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与崇高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an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梁晓声的新作《人世间》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以共乐区平民阶层为对象,通过描写他们历经生活的坎坷、时代的考验,始终坚守做人的良知,给平民百姓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揭蔽,为卑微的人物立传。作品把人世间的一场场苦难,化作一次次的人生考验,让他们在卑微生活中去探寻人世间崇高的生存意义,作品的主旨是追求做一个好人,好人文化渗透作品始终,作者极力宣扬要做一个有情有义、有原则、有思想的好人,这就是作品对崇高人生的诠释。
  關键词:《人世间》 卑微 崇高 平民
  《人世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用将近七十年的人生经历抒写的总结性作品,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展现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全景式书写了新中国近五十年来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历史巨变,艺术地表达了正直善良、勤劳坚忍的城市平民阶层的卑微生活和崇高精神。
  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是梁晓声的追求,也是他在《人世间》中传递的信念。梁晓声曾说:“到55岁以后,才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文学作品还是要写人在生活中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世间》这部史诗性作品通过描写普通人卑微的生活,探寻了平民阶层如何在卑微的人生中去追求崇高,去实现人生意义。
  一、平民的意识,创作的立足点
  《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刻画了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巨变。作品主要以周秉昆家族几十年的生活为主线,既宏伟地展现了历史剧变潮流中人物的卑微生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百姓日常生活里的艰辛和痛苦。作者始终关注着这群平民百姓的命运沉浮和喜怒哀乐。这是一部关于奋斗、担当、正直和善良的作品,通过描写一个个可亲可感的平民画像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这些普通人经受住了苦难岁月的洗礼,在奋斗的过程中勤劳坚忍、善良正直、勇于担当。
  《人世间》创作的立足点是一群平凡的人,是中国社会的平民阶层。新中国近五十年发生了剧变,平民阶层有足够的话语权去诉说时代风云变幻过程中的经历与痛苦。这个阶层在历史的发展与人生的经历当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活着的不易、有意义地活着更加不易。因此,如何在艰难的岁月中找到生活下去的信念变得尤其艰难。立足底层、立足平民,可以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崇高精神的分量。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平民百姓的遭遇与梁晓声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晓声丰富的生活积累与人生阅历注入了他的创作中。他以朴素平实的文字描述出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从平民生活中体味社会时代的更替变化,故有“平民代言人”之称。作者出生在社会底层,因此也能对底层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早期生活的艰辛推动他去深入关注底层群体的生活境况。《人世间》的创作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品通过描写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既揭示了自己的人生思考和人生总结,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关注和人文关怀。
  二、卑微的人生,创作的出发点
  梁晓声在创作《人世间》后有一段补白,这部作品是将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的直观展现,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他还提到创作时因为整理一些散文随笔,想到了从前的许多事,比如年货、布票、肉票、洗澡票、户口簿、厕所等。现在普通饭店的任何一桌饭菜,过去北方家庭春节时几乎都吃不到。当时见不到猪肉,白面、鸡蛋都凭票证。梁晓声直到下乡前才第一次吃到点心、直到1990年才洗到第一次热水澡。这种生活并非城市最困难家庭独有,而是当时的普遍现象。正是因为这样,梁晓声想通过《人世间》这部作品让年轻人了解那时的苦难生活,特别是平民阶层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卑微生活,这就是梁晓声创作的出发点。
  梁晓声之前的创作主要是以知青分子为描写对象。《人世间》包括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走穴、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动向和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对各类人物,尤其是底层百姓的生活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宏大的人世间平民画像。
  作者笔下的共乐区儿女们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最为艰难的一段岁月里,是一群实实在在的贫苦人。在艰苦的岁月里,风餐露宿、缺衣少食,整天为生活奔波,过着的是卑微的生活。作品当中有详细的描述,例如国庆的父亲去世的时候,那年天气寒冷,煤炭缺乏,普通人只能到大商场里靠近暖气的地方取暖,国庆的父亲见到一间医院倾倒煤渣的地方温度较高,便只身前往取暖,谁知在那里被倾倒的煤渣掩盖。国庆当晚寻求朋友帮助分头去找父亲,最后发现父亲死在煤渣房里而且身体呈蜷曲状,国庆最后想拉直父亲的身体为他穿上衣服,却怎么也拉不直,卑微的人在他的卑微的世界里悄然离开,读完令人倍感心酸。又如周秉昆由木工厂调到酱油厂时,他的那些朋友认为周秉昆肯定有贵人相助,希望他能如实相告。这些底层人家的小儿郎,从没与上层人士接触过,同类中若有谁与上层人士搭上关系,受到垂爱,他们不但羡慕,当然还极感兴趣,因为或许有可以依傍的关系,又或许可以从中学到经验和技巧。依他们想来,能帮周秉昆那么快调动工作单位的人,肯定有上层人士的帮助。这些卑微的人物无奈地只能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大人物上,把与某些大人物搭上关系为荣。可以说,作品当中的人物从生活到骨子里的思想都渗透着卑微。
  作者想通过《人世间》的创作,让今天的读者了解中国近五十年的社会发展进程,看看中国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父辈们经历过什么,同时思考自己的人生该走向何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人世间》无疑是对历史的温习和补课,让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会去哪里?
  三、崇高的人格,创作的着力点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难,也会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即使深陷困境,也会互帮互助,自立自强,这也是作品着力挖掘的生活中的崇高精神和生存意义。不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做一个好人,都是人们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无论如何发展,时代无论处在哪个阶段,作为人本身,始终保持着向善、向上、向美的人生追求。   作品主要阐释的精神是好人伦理观,也就是人生的要义是尽力去做一个好人。梁晓声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些实际上就是梁晓声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在作品中,这个观念主要表现为要做一个有情有义、有原则有思想的人。作者把好人价值观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演绎,既有时代的意义,也给人以永恒的启迪。
  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有情有义的人。在苦难的岁月里,人们能够守望相助,渡过难关。作品主要围绕周秉昆一家的生活来展开,其中,作品的主要笔墨是用在周秉昆身上。周秉昆知道朋友没有房子住,主动让出自己的旧房子给朋友住,但后来自己的新房子被没收,他看到朋友的艰难,宁愿自己租房子住,也不取回房子;在朋友、邻居生活艰难之时经常救济他们;还有在对待郑娟这点上,周秉昆本来和她无亲无故,当看到她生活的悲惨无助后,毅然娶了她照顾她下半生。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周秉昆的重情重义,诸如此类,在作品的众多角色中都透露出有情有义的好人文化,例如曲老太太、蔡晓光、龚维则等人,周秉昆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受人排挤,丢掉饭碗,在人生黑暗的时期,正是这些好人的帮助才让他渡过难关。周秉昆一生中遇到很多贵人,既是他自己一生重情重义的回报,也是其他人有情有义品质的体现,这就是作者宣扬的一种好人文化,同时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价值取向。
  作品中除了表现对有情有义人生的追求,还体现了有原则有思想的人生态度。作品中周秉坤辛苦买来的洋楼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因产权不清被没收了,他去找当时已是省级领导的哥哥周秉义求助,但周秉义坚持共产党员的原则绝不帮忙,他俩还为此吵了一架。周蓉当年为了和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不远千里从北方到贵州,后来喜欢的对象出轨,她又毅然离婚。还有周秉昆父亲在世时经常告诫后代要想办法努力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作品对此类好人思想的表述也多次在作品中进行总结,它既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延伸和扩展,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总结和升华。
  我们在《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处处充满曲折、充满艰难之时,总有一种正直、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在艰苦岁月里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又往往得益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小说描写的周氏人家,从“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到德才貌兼备的周秉义、周蓉兄妹,再到人称“一根筋”的周秉昆,个性和学养有别,却都不遗余力地践行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践行着好人价值观。其他人物如邵敬文、白笑川、龚维则等领导干部,肖国庆、唐向阳、吴倩、于虹等一群平民百姓,性格上都不算完美,却都表现出向上、向善的人格力量。这种道德追求在特殊的年代里久经考验,更显珍贵。由此出发,作品巧妙地消解了人生欢愉短暂的感叹,将深切浓郁的悲悯情怀、社会批判转变为纯朴昂扬、温润美好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撑着平民阶层不断奋发有为、积极向上。
  四、人民的情怀,创作的终结点
  作为一个与共和国同时成长起来的作家,梁晓声的生活遭遇本能地驱动着他去关注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对他们生活的艰难困苦给予深深的怜惜和同情。所有这些,都能从《人世间》中找到梁晓声诚恳的表述。
  在《人世间》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梁晓声借助共乐区的儿女们向我们传达了如何在艰难困苦的日子中努力生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在那个年代里,普通百姓经历过没地方住、没东西吃的苦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活下去都成为问题。像作品里描写的比较精彩的一个片段,周秉昆为了能吃上一顿猪肉,偷偷地跑到几十里外,趁着夜色少人注意,排长队才能分到一点肉。作者在这里不仅仅是揭露生活的艰难,还向我们表达了在人生的寒冬里,我们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更加积极,更加有意义。周秉昆拿回猪肉后就招呼了朋友过来一起分享。客观来说,作品的描写是建立在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饱满的人民情怀之上的。梁晓声在《人世间》里,写到了平民百姓在生活重压下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他们的抱团取暖、守望相助;他们的善良正直、乐观坦荡;他们对情义的看重、对命运的抗争,以及他们为改变生存处境所付出的努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在艰难困苦中迎难而上的生存信念,是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去体验、去思考普通人的卑微生活。
  梁晓声的创作不仅仅是去闪耀人性的光辉,更重要的是去表达对平民百姓命运的关注。作品当中除了描写到人们在艰难岁月里的互帮互助,也多次提到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才有了对周秉昆知识匮乏的感叹,也有了后来周蓉的出国读书的展望。另外,时代的进步也不断地改变着这里人们的生活,作品放在一个广阔的时空里,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时代的发展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他们从刚开始住的茅房一步步发展到后来的别墅,这既是人性的力量,也是时代的赋予。在《人世间》里,作家形象而艺术地表达了只有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才能彻底改变普通百姓人生命運的道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靠知识和能力、正直和道义、友善和互助、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努力来得以实现。这是梁晓声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应有之义,也是梁晓声创作的最终目的。
  作家梁晓声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关注着普通百姓的命运走向,他通过《人世间》这部作品向我们传达了平民阶层的价值取向:人生虽然卑微,但是我们可以活得崇高。
  结语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平民百姓如何在卑微的人生里更好地拥抱生活的作品,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有着十分强烈的带入感。在历史中的某个时段里、某个场景下,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我们是其中的某一个人,在经历着什么,要怎么往下走,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人世间》让我们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感受、领悟、认识人生、社会和时代。
  参考文献:
  [1]李师东.《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J].中国文学批评,2019(4).
  [2]李钊平.改革开放进程的全景书写 城市平民生活的文学表达——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浅论[J].文艺评论,2019(4):4-7.
  [3]段怡然.挖掘卑微人生中的崇高——评陈彦的小说《装台》[J].小说评论,2016(6):148-151.
  [4]梁晓声. 关于《人世间》的补白[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23(8).
  [5]路文彬.当代民生图景背后的深度描绘——读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J].群言,2019(3):53-55.
  作 者: 杨泽松,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左传》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武姜与骊姬是贪婪狠毒、干预政治的一类负面女性。以此二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这类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将有利于我们体会春秋时代的女性意识,思考现代女性对于和谐家庭构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左传》 武姜 骊姬 思想启示  《左传》是《春秋》三传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值得我们反复揣度。这部史书虽是以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扩张为主线,勾勒了一个雄浑
期刊
摘 要:送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在诸多的送别诗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谓千古绝调,诗歌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千百年来打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此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意真情真,短短的二十八字间,回荡着诗人与友人深深的别情。当我们用一种可视化的视角,尝试回到创作现场与作品现场,便可体味到空间里回荡的深情。  关键词: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可视化 深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
期刊
摘 要: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因此可以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利资源之一。本文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梁祝”为例,通过分析“梁祝”故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论析其对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推广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梁祝”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 中华文化传播  一、作为中国民间故事的“梁祝”  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
期刊
摘 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小说。本文运用福柯的规训与惩戒、凝视等理论剖析主人公塔拉十七岁前的家庭生活,再现女性在父权制与偏执的宗教教条双重压迫下艰难的成长过程:女主人公受到来自父兄的严格的规训,由此而形成了对自我的规训。她通过悖逆进行的反规训尝试,最后通过对世界和他人的理解与自我重述重塑了自我。这一历程体现了规训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及反规训对于人的身份的建构意义,
期刊
摘 要:在精神分析学派中,劳拉·穆尔维提出的女性主义分析理论为分析日剧《逃避可耻但有用》这一影像文本提供了更具现代意识的表达,该剧中女性具有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也彰显了更强烈的女性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女性主义分析理论 女性價值  《逃避可耻但有用》 是日本TBS电视台2016年制作播出的爱情喜剧,于2016年10月11日首播。该剧改编自海野津美创作的同名漫画,主线讲述的是研究生毕业却找不
期刊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是一部以嘉绒藏区的叙述视角讲述土司制度兴衰的长篇小说,它以“多吉次仁之子复仇”为伦理主线,见证麦其土司的纷争与世仇。《尘埃落定》所构建的伦理世界,是在麦其土司所处的社会伦理语境中孕育而成的。同时,小说通过改变人物的伦理身份,制造矛盾冲突,使人物在伦理困境中陷入两难而不得已做出选择走向湮灭。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沿着“复仇”这一伦理主线,通过解构伦理语境、分析伦理
期刊
摘 要:迟子建借用鄂温克一位年长女性的心灵独语进行叙述,而那独语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心灵的对话。她叙述着传统的鄂温克族人自然圆融、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温情地抒发着对生命自然神性的尊敬和对永恒和谐的生命状态回归的祈望。  关键词:尊重 平衡 和谐 血脉相容 共存共荣  看过《额尔古纳河右岸》后,我尊重了自己的“选择性记忆”,所以就有了以下的文字。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着美好,而又充满着悲凉”
期刊
摘 要:童话为其之后的各种艺术形式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不论哪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可以看到童话的影子。本文第一部分将从《白雪公主》《睡美人》《莴苣公主》以及《灰姑娘》等广为人知的童话入手,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分析传统童话中女主角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原因。第二部分则立足于现代传媒系统中的童话女主角形象变异的问题,力图揭示童话中的女主角几百年以来所经历的转变。  关键词:童话 《睡美人》 《白雪公主》 《灰
期刊
摘 要:《汉字构形学导论》是北师大王宁教授撰写的一部关于汉字构形理论研究方面的学术性著作,旨在创建科学的汉字构形基础理论。王宁先生深谙汉字理论与汉字教学间的关系,在把汉字理论运用于汉字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她始终持守汉字教学为语文教学核心的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尽管教学的重点早已从识字、写字转向了阅读、写作,但这并不表明高中语文无须进行汉字教学,事实表明汉字教学对高中语文的阅读、写
期刊
摘 要:莫言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艺术特征,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在《檀香刑》这部小说中,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传统文艺相结合,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的神秘历史。其中的人物形象众多而又鲜明生动:美丽泼辣的孙眉娘、抗德英雄孙丙、刽子手赵甲、高密知县钱丁、屠夫赵小甲。这些人物形象,美丑并存、复杂多面,作者希望以此唤醒人们麻木的感知,通过丑来唤醒美,通过沉痛血腥的人生体验,唤醒对美好善良的向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