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惯性思维的克服与利用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w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惯性思维常常会干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准确探析学生的惯性思维,一方面要避免并克服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干扰,另一方面要致力于适当利用惯性思维,促使其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到正迁移作用,从而逐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巧妙创设操作活动,适机克服惯性思维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了中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和知识量的增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才会渐渐加强。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这一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在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我们应巧妙地给学生创设动作操作的时空,相机克服惯性思维的负干扰,从而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如新修订的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对“万以内的加、减法”有很熟练的经验,于是在教学“12×3”时,笔者先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尝试,于是有的学生用加法算出12 12 12=36;有的学生用口算“10×3=30,2×3=6,30 6=36”;也有的学生用竖式计算,但竖式计算的结果却不正确。显然,用加法和用口算方法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而用竖式计算的结果明显是错误的。由于学生受之前的整数加减竖式的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惯性思维的负迁移,觉得乘竖式的计算方法也理应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即可。为了扭转学生不良的惯性思维,笔者结合口算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先把每堆12根小棒都分成10根和2根,再让学生把2根汇总起来得出是6根,引导得出“2×3=6”,应该写在个位上;再把3个10根汇总起来是30根,引导得出“10×3=30”,这里的10根表示是1个十,乘3,所以得出3个十,这个3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样就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直观感知中深刻理解算理,并不断地让学生口述每一步的计算方法与计算算理。从而得出“在计算乘法时,要先用乘数的个位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上”的计算法则。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尤其明显,如果只是采取告诉的形式,而没有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他们的惯性思维是很难有个理想的转化的。
  二、灵活设计变式习题,适当克服惯性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往往具有片断性和具体性,高度模仿性导致小学生的惯性思维尤为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如果当天学习的内容是如“差倍”类型解决问题,那么当天类似模型的作业正确率几近百分之百。若是把此类题目稍微变换了一下呈现方式,那么正确率自然就会变低。显然,小学生的惯性思维极易形成。因此,在每一节新课之后应灵活设计变式习题,致力于让学生思维脉络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促使学生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适当地克服惯性思维在学习过程的负干扰。
  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到小学生不良惯性思维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所以不能把知识教死,而应在如何有效地克服学生惯性思维的负干扰上多下苦功。当然,我们的很多学习都是惯性思维在产生作用,所以我们在克服不良的惯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有效地利用积极的惯性思维。
  三、相机设置思维拐点,适时利用惯性思维
  所谓思维动机,便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应”,是人们思维活动的“发动机”。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惯性思维的不可避免,因此他们通常会在思考问题时转不过弯来。因此,我们就需要适时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动机,相机地设置一些思维拐点,并致力于引导学生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甚至运用惯性思维,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为例,笔者先是出示了“、、”这三个分数让学生化为小数,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小数化成分数与小数、分数的意义等知识经验,他们能顺利地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于是,笔者适时又出示“、”这两个分数,这时,学生已有的思维经验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当学生的惯性思维受阻时,笔者适时地启发学生:“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大家会化成小数,那能不能把这两个分母也转化成分母100、1000的分数?”于是,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了,他们便能迅速从原有的思维惯性中跳出来,顺利绕过思维拐点,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通分”的知识,顺利地先把分母4和40通过转化成了10、100再进行转化。此时,笔者又出示了“”,在此,又设置了思维拐点,使得学生的思维再次陷入了困境。由于有了前面两次“转化”的思维经验和克服“惯性思维”的体验,当学生发现分母“9”不能化整时,于是自然逼着他们从已有的认识经验中提取并另寻出路,从而促使学生找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并得出了“用分子除以分母”的解决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逐一呈现不同分数,相机设置思维拐点,利用学生惯性思维而又巧妙加工,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扭转惯性思维”的经验,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留足自主思考时间,适度利用惯性思维
  当惯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时,便会表现为学生思维深刻性和思维灵活性的缺失,只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考虑问题时,表现为只看问题的表面,想当然地依葫芦画瓢,不去领会解决问题的实质。因此,我们应理性正视学生的惯性思维,留足自主思考时间,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思维惯性,迫使他们实现思维的自我“破茧”,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如在学习人教版修订教材“经过的时间”解决问题之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设计了这一道题“我们学校一、二年级学生13:30来校上课,16:10放学,他们下午在校学习了多长时间?”当学生的惯性思维列出了算式“16:10-13:30”后又碰到不会算结果,部分学生便直接调整解题思路,有的学生说:“假如把16:10看作是16:30,那么用16:30-13:30=3小时,把10分看成30分多看了20分,应该减去20分,所以最后结果是3小时-20分=2小时40分”;有的学生说:“我是把13:30看作是13:10,用16:10-13:10=3小时,把30分看成10分少减了20分,应该减去20分,所以最后结果是3小时-20分=2小时40分”,等等。于是笔者追问到:“同学们都能用到假设法列出了两步算式进行解决问题,真棒!如果不用假设法,这道减法算式(即16:10-13:30)就不能算出来吗?”把原有的惯性思维再摆放在学生的面前,迫使学生能运用惯性思维重新来审视这道减法算式。很快有不少同学纷纷举手了,有一位学生站起兴奋地说道:“老师,我们在做退位减法时,不够减时可以先向前一位借1当10,在这里,因为时间的进度制60,所以10分减30分不够减,那么就向16借1时当60分,合起来是70分,那么就得出15:70-13:30=2小时40分。”顿时,全班掌声四起。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惯性思维受阻时自然调整解题策略后,又进一步直面原受阻思路,促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思维经验进行正迁移。
  总之,学生思维的各种良好品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惯性思维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因此,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惯性,我们要注意防范与克服,也要注意正向引导与利用。惯性思维如果得到适度利用,便自然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神器”。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借助“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的实践服务型英才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提升了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知和融入感,通过学生亲自参与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使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视角仅限于显性课程范围,对隐蔽课程关注不够,尤其是在冰上课教学上.为此,以完整性教育论的角度,探讨了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概念、特性、内容
增值税额是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值额计算征收的税额。与其相反,我们把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销售额小于其从其他纳税人购入货物或劳务价值的差额称为“减值额”。对纳
近几年来,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变得更聪明,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123-01 收稿日期:2016-07-28  新版语文教材的改革力度深、变化大,教师教学的自我关注,实际就是首先密切关注新教材的变化,也就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研究教材的显著变化,使自己适应于变化,开展好新教材的教学。  一、教师要有拓展性思维  新教材,无论是内容的思想性,还是选篇的层次性,以及体裁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状况,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团校的资源优势,对大学生
元丰三年二月,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来到黄州;元丰六年,苏东坡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84字游记历来被奉为中国散文中的神品。“神”在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在
对小班幼儿,我们老师不要急于教他们画些什么,而应诱发、爱护、培养、提高幼儿的这种绘画兴趣,并使用故事激趣法、游戏激趣法、创作激趣法、环境激趣法、赏析激趣法等,让孩子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尚不成熟,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心理素质相关概念、重要性及其评价体系的理解,结合已有的大学
重庆市2005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统一考试物理试题(非课改区)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注:加“*”的为升学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