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潮流生活的视觉创造状态切入,从三个大方面分析了单一与群化方式在视觉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的视觉创造力,探讨了中国视觉创造的目前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字:微时代二维码 群化视觉创造
中图分类号:R339.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下,生活的丰富多彩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状态,从火热拉开帷幕的微博到微信,随后又有了微访谈、微图等等。于是,我们被一种不微不时尚的哲学所包围,走进了“微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强大的视觉创造力,具备综合竞争的软实力,是全球化背景下视觉创造发展的出路,因为人与人相互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便利。
微,有细小、精妙、隐匿等意思。《广韵》中有言:微,妙也。所以,微就是精巧而富有力量的概念。我们存在于并体验着这样一种简洁、快速的信息传播空间中,我们的眼球不断地刷新,不停地接收与散播最新的资讯,视觉的创造也在求新求变。
单一的影响力
禅语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虽然单一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无数的单一的不同体组合在一起便是坚不可摧的力量。同样,在现代潮流生活中,单一不同体被组合后的力量显示得到了很多的证实,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就目前流行使用的二维码来说,与广泛运用的一维条形码相比较,二维码扩大了使用空间,它可以在网络中自由穿行,仿佛网络身份证一样,成为某个人、某件商品或某……的通行ID。我们双眼看到的虽然只是简单的黑白图形像素,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却是无限丰富的。其实早在汉朝,朝廷使用虎符来调动军队,这种像拼图的虎形物体被分为匀称的两部分,掌握在两个权力者的手中,只有当虎符完整地拼合在一起才可以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我看来,这就是最早的验证标示。而条形码最早出现在40年代,但是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70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条形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现在的二维码 ,又称二维条码。它是在继承了一维码的特点基础上在1994年发明于日本Denso-Wave公司,称QR码,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组合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QR来自英文「Quick Response」的缩写,即快速反应的意思,源自发明者希望QR码可让其内容快速被解码。QR码最常见于日本、韩国;并为目前日本最流行的二维空间条码。人们通过这个简单的黑白方格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信息,如:同商品价格比对、关注某人的网络信息或相册、购买喜欢的产品等等,二维码也在逐渐扩展延伸使用领域。二维码的诞生就是由像素点组合而成,从单一的薄弱变成灵活多变的强大。
视觉的创造随着世界经济的大融合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风格化的局势,正是视觉冲击力飞速崛起的时代。
群化的凝聚力
当代社会群体,无一不在强调团结力、凝聚力。最近,由日方单方面挑起的钓鱼岛事件,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我国人民的凝聚力还是对此事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我看来,现代的视觉创造不再仅仅是单一层面的设计更新,而且包含了现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型审美观。
在平面设计中有群化的构成学习。所谓群化,就是打破其横竖重复的排列格式,组成具有独立存在的完整图形,便可成为各种标志、符号类的设计作品。群化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形式,群化不像重复那样在上下、左右均可持续发展,而是具有显著的全新含义的整体。例如,三个平行四边形,把每一个的任意一个角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好看的三菱的标志;奥运会会旗的五环,也同样是这种概念。
字典中对“群化”的概念解释是,万物的变化。这个概念进化到今天,被演绎成丰富多样的方式。就视觉广告为例:淘宝网的聚划算和众多团购网的广告信息便是变形后的群化。这些广告页面以一种新的聚合形式呈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价格的凸显对比抓住观者的心理,于是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在同一目标——低价的号召下,组合在一起购买价格优惠的产品;同样还有腾讯的群聊天视频窗口也把这一概念发挥到极致,使人们不用再局限于一对一的视觉状态之中,可以一对多的自由畅谈,在这样的窗口中,我们不仅体验着视觉上的感受,听觉也具有了同步性;“群化”不仅应用在虚拟的视觉体验中,在家居设计里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魅力。近期流行的照片墙也是采取了这个概念,将众多的照片经设计后排列出独特的格式展现在观者的眼里,具有设计的个性化,好看的照片墙设计现在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必要家居装饰条件了。
飞速发展的时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这种改变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就目前我国特色的生活状态而言,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了,城市之间却越来越近了, 逐步形成“城市群”形式。在这种大布局下,“一小时生活圈”的范畴在不断变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时代背景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富人们纷纷往城市周边寻找家园时,中国的富人却还拼命往城市中心挤。“住在城市边缘、工作在市中心”这是一种正在改变中国传统的生活模式。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这种新的发展战略就是政治上的“群化”凝聚力,是“微时代”的视觉创造。在高铁轨道交通的联动下,会逐渐成为新城市群的中心。它的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跃升显而易见。就拿河北的各城市为例,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实施过程中,纷纷抢占了“城市群崛起”的机遇。在中国式符号显著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经济发展时代,“城市群化”现象将会成为当代适应社会的新潮流。
这样的群化凝聚力,由抽象形态变为具象形态。它是从人为、主观地把事物中我们渐渐感知到需要的要素提取出来,根据使用形式和科技条件,利用视觉美感与受众群心理,将这些有机的组合起来以及结合科学的结构安排等因素创造出来的。
对于群化的视觉创造,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们提倡节约、绿色的理念,以各种学科技术结合设计理念,从视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要大力的推进这种“群化”的概念意识;其次,从文化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这种“群化”是通过创造更新并传播我国民族文化,也提升了消费者的认知度,使视觉创造真正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力工具。
结语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与世界接轨、沟通的思潮影响下,其应运而生的行为模式和消费模式在视觉的创造下,日益显现出共性化,并将个体与群体日益整合进入时尚的总潮流中。经济、技术、信息的全球化,“文化同化”現象也渐渐浮现而出,这就为“微时代”的视觉创造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但同时我们也要警示,从古至今都是强势文化影响或改变弱势文化,无一例外。微博与FACEBOOK、QQ与MSN都是极为相似的文化产物。我们如何能在自己的“微时代”创造出完完全全来自自身的微产物?这是目前我们从事视觉创作的每一个人应当努力思考的问题。作为承担着建设与传播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相信中国的视觉创造还是有无比广阔的前景,会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发扬和光大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 著 《视觉形态设计基础》 莫天伟 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法) 让·鲍德里亚 著 《消费社会》 刘成富、全志钢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关键字:微时代二维码 群化视觉创造
中图分类号:R339.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下,生活的丰富多彩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状态,从火热拉开帷幕的微博到微信,随后又有了微访谈、微图等等。于是,我们被一种不微不时尚的哲学所包围,走进了“微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强大的视觉创造力,具备综合竞争的软实力,是全球化背景下视觉创造发展的出路,因为人与人相互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便利。
微,有细小、精妙、隐匿等意思。《广韵》中有言:微,妙也。所以,微就是精巧而富有力量的概念。我们存在于并体验着这样一种简洁、快速的信息传播空间中,我们的眼球不断地刷新,不停地接收与散播最新的资讯,视觉的创造也在求新求变。
单一的影响力
禅语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虽然单一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无数的单一的不同体组合在一起便是坚不可摧的力量。同样,在现代潮流生活中,单一不同体被组合后的力量显示得到了很多的证实,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就目前流行使用的二维码来说,与广泛运用的一维条形码相比较,二维码扩大了使用空间,它可以在网络中自由穿行,仿佛网络身份证一样,成为某个人、某件商品或某……的通行ID。我们双眼看到的虽然只是简单的黑白图形像素,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却是无限丰富的。其实早在汉朝,朝廷使用虎符来调动军队,这种像拼图的虎形物体被分为匀称的两部分,掌握在两个权力者的手中,只有当虎符完整地拼合在一起才可以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我看来,这就是最早的验证标示。而条形码最早出现在40年代,但是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70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条形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现在的二维码 ,又称二维条码。它是在继承了一维码的特点基础上在1994年发明于日本Denso-Wave公司,称QR码,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组合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QR来自英文「Quick Response」的缩写,即快速反应的意思,源自发明者希望QR码可让其内容快速被解码。QR码最常见于日本、韩国;并为目前日本最流行的二维空间条码。人们通过这个简单的黑白方格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信息,如:同商品价格比对、关注某人的网络信息或相册、购买喜欢的产品等等,二维码也在逐渐扩展延伸使用领域。二维码的诞生就是由像素点组合而成,从单一的薄弱变成灵活多变的强大。
视觉的创造随着世界经济的大融合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风格化的局势,正是视觉冲击力飞速崛起的时代。
群化的凝聚力
当代社会群体,无一不在强调团结力、凝聚力。最近,由日方单方面挑起的钓鱼岛事件,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我国人民的凝聚力还是对此事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我看来,现代的视觉创造不再仅仅是单一层面的设计更新,而且包含了现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型审美观。
在平面设计中有群化的构成学习。所谓群化,就是打破其横竖重复的排列格式,组成具有独立存在的完整图形,便可成为各种标志、符号类的设计作品。群化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形式,群化不像重复那样在上下、左右均可持续发展,而是具有显著的全新含义的整体。例如,三个平行四边形,把每一个的任意一个角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好看的三菱的标志;奥运会会旗的五环,也同样是这种概念。
字典中对“群化”的概念解释是,万物的变化。这个概念进化到今天,被演绎成丰富多样的方式。就视觉广告为例:淘宝网的聚划算和众多团购网的广告信息便是变形后的群化。这些广告页面以一种新的聚合形式呈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价格的凸显对比抓住观者的心理,于是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在同一目标——低价的号召下,组合在一起购买价格优惠的产品;同样还有腾讯的群聊天视频窗口也把这一概念发挥到极致,使人们不用再局限于一对一的视觉状态之中,可以一对多的自由畅谈,在这样的窗口中,我们不仅体验着视觉上的感受,听觉也具有了同步性;“群化”不仅应用在虚拟的视觉体验中,在家居设计里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魅力。近期流行的照片墙也是采取了这个概念,将众多的照片经设计后排列出独特的格式展现在观者的眼里,具有设计的个性化,好看的照片墙设计现在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必要家居装饰条件了。
飞速发展的时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这种改变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就目前我国特色的生活状态而言,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了,城市之间却越来越近了, 逐步形成“城市群”形式。在这种大布局下,“一小时生活圈”的范畴在不断变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时代背景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富人们纷纷往城市周边寻找家园时,中国的富人却还拼命往城市中心挤。“住在城市边缘、工作在市中心”这是一种正在改变中国传统的生活模式。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这种新的发展战略就是政治上的“群化”凝聚力,是“微时代”的视觉创造。在高铁轨道交通的联动下,会逐渐成为新城市群的中心。它的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跃升显而易见。就拿河北的各城市为例,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实施过程中,纷纷抢占了“城市群崛起”的机遇。在中国式符号显著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经济发展时代,“城市群化”现象将会成为当代适应社会的新潮流。
这样的群化凝聚力,由抽象形态变为具象形态。它是从人为、主观地把事物中我们渐渐感知到需要的要素提取出来,根据使用形式和科技条件,利用视觉美感与受众群心理,将这些有机的组合起来以及结合科学的结构安排等因素创造出来的。
对于群化的视觉创造,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们提倡节约、绿色的理念,以各种学科技术结合设计理念,从视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要大力的推进这种“群化”的概念意识;其次,从文化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这种“群化”是通过创造更新并传播我国民族文化,也提升了消费者的认知度,使视觉创造真正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力工具。
结语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与世界接轨、沟通的思潮影响下,其应运而生的行为模式和消费模式在视觉的创造下,日益显现出共性化,并将个体与群体日益整合进入时尚的总潮流中。经济、技术、信息的全球化,“文化同化”現象也渐渐浮现而出,这就为“微时代”的视觉创造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但同时我们也要警示,从古至今都是强势文化影响或改变弱势文化,无一例外。微博与FACEBOOK、QQ与MSN都是极为相似的文化产物。我们如何能在自己的“微时代”创造出完完全全来自自身的微产物?这是目前我们从事视觉创作的每一个人应当努力思考的问题。作为承担着建设与传播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相信中国的视觉创造还是有无比广阔的前景,会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发扬和光大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 著 《视觉形态设计基础》 莫天伟 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法) 让·鲍德里亚 著 《消费社会》 刘成富、全志钢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