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当年我读过的那些书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m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皇村追忆普希金
  皇村,即叶卡捷琳娜宫,位于圣彼得堡以南24公里。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俄罗斯巴洛克建筑。由于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曾在这里的皇村中学读书,所以现在它被命名为普希金城。
  我到皇村参观,兴趣并不在看那些宫殿和宝藏,主要是想看普希金诗中多次描绘的皇村中学。因为普希金是我的第一个文学偶像,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诗人,我热爱文学完全是开始于普希金。
  我的母亲年轻时是一个文学青年,她热爱鲁迅、茅盾、郭沫若和巴金,参军以后又迷上了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特别喜欢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
  我小学二年级那一年过生日,父亲母亲答应送我一件生日礼物——一本“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至于买哪一本,由我自己挑。但是在新华书店里,我一眼却看中了一本《普希金童话诗》。我被它神奇的彩色封面和插图所吸引。这本书价格当然要比一本普通的连环画贵许多倍。父亲说,这不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是苏联人写的,我都看不懂。我说,童话就是写给儿童看的嘛!母亲是俄罗斯文学的忠实读者,很喜欢普希金的诗。她说,孩子过生日,既然答应他自己挑,喜欢就买吧。
  对这本《普希金童话诗》,我爱不释手。里面除了听妈妈讲过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外,还有《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沙皇萨尔坦的故事》《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金鸡的故事》等等。读了我才知道,普希金不能说是“苏联人”,应该准确地说是俄罗斯人。
  母亲告诉我,普希金是8岁的时候开始写诗的,到了12岁进入皇村中学以后,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5岁就创作了著名的诗作《皇村回忆》。
  母亲讲的少年普希金的故事,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我开始模仿普希金童话诗的诗体和语言,尝试写诗。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创作的一首儿童叙事诗第一次得到发表,先后参加武昌区、武汉市和湖北省的诗歌比赛,在与成年人一起参加的比赛中我均获得了一等奖,还作为湖北省的代表与其他成年人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的推广普通话观摩交流大会。我写的剧本,也多次搬上舞台,参加过武昌區的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也被评为一等奖。
  童年时的这一段经历,使我灵魂深处有一种普希金情结,有一种皇村情结。皇村,是我心中的文学圣地。
  从叶卡捷琳娜宫中出来,我便按地图的指引寻找皇村中学。果然,我在那里找到一个显著的标记,用俄文写着:“亚历山大·谢尔盖·普希金曾在此就读,1811—1817年。”这里就是普希金在皇村中学读书时的宿舍,普希金的房间是14号。
  1811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建立皇村中学,招收“将要担负重任的年轻人,这些人要从大户里选拔。”沙皇亲自批准的首届学员名单共30人,贵族子弟普希金名列其中,这一年他12岁。
  10月19日,皇村中学举行开学典礼,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出席,这也是沙皇第一次认识普希金。这一天,被普希金铭刻在心,他后来在《十月十九日》诗中写道:
  不管命运将我们投向哪里,
  不管幸福将我们引向何方,
  我们还是我们:皇村就是祖国,
  整个世界,在我们看来,都是异邦。
  1814年,15岁的普希金创作了他的成名作《皇村回忆》,诗的开头描写了皇村美丽的夜景:
  沉郁的夜的帷幕,
  悬挂在轻睡的天穹;
  山谷和丛林安息在无言的静穆里,
  远远的树丛堕入雾中。
  隐隐听到溪水,潺潺流入林荫,
  轻轻呼吸的,是叶子上沉睡的微风;
  而幽寂的月亮,像庄严的天鹅,
  在银白的云朵间游泳。
  这就是我在青少年时代读过无数遍的《皇村回忆》,它给予我对皇村中学那样美好的幻想。在皇村,我仿佛自己又回到了中小学生的年代。
  1817年6月,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在毕业生中仅名列第19名,被分配到外交部当秘书。当然,这是从培养官员的评价体系出发得出的结论。在普希金毕业当年,他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1817年》。十几年后,他创作了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和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皇村中学出来,我们来到普希金城的标志性雕塑普希金像前。俄罗斯专门为这尊雕像发行过邮票。塑像表现的是青年时代的普希金,他坐在长椅上,右手支着头,沉浸在无尽的诗意想象中。
  当代最著名的俄罗斯文化泰斗利哈乔夫在《俄罗斯思考》一书中这样来评价普希金:
  普希金与整个俄罗斯文化的联系比其他任何一位作家或诗人都更加紧密。没有普希金,就没有俄罗斯长篇小说的基本主题,没有俄罗斯主要歌剧,也没有俄罗斯的抒情歌曲——俄罗斯抒情音乐的主要形式。普希金就是我们的一切。
  普希金成了俄罗斯文化的旗帜,如同谢甫琴科是乌克兰文化的旗帜,歌德是德国文化的旗帜,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化的旗帜,但丁是意大利文化的旗帜一样。
  普希金是一位能创造出民族理想的天才。不是单纯地表现,也不是简单地塑造俄罗斯性格的民族特点,而是创造出俄罗斯民族性的理想,文化的理想。
  到波利亚纳去看托尔斯泰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故居离图拉市不远,图拉市是图拉州的首府,在莫斯科以南190多公里,其地理位置有点像我们中国的石家庄。而故居属于图拉州的克拉皮夫纳县,全称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译成中文意思就是“明亮的林中空地”。旅行团驱车三个多小时,专程去那里看托尔斯泰。
  我迷上托尔斯泰的那一年,19岁,正是“文革”年代,我在被运动推上风口浪尖之后,又被抛向一片荒凉的沙滩。我们被人们称作“逍遥派”。
  无所事事的我们,开始尽可能地找书来读。
  伍献军、张为、李钢林等几位书友,找来一些世界文学名著,我们互相传看。有雨果、巴尔扎克、马克·吐温、欧·亨利、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其中最让我们痴迷的,就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读过《战争与和平》之后,书友们曾经开展过热烈的讨论,那些天大家嘴里说的尽是彼埃尔、安德烈和罗斯托夫。李钢林长得高高胖胖的,外表有点憨,内心很聪明,大家都叫他“彼埃尔”。由于朋友们经常到我家里来讨论,我父亲对大家豪爽热情,朋友们则戏称他为“老罗斯托夫”。后来我们又读《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在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有一种很忧郁的东西。这种忧郁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很深刻的表现。它引起了我们这些表面上“逍遥”而内心忧郁的青年人的共鸣。当年英勇的俄罗斯军队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可那些从欧洲回来的青年军官心中有了更多的忧郁。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先进的欧洲和落后的俄罗斯之间的巨大反差。以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为旗帜的俄罗斯文学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在“文革”暗夜中的我们,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也听到了这号角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
  我们决定去参军。
  多年以后,当年一起读书的朋友们相聚,我们意外发现,我们几个从不同的部队、不同的岗位出发,居然都成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伍献军是总装备部创作室主任、《神剑》杂志主编,张为是广州军区创作室专业作家,李钢林是国防大学教授、散文作家,我则担任过总后勤部的文化部部长,也写过几本书。回忆当年一起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光,不得不感叹托尔斯泰对我们的巨大影响。
  诞生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是我久已向往的精神家园。
  波利亚纳庄园被一片森林环绕,绿草如茵,绽放着红色、黄色和紫色的郁金香,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明亮和迷人。托尔斯泰的祖先是彼得大帝的近臣,在叶卡捷琳娜大帝时期被封为伯爵,他的外祖父沃尔康斯基公爵,则是一位陆军上将,是这个庄园的第一位主人。进门见到的第一座建筑,就是沃尔康斯基公爵的上将府邸。后来,托尔斯泰的父母继承了这座庄园,又建了一座绿白相间的主楼,1828年列夫托尔斯泰就诞生在这座主楼里。1847年,19岁的托尔斯泰继承了这个庄园。他一生活了82岁,有60多年生活在这个庄园里。
  故居门前就是那棵著名的“穷人树”。相传托尔斯泰经常在这棵树下与贫苦的农民谈心因而得名。但可能现在這棵树已经不是原来那棵树,而是那棵树的儿孙了,尽管它的名字还叫“穷人树”。
  在故居的书房里,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当年写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小桌子。在他的藏书中,我们还看到了中文书老子的《道德经》。托尔斯泰对中国哲学非常感兴趣。在回答哪些中国哲学家对他产生影响的问题时,孔子和孟子的影响是“很大”,老子则是“巨大”。他亲自翻译过《道德经》的有关章节,编辑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为这本书撰写了前言《论老子学说的精髓》。他在一篇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里写道:“中华民族是世界最大的民族,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几乎比俄、德、法、意、英五国人口的总和多一倍。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不需要别人的东西,也不喜欢打仗。”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托尔斯泰发表了《致中国人的公开信》,愤怒地谴责包括沙皇俄国在内的侵略者“在中国犯了罪孽”。他非常有远见的指出:“在我们的时代里,人类生活中正在实现一个伟大的变革。在这个变革中,中国应该站在东方各民族的前列,发挥伟大的作用。”
  1908年,在托尔斯泰80寿辰之际,中国文化界一些人士给托尔斯泰寄来贺信。这封贺信的原件至今珍藏在故居庄园的博物馆里。
  1910年11月10日凌晨,和老伴儿闹别扭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82岁的老人经不起旅途奔波,染上了肺炎,10天后客死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的站长室里。
  遗体运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按照托尔斯泰的生前遗嘱,安葬在他童年经常游戏的树林里,没有墓碑,没有任何纪念文字或标志,只有一片青青的草地,开着几朵野花,由古老的橡树和菩提树环绕。正如他的妻子索菲亚·托尔斯泰所说,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是“作家的摇篮和坟墓”。
  有一位教授在讲授俄罗斯文学史的时候,曾经打过这样的比方。他让学生们坐在一间漆黑的教室里等待,等了很久,他打开一盏灯,教室被照亮了。教授说,这是普希金,他在黑暗中照亮了我们。接着,他把所有的灯都打开了,教室里一片光明。他说,这就是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最后,他走到窗前,呼啦一下拉开了所有的窗帘,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教室。教授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正如俄罗斯文学评论家纳博科夫所说:“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苍穹上的太阳。”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 400年后的相遇
  莎士比亚的故乡位于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福,距离伦敦160公里,属于沃里克郡。我们去英国旅行,专门安排一天时间去参观莎士比亚故居。故居仍然保留16世纪莎士比亚居住时的原貌,工作人员则穿着当时的服饰接待我们。离莎士比亚故居不远,还有一座安妮故居,是莎士比亚的妻子安妮出生的地方,也保存得非常完好。斯特拉福小镇拥有许多剧院,常年演出各种莎士比亚名剧。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生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的这所房子里。当时小镇人口仅有2000人。莎士比亚的父亲是个小商人,曾经担任过斯特拉福的镇长。那时英国属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她非常重视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当时英国已经有许多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由于莎士比亚是镇长的儿子,经常有机会坐在前排看戏,这成为他最初的戏剧启蒙教育。1586年,22岁的莎士比亚来到伦敦闯世界,开始在剧团里跑龙套,四年后正式加入“海军部长剧团”,并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历史剧《亨利六世》。此后,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成为英国最著名的戏剧家。1598年他还与其他演员合股,在伦敦自建环球剧院。
  在斯特拉福街道和广场,到处可见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雕像。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列入“四大悲剧”,但它的艺术感染力丝毫也不逊色,在中国观众中的知名度甚至更高。这些戏剧我年轻时大多看过电影,许多还是苏联拍摄的电影,有的看过舞台剧的演出,后来又读过莎士比亚的大部分剧本,所以对剧中人物比较熟悉,能够将他们一一辨认出来。   晚年,莎士比亚寄希望于“乌托邦”似的理想世界,其代表作是1612年创作的《暴风雨》,这是莎士比亚完成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的最高潮。此外,他还留下了《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的三页手稿,这部戏剧虽然没有完成,但也表达了莎士比亚对这位《乌托邦》作者的崇高敬意。
  1613年,莎士比亚停止了艺术创作,回到故乡埃文河的斯特拉福。1616年4月23日,在他过52岁生日的这一天,莎士比亚与世长辞,葬于圣三一教堂。我们在斯特拉福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就是圣三一教堂,在莎士比亚的墓碑上,我们看到莎士比亚为自己写的墓志铭,译成中文是:“好朋友,请看在耶稣的份上,莫动黄土下的尸骨!让我安息者,上天赐福,移我尸骨者,永受诅咒!”
  2016年4月23日,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日。非常巧合的是,2016年7月29日,也是中国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日。值得注意的是,在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年之际,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的莎士比亚故居,响起了汤显祖《牡丹亭》的旋律。这两位生前从未谋面的伟人,在400年后不期而遇。中英两国人民以各种形式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牡丹亭》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则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是我的江西同乡。他生于1550年,比莎士比亚年长14岁。汤显祖生活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34岁考中进士,先后在南京担任过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祀祭司主事等官职。后来因上书弹劾贪官触怒权贵,被贬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但仍然得不到赏识和重用。1598年,48岁的汤显祖辞官回家,先后创作了四部剧本:《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由于四部戏剧均与梦境有关,合称为《临川四梦》。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牡丹亭》。
  我最早知道《牡丹亭》,是少年时读《红楼梦》,看林黛玉和贾宝玉读《牡丹亭》,使我对这部戏心向往之。后来读了原著,又看了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我便成了不折不扣的《牡丹亭》迷。这部戏讲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书生柳梦梅做梦梦见在一座花园里遇见一位少女,从此坠入情网,日夜思念。与此同时,太守之女杜丽娘也在闺塾中伤春怀春。
  丫鬟陪杜丽娘到后花园游玩。杜丽娘在花园中入睡,梦见一位书生手持柳枝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中相会。此后,杜丽娘因思念书生,一病不起。她画了一幅自画像,在弥留之际嘱咐丫鬟将这幅自画像埋在太湖石的下面。后来,太守将女儿所葬的这座花园改建成一座梅花庵。三年之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梅花庵,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正是自己的梦中情人。杜丽娘魂游后花园,与柳梦梅生死重逢。柳梦梅知道了杜丽娘的遭遇,掘墓开棺,发现杜丽娘尸身不腐,居然起死回生,二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
  《牡丹亭》一出世,就轰动当时整个文坛,人们评价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它追求理想爱情的进步思想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历经400年不衰,仍感动着今天的年轻观众。毛泽东主席非常喜欢《牡丹亭》,曾手书《牡丹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也,忒看的这韶光贱。”
  作家之城都柏林
  都柏林是爱尔兰的首都,号称为“作家之城”,到都柏林旅行,有一个必须参观的景点,就是位于城北巴奈尔广场18号的作家博物馆。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出过这么多享誉全球的著名作家,也很少有哪座城市有这样一座专门的作家博物馆。这是一座18世纪乔治亚风格的建筑,1991年爱尔兰政府收集了这些作家的大量手稿、图片、绝版书、书信、肖像画和其他文物,为仰慕这些作家的人们开辟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阵地和纪念场所。
  都柏林诞生的第一位伟大作家是斯威夫特,他毕业都柏林三一学院,我在城中闲逛时去过这所学院。斯威夫特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格列弗游记》,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读过带漫画插图的版本,虽然那时候没完全看懂,但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1967年爱尔兰发行过一枚斯威夫特诞辰300周年紀念邮票,图案就是格列弗和小人国的故事。斯威夫特是我认识的第一位都柏林作家。
  都柏林诞生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1923年获奖的叶芝。叶芝写给他心目中的女神女演员毛黛·冈的浪漫主义爱情诗《当你老了》曾经感动了全世界,就是没有感动他的女神,三次求婚均遭拒绝。我在博物馆看到毛黛·冈的照片,似乎也并不是想象得那样惊艳四座光彩照人,看来叶芝更看重她的才情。不久前播出的由李雪健、黄磊、宋佳主演的电视剧《嘿,老头》,用《当你老了》作为主题歌,非常打动人心,成为叶芝诗歌最新的中国大众普及版,尽管有许多受感动的电视观众并不知道歌词的作者是叶芝。
  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萧伯纳,他的代表作是《皮格玛利翁》。皮格玛利翁本来是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爱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感动了爱神维纳斯,她赋予雕像生命让皮格玛利翁圆梦成真。萧伯纳借用这个典故讲了一个卖花女伊莉莎由于一次赌局差点改变人生命运的喜剧故事,所以中文译名为《卖花女》。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好莱坞电影《窈窕淑女》也是根据萧伯纳的《皮格玛利翁》改编的。萧伯纳1933年访问过中国上海,与鲁迅、宋庆龄、蔡元培、林语堂等人有过交往,博物馆有这方面的介绍。由于此前鲁迅曾婉拒过诺贝尔奖提名,萧伯纳对鲁迅说:“他们称你为中国的高尔基,但是你比高尔基更漂亮!”鲁迅幽默答道:“我更老时,将来还会更漂亮。”
  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贝克特,20世纪90年代我看过北京人艺排演的贝克特代表作舞台剧《等待戈多》。1995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诗人希尼,很抱歉我好像没读过他的作品。
  一座城市72年间涌现出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经是让人惊叹了,但不仅如此,都柏林还为人类贡献了乔伊斯和王尔德。   乔伊斯是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的开山鼻祖,他创作的《尤利西斯》开始在英美等国被认为“有伤风化”禁止出版,后来在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法国才得到出版的机会。
  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的旗手,我年轻时曾读过他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和故事的奇异曲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主人公道林·格雷让自己的画像代替自己慢慢衰老,本人却青春永驻,几十年后仍然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他凭着一张漂亮的脸蛋干下许多坏事,灵魂的丑恶与容貌的美丽形成巨大反差。后来他良心发现,毁掉那幅画,本人却迅速衰老直至死亡。王尔德的人生命运,也同样是大起大落,正当他文学创作处于巅峰时期,他却陷入同性恋的“丑闻”,1895年甚至因同性恋被判了刑,两年的牢狱生活摧毁了王尔德的心志和身体,出狱后他离开英国移居法国,1900年贫病交加、众叛亲离的王尔德病死在巴黎的一个旅馆里,年仅46岁。1909年,巴黎当局将王尔德墓地移入拉雪兹公墓。
  在作家博物馆,我一件件细看那些展品,仿佛在与熟悉的老朋友叙旧,勾连起我年轻时初次认识他们时的印象,正是他们的作品陪伴我慢慢成长,慢慢变老。
  寻踪《尤利西斯》像布鲁姆一样闲逛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鼻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坛也开始流行“意识流”,为了搞清楚什么是“意识流”,我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读过这部小说。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布鲁姆一天18个小时当中在都柏林游荡的活动,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留下了《尤利西斯》的印记。我在都柏林旅行时,向旅行团请假,像布鲁姆一样一个人闲逛了大半天,每发现小说中写到过的一个熟悉的景点,都让我兴奋不已。
  说实话,在20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读到《尤利西斯》的一个节译本,完全像读天书一样,根本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读不下去,只好放下了。直到90年代读了萧乾、文洁若夫妇翻译的全译本,看到他们为读者做出详尽的注释,才算弄明白了小说的结构、故事脉络和写作方法。
  尤利西斯就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乔伊斯将主人公布鲁姆一天的游荡与尤利西斯十年的漂泊相比拟,小说的三部十八章与荷马史诗的有关章节一一对应。从而赋予小人物日常琐碎的生活以史诗般的悲剧力量。
  《尤利西斯》的故事发生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年,作者22岁;这一天傍晚,他第一次与六天前一见钟情的20岁少女诺拉·巴那克尔约会。后来,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诺拉私奔,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印记,十年后的1914年乔伊斯动笔写《尤利西斯》,才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定在1904年6月16日。直到他们约会和私奔27年后的1931年,乔伊斯才与诺拉正式结婚。由于《尤利西斯》后来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1954年6月16日,即故事发生日的50年后,这本书的粉丝们第一次举办纪念“布鲁姆日”的活动,从此这一天成为爱尔兰的“布鲁姆日”。
  小说的故事是从都柏林东南郊沙湾的一座圆形炮塔开始的。这座炮塔建于1804年,是爱尔兰人为抵御拿破仑入侵修建的,当时命名为“马铁洛炮塔”。100年后的1904年9月9日至19日,乔伊斯应好朋友戈加蒂之约,在这座炮塔里住了十天。后来他在写《尤利西斯》的时候,把这个圆形炮塔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之一,并且把后来也成为爱尔兰重要作家的戈加蒂作为书中人物穆利根的原型。书中写道:“他庄严地向前走去,登上圆形的炮座。他朝四下里望望,肃穆地对这座塔和周围的田野以及逐渐苏醒的群山祝福了三遍。”1962年都柏林市政府決定把圆形炮塔更名为“乔伊斯塔”永久保存,并在这里设立乔伊斯博物馆。2000年,爱尔兰发行乔伊斯纪念邮票,图案就是乔伊斯肖像和这座圆形炮塔。
  来到都柏林的市中心,利菲河将这座城市一分为二。《尤利西斯》中多次写到这条都柏林的母亲河。河南岸有著名的酒吧区,这里是爱尔兰作家、艺术家聚集区,相当于巴黎的“左岸”。杜克街21号,就是都柏林最著名的文学酒吧“大卫伯恩酒吧”。在《尤利西斯》的第8章里,布鲁姆在这里吃过一顿午餐,点的是奶酪三明治和一杯葡萄酒。如今,人们走进这座100年前装修风格的酒吧,不约而同点一套“布鲁姆套餐”的,显然是《尤利西斯》的读者或者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家会相视一笑,尽管语言不通但心有灵犀,而本地人似乎更钟情于其他美味佳肴。
  从酒吧区出来,沿利菲河漫步,几乎是布鲁姆闲逛走过的同一条路线。过了“半便士桥”就到了河的北岸。这座桥建于1816年,是当时利菲河上第一座人行桥,过桥要收半个便士的过桥费。后来建的桥多了,不收费了,但这个名字永远留了下来,成了都柏林一处著名景点。北岸的奥康奈尔大道,是都柏林的主干道,布鲁姆闲逛到过这里。在这里我看到了著名的中央邮局,在小说的第7章中对这栋建筑有过描写。小说故事发生12年后的1916年,中央邮局成为人民起义的总指挥部,在这里宣布了爱尔兰的民族独立。后来经过长期艰难斗争,1937年成立爱尔兰共和国,1948年脱离了英联邦。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唤醒,对这次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有重大的影响。
  再往北走一段,厄尔街头立着一尊乔伊斯的塑像,他拄着拐杖,歪着头,两腿交叉,低眼睨视大街上人来人往,使人联想到百无聊赖的布鲁姆。都柏林人把乔伊斯当成是自己最熟悉的老朋友一样熟视无睹,站在乔伊斯身旁聊天聊得忘乎所以,以至于想和乔伊斯合影的游客提醒了才连说对不起,并且热情帮我们拍照,充满了以乔伊斯为荣的自豪感。
  沿着主干道一直往北,北乔治大街35号有一栋三层楼的18世纪建筑,这里是都柏林的乔伊斯文化中心。开始我以为这里曾经是乔伊斯故居,后来工作人员告诉我并不是这样。这里仅仅是小说中描写的舞蹈老师马吉尼斯的教室,很显然乔伊斯对这里非常熟悉。1982年,在乔伊斯诞辰100周年之际,这座仅仅与虚构故事有关的建筑正式成为文物,收藏和展出了有关乔伊斯生平和创作的大量图片、资料和实物,特别是《尤利西斯》全世界各种语言文字的译本,当然我也在其中找到了我20世纪80年代读过的中文节译本和萧乾、文洁若夫妇的全译本。
  在都柏林游览的最后一天,我和团友们一起参观都柏林西北郊的凤凰公园。在《尤利西斯》故事发生的1904年,凤凰公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书中不仅多次写到这个公园,而且还两次提到当年真实发生过的一件“凤凰公园刺杀案”。我躺在公园的草地上,仰望着参天大树,透过枝叶的间隙看蓝天白云。100多年过去了,风云变幻,物是人非,只有凤凰公园还是当年的模样,一点都没有变。
其他文献
阳春三月,正是最美的时节。闲暇时,晒晒太阳,哼哼戏,成为了不少中老年朋友的休闲选择。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个休闲时刻的必搭品——“懒人”休闲椅。休闲椅不像餐椅和办公椅那样的正式,它能让人感到视觉和身体的双重舒适感。同时,它有一些小个性,按摩椅、转椅、摇椅、藤椅、躺椅、折叠椅,这些都属于休闲椅。  “顧家家居”多功能休闲椅N002  这款休闲沙发净重43公斤,采用的是东北落叶松实木框架和可以拆洗牢固耐
期刊
当今社会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男性更年期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现代研究表明,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睾丸的萎缩,睾丸酮分泌减少,使体内性激素的调节功能失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男性更年期是人体由成熟走向衰老的过渡阶段,50-65岁年龄为高发期。女性更年期发生时,雌激素水平有如坠下山崖般突然下降,男性更年期发生时,雄激素下降则好似在山坡上平缓下滑,因此,多数男性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可以没有任何临
期刊
天上有了“中国星”  在人类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市场的开辟和科学的进步等一系列成就,拉开了“全球文明”的幕布。  在1981年召开的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大会上,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环境,而第四环境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诞生而出现的。在此之前,人类只能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环境里活动。  航天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为陆、海、空、
期刊
Norwegian Getaway诺唯真畅意号游轮配有最华丽的设施,领先的创新型甲板大道——滨海区域将旅客和大海紧密相连。游轮设有28种餐饮选择、5个刺激的水上滑道,以及综合运动场3个等级的各种有趣活动。此外,旅客还可以欣赏超23现实主义的魔幻表演Illusionarium。  诺唯真游轮创立于1966年,作为行业的开拓者,以“自由闲逸式”为理念,將旅游的各种精彩元素与度假村的悠闲奢华相结合,为客
期刊
相声演员姜昆在春晚上有一句台词:“以前养个儿子叫狗子。现在养个小狗叫儿子。”这句话虽然是一句玩笑,却形象地说明了一个现象:我们身边养狗的老人越来越多。  当子女长大成人,忙于打拼事业,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家庭而渐渐较少登门时,闲下来的老人们,有不少都养起了宠物,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城市饲养宠物的人群中,老年人是绝对的“主力”。“汪星人”“喵星人”几乎成了退休老人晚年生活的“标配”,老
期刊
北京什刹海威风锣鼓艺术团成立于2010年,有合唱团、威风锣鼓团、舞蹈团、曲艺团和模特队等团体,成员均是什刹海及周边社区居民,目前有团员近200人。长期以来一直活跃于北京的各种艺术舞台,丰富着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着贡献。  什剎海威风锣鼓艺术团在团长陈琨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先后在俄罗斯举行的国际大赛中荣获金奖和银奖;赴韩国演出荣获最佳组织奖及表演
期刊
北京明珠歌舞艺术团有团员30多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艺术团团员有退伍军人、有知青、有退休公务员和教师。目前演出的节目有歌曲合唱、独唱、乐器演奏、舞蹈、曲艺和模特表演等。团员们都是歌舞艺术的业余爱好者,每周都会组织排练,经常参加各种演出。  团长田丽珠是北大荒兵团知青,因为一直以来对艺术和艺术团体生活的热爱,发起成立了该艺术团。艺术团先后赴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演出数十场,并且热衷于公益活动,经
期刊
“健康、公益、优生活”不单单是乐学院的一句口号,它还实实在在的落实在行动中,尤其是公益活动,2016年乐学院组织了数十场集体参加的公益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公益音乐会、公益讲座、公益出游、公益捐助,也包括敬老院慰问演出、社区慰问演出、福利院慰问演出等各种公益活动。  2016年,乐学院先后组织学员团北京什刹海威风锣鼓艺术团、北京明珠歌舞艺术团等团体多次到北京和谐医院对医护人员和住院患儿进行
期刊
一  在“绿航星际”试验的密闭舱内待到第135天的时候,仝飞舟真切感受到所谓的“3/4现象”:即在长期密闭环境下执行任务达到四分之三左右的时间时,由于与世隔绝产生的孤独感已经积累到一个高值,负面情绪集中发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变得敏感脆弱,非常容易抑郁,人际关系也开始趋于破裂。  疲惫感和恐慌感强势袭来,可距离“重见天日”还有55天。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每一天的工作量都不少,有时连歇口气的间隙都
期刊
南昌,简称“洪”或“昌”,古称豫章、洪都,江西省省会,是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它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和花园城市,具有非常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南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日照充足,是典型的“夏炎冬寒”城市,夏天炎热,极端历史最高气温40.9℃;冬天较寒冷,极端历史最低气温-15.2℃。  南昌市地处江西中部偏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