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文明确指出: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东安县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做出相关探讨,提出东安县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框架,明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不同空间整治的主要思路、内容、措施、落实重点工程布局,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支撑得力、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发展蓝图,助力建设美丽东安。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文明;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东安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6.014
1、引言
长期以来,受国土空间高强度开发建设等影响,东安县面临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的风险。在此紧迫形势下,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成为当务之急。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是针对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压力大、城镇低效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频发等问题,加快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以节约集约为原则,注重因地制宜进行空间布局,对已损害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修复措施,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土空间生态承载能力。
2、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新时代背景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转型和提升已成为必然要求。与传统生态保护和土地整治不同,现阶段生态修复是一种主动治理,比生态保护更具积极含义,又比生态重建更具广泛的适用性[1]。现阶段的国土综合整治的作用对象需扩展到涉及国土空间全要素,以及其关联的所有综合资源,土地整治不再局限于农用地,也不再局限于农村土地,而是对全域土地的整治。
3、东安县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
3.1 生态空间
优先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和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包括区域流域范围内受损、退化、脆弱的矿山、水流、森林、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生态系统[2]。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3],改善生态系统地貌、土质、植被、景观。依据山水林湖田生命统一理念和“两山”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县域湿地、河湖、森林、水源、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空间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合东安县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露天矿山等生态保护问题,构建“三区”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区。
针对东安县生态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打好碧水环卫战,确定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启动“两流域三断面”锑污染治理相关项目,进一步完善两流域治理设施,加大矿山整治和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重点区域污染重金属综合整治。针对东安县金属监测断面锑超标问题,以阶段性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照整治方案、落实整治措施,并不断完善优化整治方案,提升整治效果。
3.2 农业空间
尊重自然规律,发挥自然恢复的潜力,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明确农用地整理项目的建设规模、工程技术、新增耕地、建设时序、基础设施等内容,统筹规划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等,提高耕地质量,确保高质量耕地的建设。加快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规划划定工作,明确补充耕地集中整备区规模和布局。
依据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及土地整治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和相关规划的要求,考虑地方财政和资金来源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将东安县土地综合整治划分为三个重点土地整治区域:农用地重点修复区域,以紫溪市镇、井头圩镇、端桥铺镇、芦洪市镇等乡镇为主;土地复垦重点区主要分布在鹿马桥镇、白牙市镇、紫溪市镇;土地开发潜力区主要分布在石期市镇、井头圩镇、端桥铺镇及芦洪市镇等。
3.3 城镇空间
城区整治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为主,对低效闲置建设用地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存量更新,明确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及项目,盘活城乡闲散土地、低效城镇工业用地、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等存量低效用地。注重城中村改造、完善道路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预计规划8个居民社区,改造127个老旧小区,改造建筑917栋,总建筑面积约1591150m2。并结合紫水湿地公园生态景观,构建公园绿化体系,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生态文明水准。对中心城区及各个乡镇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区域进行用地结构优化,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为标准,对旧城、旧街、老破小居住小区、城中村、城镇内部空闲地等进行系统化更新,降低城镇住宅用地占比,增加城镇绿地与广场用地规模;乡镇加强村庄建设用地整治,安排引导村民集中建房,整治腾退空心房、空心村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明确腾退建设用地的规模和位置,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用地,或用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安排。
结论:
通过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进行探索可知,只有不断加强对国土空间的治理,做好统筹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改变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要素管理等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情况,统筹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加快实施进度,提升整治与修复效果。同时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想要进行高效稳定的推行,需要大量的投资,单靠国家政府投资是很难满足资金需求,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需建立资金多元化投入模式。各个地方政府在使用中央预算拨款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通过社会资金的参与,就可以有效缓解政府面对单一投资主体所产生的压力,最终形成多元化融资的生态修复新格局,给国土资源品质的长效提升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国舫.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不可缺位[J].青海国土经略,2016(2):39-40.
[2]王威.贾文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J].中国土地.2019(5):29-31.
[3]白中科.周偉.王金满.赵中秋.曹银贵.周妍.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1):1-9.
作者简介:
郭舒婷(1993.08-),女,本科,湖南长沙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工程。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文明;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东安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6.014
1、引言
长期以来,受国土空间高强度开发建设等影响,东安县面临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的风险。在此紧迫形势下,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成为当务之急。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是针对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压力大、城镇低效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频发等问题,加快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以节约集约为原则,注重因地制宜进行空间布局,对已损害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修复措施,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土空间生态承载能力。
2、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新时代背景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转型和提升已成为必然要求。与传统生态保护和土地整治不同,现阶段生态修复是一种主动治理,比生态保护更具积极含义,又比生态重建更具广泛的适用性[1]。现阶段的国土综合整治的作用对象需扩展到涉及国土空间全要素,以及其关联的所有综合资源,土地整治不再局限于农用地,也不再局限于农村土地,而是对全域土地的整治。
3、东安县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
3.1 生态空间
优先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和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包括区域流域范围内受损、退化、脆弱的矿山、水流、森林、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生态系统[2]。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3],改善生态系统地貌、土质、植被、景观。依据山水林湖田生命统一理念和“两山”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县域湿地、河湖、森林、水源、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空间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合东安县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露天矿山等生态保护问题,构建“三区”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区。
针对东安县生态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打好碧水环卫战,确定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启动“两流域三断面”锑污染治理相关项目,进一步完善两流域治理设施,加大矿山整治和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重点区域污染重金属综合整治。针对东安县金属监测断面锑超标问题,以阶段性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照整治方案、落实整治措施,并不断完善优化整治方案,提升整治效果。
3.2 农业空间
尊重自然规律,发挥自然恢复的潜力,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明确农用地整理项目的建设规模、工程技术、新增耕地、建设时序、基础设施等内容,统筹规划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等,提高耕地质量,确保高质量耕地的建设。加快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规划划定工作,明确补充耕地集中整备区规模和布局。
依据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及土地整治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和相关规划的要求,考虑地方财政和资金来源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将东安县土地综合整治划分为三个重点土地整治区域:农用地重点修复区域,以紫溪市镇、井头圩镇、端桥铺镇、芦洪市镇等乡镇为主;土地复垦重点区主要分布在鹿马桥镇、白牙市镇、紫溪市镇;土地开发潜力区主要分布在石期市镇、井头圩镇、端桥铺镇及芦洪市镇等。
3.3 城镇空间
城区整治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为主,对低效闲置建设用地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存量更新,明确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及项目,盘活城乡闲散土地、低效城镇工业用地、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等存量低效用地。注重城中村改造、完善道路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预计规划8个居民社区,改造127个老旧小区,改造建筑917栋,总建筑面积约1591150m2。并结合紫水湿地公园生态景观,构建公园绿化体系,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生态文明水准。对中心城区及各个乡镇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区域进行用地结构优化,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为标准,对旧城、旧街、老破小居住小区、城中村、城镇内部空闲地等进行系统化更新,降低城镇住宅用地占比,增加城镇绿地与广场用地规模;乡镇加强村庄建设用地整治,安排引导村民集中建房,整治腾退空心房、空心村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明确腾退建设用地的规模和位置,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用地,或用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安排。
结论:
通过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进行探索可知,只有不断加强对国土空间的治理,做好统筹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改变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要素管理等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情况,统筹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加快实施进度,提升整治与修复效果。同时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想要进行高效稳定的推行,需要大量的投资,单靠国家政府投资是很难满足资金需求,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需建立资金多元化投入模式。各个地方政府在使用中央预算拨款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通过社会资金的参与,就可以有效缓解政府面对单一投资主体所产生的压力,最终形成多元化融资的生态修复新格局,给国土资源品质的长效提升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国舫.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不可缺位[J].青海国土经略,2016(2):39-40.
[2]王威.贾文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J].中国土地.2019(5):29-31.
[3]白中科.周偉.王金满.赵中秋.曹银贵.周妍.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1):1-9.
作者简介:
郭舒婷(1993.08-),女,本科,湖南长沙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