发展历史的理论研究方面,“革命说”成为主流。但是科学史上到底有没有“革命”呢?这个结论可以从库恩的《科学中的革命》中推论出来。
在近代科学迈向现代科学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思想家们亦曾致力发展一个被我们称为“科学进步论”的学说,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必然导致社会进步”的理论在西方社会已获得广泛认同。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曾经沉迷于“科学进步”论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全面反思文明和进步问题。人们不再盲目地相信科学进步必然导致社会进步。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思潮开始浮现,后现代思潮在发展中国家的出现,易于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幻觉:科学导致社会进步的观点已经彻底破产了。如果说过去将社会进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革新是有疑问的,那么,后现代主义者们将现代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结果归罪于科学,无疑是另一种更加片面的看法。第一次科学革命始于牛顿,第二次始于爱因斯坦,第三次还没有到来,但已经在酝酿之中。前两次科学革命,科学的总体方向是研究人如何描述外在自然。每一次科学革命,都是人类时空观的革命。从外在自然的时空观研究中,要进一步突破爱因斯坦的框架,虽非不可能,但进展缓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功的地方在于其时空观的大突破;但其毛病,也在于此,许多研究者认为相对论也有其逻辑问题,毛病也正在于时空观。因此,很有可能爱因斯坦时空观的突破。将是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开始。这一次科学的大突破,方向会有一次转向。将会是由外而内,内外结合开始的。也就是,对人类思维、意识的研究将成为重点与突破口;人类的思维与意识的结构的研究,将会带来新的时空观革命。这将是一种真正的生命科学,而不仅仅是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目前所谓的“认知科学”。这一次,东方社会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深厚的心性研究与实证经验,也许会找到新的科学结合点。东方的神秘主义将会逐步解“神秘”化。
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提出了科学阶段革命的发展观,这招致了来自多方面的反驳与批评。事实上,库恩的科学革命观是相当有张力的。,“不可通约性”不排除继承与累积,革命观包含着科学的累积观,它包含有科学的进化与退化,本质上它和科学进化观是一致的。科学革命是从一个范式向另一个范式的过渡。这个过程可以用科学共同体经历了一个世界观的转变来说明。这种从一个图像到另一个图形的转变是作为整体实现的,这种转变叫“格式塔转换”。科学革命前后,科学家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了,新的范式作为了一种“格式塔”。整个世界形象的转变。是科学范式的改变引起的知觉转换。可见,新的范式能够使人们发现以往看不到的东西。科学革命,一个范式被另一个范式所代替,解决难题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这就意味着科学进步是通过科学革命来实现的。
在21世纪新一轮的科学革命需要新的思想进路、新的概念框架和新的科学方法。现代科学革命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物质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1、科研方法的转变:经验到理性
整个科学的历史是在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现代科学明显地呈露出理性主导、经验趋淡的大趋势。理性的宽容在一定程度或维度上和希腊的科学精神异曲同工。由于作为理论的基础和推演的前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无法从经验中直接归纳出来,只能靠直觉去领悟,因此思辨、猜测、想像乃至幻想都是科学家的理性所容许的。
2、旧真理的“失真”和新理论的“唯真”
科学家在现代科学革命爆发前夕、尤其是在发生后才切切实实地感到科学理论的暂定性和科学真理的相对性。马赫申明,所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可错的、暂定的、不完备的,其发展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彭加勒表示,科学定律只不过是近似的、概然的和暂时的而已;科学理论给我们的仅仅是粗糙的图像,是暂定的和易崩溃的。
3、科学共同体必须吸纳更多的个体
按照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的内涵看,未免显得范围过于狭窄,科学不仅没有国界,而且它还应该是没有无知,在一般人看来,科学是深奥的,事实上,在科学史的历程看,真正的科学的发展虽说离不开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的努力,但是,也不能否认,科学的进步更大意义上是全民的参与的结果,在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时代,科学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的奋斗,而更不能忽视了全民的参与,只有这个集体的壮大,才能在整个社会爆发一场更凶猛更强悍的第三次科学革命。
因此说,科学革命破坏了一幅旧的世界图景,科学革命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图景。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到来不会久远了。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3
[2]李醒民:《科学的革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24-244页。
[3]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版,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