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介绍
褚士莹:哈佛硕士、能说十几种外语的语言天才,去过近百个国家的旅行作家。2002年,他辞掉跨国企业专业经理人职务,进入NGO领域,筹建并管理缅甸一片三百英亩有机农场。目前亦是多个跨国NGO组织的首席顾问。从2010年开始,为让更多对人生迷茫的年轻人接触到公益,他将自己管理的缅甸弄曼有机农场对全世界开放,并自己策划、带队帮志愿者完成公益旅行。出版过图书《在天涯的尽头,归零》《旅行教我的十一堂课》《年轻就开始环游世界》。
公益旅行,是什么?
从字面上来解释,公益旅行(Voluntourism)是公益活动者(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的结合。意指去往观光地后,不仅进行观光活动,还有部分时间是用来在当地做公益活动。“公益旅行”源于欧美国家,不过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一旅行方式。
不过,显然这样的解释,不足以描述清楚“公益旅行”的真实意义,有很多人会觉得,什么嘛,公益旅行不就是边旅行边做慈善嘛,干吗还冠以一个专门的名词装模作样?但其实,“公益旅行”和“做慈善”是有区别的,公益旅行的倡导者褚士莹引用了墨西哥导演Alonso Alvarez Barreda的一个小短片来解释“公益旅行”:
晴天的下午,广场上盲人在乞讨。他举着一个纸板,上面写着:“可怜可怜我吧,我是个瞎子。”但大多数人都对他视而不见。这时,一个年轻人走了过来,看到这个情形,他就问盲人要来纸板,用笔在纸板背面写了几个字,并重新让盲人举起来。年轻人没有掏钱,写完字拍拍盲人的肩膀就走了。结果说来也奇怪,在盲人身边驻足的人却多了起来,生锈的空罐头瓶里,很快就装满了钱……画面的最后,是重新写过字的那个纸板,原来带来这一切改变的就是上面写着的那一行字:“多么美好的一天,可是我却看不到。”
看,这就是公益旅行和慈善活动最大的不同,公益旅行提供了一个全新而珍贵的视角——不是用居高临下的“同情心”,而是用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去看待人世间的不幸。
弄曼农场的公益之旅
褚士莹负责筹设、管理的缅甸弄曼有机农场,自2002年来,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逐渐走上正轨。于是在2010年,他决定将农场对外开放成公益旅行项目,设计路线、招募旅行者并亲自带队。他为自己的首批公益旅行志愿者安排了8个团队,有三套行程可选。
虽有三套行程,但所有的志愿者都有一段共同的安排,那就是一定会有三天在弄曼农场,和农人一起劳动,与农人合力收割0.25英亩的柠檬香茅,并提炼成约6~8公升的有机纯精油,提炼成果可由志愿者带回故乡分送亲友。而每位参与者的旅费中将有100美元直接成为农场绿色旅游的收入,让有机农场逐渐走上盈利之路。
而在这短短三天里,来自大城市的公益旅行的志愿者,会与当地的农人两两结成对,穿着雨鞋,套上手套和袖套,拿起镰刀一起进入柠檬香茅的有机田中。来自两个世界的人,用十分有限的词汇量沟通,手脚并用,用善意和微笑一起努力理解着对方。
在当天工作完成后,看个人意愿,志愿者还可以花三到五个小时,踏着水牛和牧人踩出来的小径,绕农场一圈,感受农场的静谧,看看农场的多样作物、各种野生昆虫,体会自己与大自然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或者选择参与当地帮助艾滋病患者的NGO、登上伊洛瓦底江的志工团,观察濒临灭种的淡水河豚……总之,志愿者能在公益旅行的过程中,认识到“旅游”绝不只是去消耗当地的资源,也可以用“奉献”为这片土地带去新的生机和希望。
人人心中都有片“龙猫森林”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我参加了公益旅行,用几天时间做了公益,可这么短暂的时间、那么有限的帮助,又能改变什么?——为什么你会认定这次公益之旅,就一定是你在“帮助”别人,而非是这件事本身在“帮助”你呢?
看过宫崎骏的动画片《龙猫》吗?动画片里,胖乎乎又可爱善良的龙猫,早就成为了日本小朋友的精神图腾。而龙猫居住的森林也确有原型,就在离东京约四十公里的峡山。可是,那个地方由于过度开发,绿地在持续消失。孩子们眼看着自己坚信住着龙猫的森林一点点消失,心急如焚。1990年由年轻的公益者发起的“龙猫故乡基金会”诞生后并开始募集大众资金,虽然热爱龙猫的大多是日本的中小学生,但也募集了足够买下了峡山地区9座森林的钱!如是,总算是保护了“龙猫故乡”。最后基金会做了统计,购地基金中,竟有40%是由全日本高中以下的學生自发捐助的!
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东京人最受欢迎的亲子共游地,东京的家长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寻找龙猫的足迹。表面看起来,是日本的孩子们帮助了“龙猫森林”,实际上呢,孩子们从自己的付出中,也帮助了自己——龙猫居住的森林,永远不会消失,他们自己、他们的孩子,都可以来到这里,不停寻找美好的童年梦想。
而公益旅行不也正是如此吗?看起来是你在帮助别人,你又怎知一次“公益旅行”不会在冥冥中帮助你获得更棒的人生?从褚士莹口中,我们知道了许多参加过弄曼农场公益旅行的人,回去后自己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离开大学研究的工作,成了有机农场的经理;有人辞去自行车店长职务,干回了海洋保育老本行;也有退休的生意人,默默去了社区大学上NGO课程,准备未来整理出一块私有土地提供给有心人免费使用……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片神圣的“龙猫森林”,只不过你现在可能还没意识到。可就在你帮助他人、帮助世界时,或许就找到了通向那片森林的捷径,过上了真心想要的人生。
褚士莹:哈佛硕士、能说十几种外语的语言天才,去过近百个国家的旅行作家。2002年,他辞掉跨国企业专业经理人职务,进入NGO领域,筹建并管理缅甸一片三百英亩有机农场。目前亦是多个跨国NGO组织的首席顾问。从2010年开始,为让更多对人生迷茫的年轻人接触到公益,他将自己管理的缅甸弄曼有机农场对全世界开放,并自己策划、带队帮志愿者完成公益旅行。出版过图书《在天涯的尽头,归零》《旅行教我的十一堂课》《年轻就开始环游世界》。
公益旅行,是什么?
从字面上来解释,公益旅行(Voluntourism)是公益活动者(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的结合。意指去往观光地后,不仅进行观光活动,还有部分时间是用来在当地做公益活动。“公益旅行”源于欧美国家,不过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一旅行方式。
不过,显然这样的解释,不足以描述清楚“公益旅行”的真实意义,有很多人会觉得,什么嘛,公益旅行不就是边旅行边做慈善嘛,干吗还冠以一个专门的名词装模作样?但其实,“公益旅行”和“做慈善”是有区别的,公益旅行的倡导者褚士莹引用了墨西哥导演Alonso Alvarez Barreda的一个小短片来解释“公益旅行”:
晴天的下午,广场上盲人在乞讨。他举着一个纸板,上面写着:“可怜可怜我吧,我是个瞎子。”但大多数人都对他视而不见。这时,一个年轻人走了过来,看到这个情形,他就问盲人要来纸板,用笔在纸板背面写了几个字,并重新让盲人举起来。年轻人没有掏钱,写完字拍拍盲人的肩膀就走了。结果说来也奇怪,在盲人身边驻足的人却多了起来,生锈的空罐头瓶里,很快就装满了钱……画面的最后,是重新写过字的那个纸板,原来带来这一切改变的就是上面写着的那一行字:“多么美好的一天,可是我却看不到。”
看,这就是公益旅行和慈善活动最大的不同,公益旅行提供了一个全新而珍贵的视角——不是用居高临下的“同情心”,而是用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去看待人世间的不幸。
弄曼农场的公益之旅
褚士莹负责筹设、管理的缅甸弄曼有机农场,自2002年来,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逐渐走上正轨。于是在2010年,他决定将农场对外开放成公益旅行项目,设计路线、招募旅行者并亲自带队。他为自己的首批公益旅行志愿者安排了8个团队,有三套行程可选。
虽有三套行程,但所有的志愿者都有一段共同的安排,那就是一定会有三天在弄曼农场,和农人一起劳动,与农人合力收割0.25英亩的柠檬香茅,并提炼成约6~8公升的有机纯精油,提炼成果可由志愿者带回故乡分送亲友。而每位参与者的旅费中将有100美元直接成为农场绿色旅游的收入,让有机农场逐渐走上盈利之路。
而在这短短三天里,来自大城市的公益旅行的志愿者,会与当地的农人两两结成对,穿着雨鞋,套上手套和袖套,拿起镰刀一起进入柠檬香茅的有机田中。来自两个世界的人,用十分有限的词汇量沟通,手脚并用,用善意和微笑一起努力理解着对方。
在当天工作完成后,看个人意愿,志愿者还可以花三到五个小时,踏着水牛和牧人踩出来的小径,绕农场一圈,感受农场的静谧,看看农场的多样作物、各种野生昆虫,体会自己与大自然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或者选择参与当地帮助艾滋病患者的NGO、登上伊洛瓦底江的志工团,观察濒临灭种的淡水河豚……总之,志愿者能在公益旅行的过程中,认识到“旅游”绝不只是去消耗当地的资源,也可以用“奉献”为这片土地带去新的生机和希望。
人人心中都有片“龙猫森林”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我参加了公益旅行,用几天时间做了公益,可这么短暂的时间、那么有限的帮助,又能改变什么?——为什么你会认定这次公益之旅,就一定是你在“帮助”别人,而非是这件事本身在“帮助”你呢?
看过宫崎骏的动画片《龙猫》吗?动画片里,胖乎乎又可爱善良的龙猫,早就成为了日本小朋友的精神图腾。而龙猫居住的森林也确有原型,就在离东京约四十公里的峡山。可是,那个地方由于过度开发,绿地在持续消失。孩子们眼看着自己坚信住着龙猫的森林一点点消失,心急如焚。1990年由年轻的公益者发起的“龙猫故乡基金会”诞生后并开始募集大众资金,虽然热爱龙猫的大多是日本的中小学生,但也募集了足够买下了峡山地区9座森林的钱!如是,总算是保护了“龙猫故乡”。最后基金会做了统计,购地基金中,竟有40%是由全日本高中以下的學生自发捐助的!
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东京人最受欢迎的亲子共游地,东京的家长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寻找龙猫的足迹。表面看起来,是日本的孩子们帮助了“龙猫森林”,实际上呢,孩子们从自己的付出中,也帮助了自己——龙猫居住的森林,永远不会消失,他们自己、他们的孩子,都可以来到这里,不停寻找美好的童年梦想。
而公益旅行不也正是如此吗?看起来是你在帮助别人,你又怎知一次“公益旅行”不会在冥冥中帮助你获得更棒的人生?从褚士莹口中,我们知道了许多参加过弄曼农场公益旅行的人,回去后自己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离开大学研究的工作,成了有机农场的经理;有人辞去自行车店长职务,干回了海洋保育老本行;也有退休的生意人,默默去了社区大学上NGO课程,准备未来整理出一块私有土地提供给有心人免费使用……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片神圣的“龙猫森林”,只不过你现在可能还没意识到。可就在你帮助他人、帮助世界时,或许就找到了通向那片森林的捷径,过上了真心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