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打造精品建以致用用以促学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olove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前来参加“爱课程”网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论坛。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爱课程”网是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标志性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自2011年11月9日开通以来的五年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课程质量审查、加工,课程上线、运行和维护,以及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优质服务,在广大高校乃至全社会引起了重大反响,受到了广泛好评。截至2016年12月底,共上线、维护和持续更新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878门,参与的高校有721所,参与的老师有3万余名,课程学习讨论、评论、教师答疑互动等有效信息有450万余条。在高质量完成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的同时,“爱课程”网及时适应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慕课特征和要素,借鉴和采用国际知名慕课平台先进技术,广泛调研国内高校和教师的应用需求,自主研发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的平台功能与课程服务,于2014年5月8日正式开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融安全性、先进性、兼容性和通用性于一体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经超过620万,学习人次超过2 000万,已有21万多人获得学习证书,每天活跃用户超过20万,社会反响良好,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慕课公共服务平台。3年来,“中国大学MOOC”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探索中国特色慕课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联合高校,建设高质量慕课课程。截至目前,开课高校已达100余所,已开设652门1328期慕课课程。与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出首批“思政课”慕课。优化创新,推动精品开放课程转型升级。自主策划和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在线课程、中国大学先修课(CAP)、国学经典系列慕课、走进数学系列课程等,并与计算机、图书馆学、电子电工、电子商务等十余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开展慕课课程群建设。
  二是注重应用,探索慕课应用新模式。已为117所高校提供在线课程中心云平台服务,支持高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包括MOOC和SPOC),与126所高校合作开设SPOC共1329期,支持38.6万在校学生开展混合式、翻转式教学。与江苏、福建、河南等省合作建立省級在线课程中心。“爱课程”中心平台+学校在线课程中心的云布局方式,受到广大高校的欢迎。MOOC+SPOC+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全国高校逐步推开,反响良好。
  三是把握需求,不断升级迭代移动学习和支持服务。为适应学习者应用移动终端学习快速增长的需求,2015年5月,中国大学MOOC启用移动客户端,并率先在国内推出在线测试、考试功能,凭借其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和便捷的用户体验,得到大量用户的关注和肯定,下载量不断攀升,目前用户数已接近400万。2016年,“中国大学MOOC”APP荣列苹果公司AppStore“2015年度精选名单”,成为该年度唯一入选该名单的教育类APP。
  四是加强培训,持续激发建设和应用的原动力。为全国400余所高校4000余名教务处干部、教育技术中心管理与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慕课建设、课程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培训,受到广泛好评。“爱课程”中心承办了两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培训班”,来自全国70余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30余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务处管理人员和教师共400余人参加了培训。为各省、各校推进本区域、本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和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是健全制度,确保平台各类信息安全。坚持学校审核和推荐制度,建立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和责任编辑制度,为每所高校、每门慕课提供一对一编辑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严格把关,全程跟踪开课进程和各教学环节,确保论坛留言与讨论既热烈又有序,确保信息安全。
  面对风起云涌、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在线教育,“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振奋。如今,“爱课程”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行业翘楚,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与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相契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这种模式有四大亮点:
  第一,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出版社以高校教材为主的出版业务,积累了丰厚的作者资源,而作者是高校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主体,从教材建设延伸到课程建设,再从课程建设升级教材建设,正是“互联网+教材”的应有之义,课程建设与新型教材建设的联结点正是“爱课程”网;同时,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全学科编辑为“爱课程”网的发展准备了人力资源和编辑后盾。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秉承“服务、咨询、研究”的宗旨,在全国高校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为“爱课程”网的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爱课程”网优势互补、三方联动,使“爱课程”网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二,明确了专业化的平台建设与服务定位。“爱课程”网自成立之日起,采取的就是平台与课程建设主体分离的第三方平台模式,尊重课程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及课程老师这一教育教学最根本的规律,“爱课程”网则专注于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培训、组织、审核、编辑、发布和运营等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定位清晰,分工明确,与高校建立了较好的互补合作式发展的关系,实践证明成效是不错的。
  第三,坚持公益性为主的服务原则。公益性是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爱课程”网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5年来承担着推动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任,受到了全国高校的普遍认可和赞誉。“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通后,仍坚持公益性为主,作为自发学习的单个主体,不论是高校学生、老师还是社会各行各业学习者,都能享受随时随地自主免费学习课程及获得免费证书的服务,也为高校老师观摩、借鉴名师名课的经验,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大开方便之门。坚持公益性为主的服务使“中国大学MOOC”收获了满满的声誉。   第四,坚持以解决高校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高校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方面存在的不足,“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推出一大批以文化素质教育课、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的慕课,采用MOOC+SPOC的方式,促进大规模学习互动与校内专属或小班教学相结合,推动高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了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责任担当。
  陈宝生部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2016年视察华中师范大学时,充分肯定华中师大教育教学信息化成果,对高等教育领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网上来云里去,“互联网+”搞教育;线上学线下教,教学创新好平台。我想这两句话也是对“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功能作用最生动贴切的阐释。2015年以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等文件,推动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课程平台认真贯彻一系列文件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工作蓬勃开展:我国高校上线的课程数量快速增长;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稳步推进;中国慕课国际影响力取得新进展,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模式受到国际关注。
  在看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工作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还需要破解一些发展中出现的难题:一是课程建设由点到面仍需努力,社会认知的“小众”局面还未改观,离领导要懂、教师要会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普及距离还较远。二是课程类型由通识课的一枝独秀到各类课程的百花齐放还需要时间。三是重视建设到应用驱动、建以致用还需突破,从各自为战的资源“孤岛”到充分应用共享的课程集群转变还需努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一些高校还在观望或消极等待,有的什么都想搞、什么都想抓,优势特色不明显,成果成效不突出。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国在线开放课程下一步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好几個关系。
  一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线开放课程受益面(学习人数、结课人数、教师参与人数)需要一定规模,校内需要一定规模,对外公开更需要规模,没有规模的课程就失去了“慕课”的优势和本来面貌;但也不能为追求传播效果忽视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应该建立起高校、老师、平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课程质量。在这方面,“爱课程”网的责任编辑制度应该提倡。
  二是建设和应用的关系。全国各类各层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重合度,又有多样性。不闻不问地闭门盲目建设必然会出现重复交叉,对国家来讲就是资源浪费。高校要理性地对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领会好政策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建设一批优势学科特色课程,培育一批新兴高精尖课程,推广应用一批弱势学科急需课程,牢固树立“用即是建”的观念,审慎选择,真正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纳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系统工程之中,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推动高校教育方式方法革新和教学改革取得突破。
  三是点和群的关系。高校要处理好课程建设和应用点与群的关系,既要遴选有基础的课程优先建设应用,做出示范,又要以点带面,系统规划本校优势专业、特色学科的课程建设,力求整体提升。要充分发挥各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学会各分会等专家组织的作用,与公共服务平台合作,着眼各学科的课程群构建,以区域联盟、学科联盟等形式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与应用。
  四是公益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高校和平台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和管理的三个不同主体。要处理好政府与平台、高校与平台以及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这是持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自己的优势和职责,与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将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用到实处,将关注点聚焦于课程内容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规范化制度建设,厘清各自责任、细分需求,明确公共服务平台应尽的义务,明确高校的实际需求,做好公益性原则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有序的竞争环境对所有平台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平台与平台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当前环境下,各平台面临的问题是共同把“蛋糕”做大,因此需要建立起竞争的“规则”,以共赢为目标加强合作,营造一个良性竞争、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学校其他工作。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上下同欲者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紧紧抓住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这个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我们坚信,2017年,“爱课程”网公共服务平台和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一定能坚持以学为本、教学相长,协同创新、打造精品,建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把握由来、坚守本来、吸收外来、开创未来,并在2016年实现“十三五”开门红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我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发展乃至教育信息化,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就、实现新的突破!
  老师们、同志们,2017年元旦刚过,农历新年即将来临,在此我向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新年更好!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在许多高校中,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现失衡,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上将教学工作看作是个体化的经验性活动。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已经证明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普遍的客观规律。教与学学术(SoTL)将这些客观规律在学术的意义上来加以研究,并符合公开性、同行评议和共同体知识建构三项基本的学术标准。教与学学术研究可以将教学研究从经验总结的层次提升到学术研究的层次,在教育教学普遍规律的支撑下服务于各学科的专
期刊
摘 要:法学教育应关注并回应来自社会的需求。中国西部基层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特点,其实务部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有所不同。现阶段,高校对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理想信念教育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与法律实践对接不畅。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根据实务需求调整和优化法学教学,为西部基层充实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是当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法学教学;西
期刊
今年2月复旦会议之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当前,“新工科”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不少高校举行了专题研讨会,组织制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选题。  今天的会议,将通过交流研讨,在“复旦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路线;在广泛征集研讨的基础上,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项目指南;汇聚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新工科建设专家队伍。这里,就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谈三个问题
期刊
摘要:近年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我国重点高校启动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但对于由该计划产生的不同培养模式类型的研究依然有待深入。本文基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将知识领域与培养环境作为划分依据,从理论上构建出关于该计划理想化培养模式的四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类型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类型;知识领域;培养环境  2009年教育部
期刊
摘 要:应用型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普适性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过程耦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能够凸显应用型大学教师培养具有策略性技能的智慧型产业工人的本质特征,有助于综合塑造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素质。为此,应该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主要思想,建立多元化的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素质积累机制,重构应用型大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与教学范式,改革应用型大学教师的选聘与专业素质评价方式,构建适应时
期刊
摘要:以打造文明熔炉为指向,融合不同领域学术内容的两门跨学科、综合性的全校必修课程—“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的建设,是中国政法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落实“有灵魂的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在十年的探索中,中西文明通论形成了各自独立又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西方文明通论的教学力图让学生了解作为人类文明大家庭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明的精神和特质,同时让学生通过西方文明的窗口,了解到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质和来源
期刊
摘要:哲学知识的特殊性需要其精准选拔专业人才;当前我国大学哲学专业优良的师生比,使其能够在本科阶段即进行精细化培养。最近十多年间,南开大学哲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招生环节,将举办“中学生夏令营”与自主招生结合起来,精准选拔适合学习哲学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环节,以“知南开知哲学”为载体进行“地方专业史”教育,以“全程导师制”为载体探索精细化培养方案,以“知哲学知社会”为载体进行社会
期刊
摘要:现代文学之所以为现代文学,关键还在于它的价值理念、内容形式、话语方式、美学理想等一系列的范式、结构、逻辑程序、审美形态,与古代文学拉开了距离,获得了“现代思想”的植入和现代性的价值建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和独特的审美形态。在现代文学教学中,要依据现代文学的本质属性来确立教学指导思想,设计好教案,安排好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扬弃和超越的特
期刊
一、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  南京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所谓“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给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获得了高教界的广泛认可,并于2014年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未来“三三
期刊
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有关课程选择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呈现以下三个特征:选课受教师、课程、个人、他人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选课动机在性别、年级上无显著差异,在考研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兴趣、求知欲望、教师态度、考试通过率是学生选课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基于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及成因的分析,本研究从导师制度、教师激励、课程考核角度提出三条优化选课环节的策略:完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