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全国上下一片“减负”声中,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做到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要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是大家所公认的,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呢?这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在多年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涯中,我一直不断的探索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办法,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大多数家长外出务工挣钱,孩子们都由祖辈监护,祖辈文化层次很低,一点也不重视学习。他们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读书只管尽义务”或是“学那么多干哈,只要会学会算就行!”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通过家长会或家访,对家长宣传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更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带他们去参加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解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题或是有关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發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像自己和家长所想的那样毫无用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使得数学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课程之一,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热爱学生。小学学生都是一群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他们感情细腻而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感情投入,首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关爱,把师生问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朋友、亲人,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会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若是教师对他们不理无问,甚至批评责骂,那么他们就会害怕教师,疏远教师,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也会大幅度下降。
  创设情境。数学知识大多是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会感觉无味,教师可千方百计创造课堂的轻松愉悦环境,将书本知识转变为有趣的、令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数学这门学科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够钻进去,又要能够跳出来。最佳学习方法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①课前预习,②认真上课,③课后整理,④认真练习,⑤及时复习总结。
  
  四、改进教学方法
  
  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从下着手。
  重视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原型通过归纳浓缩成经典的理论,最终又还原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学科。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在课本的例课和应用中,必须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应用,去真正感受知识的价值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到社会中去观察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让他(她 )们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效果,促进数学的教学。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开始。在初步养成看书习惯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难易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教学手段现代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展示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情景的设计,通过多媒体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能运用好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在教学中建立起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提炼和概括。教学中应重点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出发,提炼方法、形成观点,这个过程使数学教学简化。数学思维方法甚至比数学知识都重要,它是人类长期数学发展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只有知识教学与思维方法教学相互结合,知识与思维才能协同发展和完善,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教师。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施以创造性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可利用一题多解,多方面寻求问题的不同解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要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于我们所有战斗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前沿的同仁们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全日制中学,由于受学生择校的影响,每年招收的新生与当地重点中学的学生状况相比,知识水平相对较差,且极不平衡;由于受到生员的限制,在每届招收的新生中,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很多。多数教师一般根据中等生的水平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从高一半期开始,学生两极分化现象逐步显现,到了高二便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就给学校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而思想政治课,历来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开放、相互融入、彼此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数学营养,进行“学科文化濡化”,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期刊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对历史的一次超越,或者说是尝试进行一次超越。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进行问题教学,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多体现。不过,追逐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在现实教学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强调自主,于是放弃了引导;追求多元,于是缺少了边界;凸现开放,于是淡化了边界;注重人文,于
期刊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弗尔德曾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为能感到自由而写作。”他进一步补充说,一切言语活动都是为达到自由,为感到自由的欢乐而做的努力,“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作为教师,要让学生“为感到自由和欢乐”而写作,就应该去掉套在学生头上的枷锁,让他们把写作看作是一种思想释放,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畅快淋漓、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
期刊
杜郎口热已遍及大江南北,学习效仿者蜂拥四起,但成功者有几何?不是半途而废,就是中途折返。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学习不是照搬,而是结合本校实际的情况,要有所突破、创新,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异。  我们学校也投入这股轰轰烈烈的学习、实践杜郎口模式教学改革的大潮。我亲身经历这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感受颇深。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预习+展示+反馈”,真正是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对于相同的一段文字,有的学生觉得晦涩难解,有的学生却兴趣盎然,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存在着差别。  王尚文教授在《语感论》中对“语感”的作用有过这样一番描述:“假如你来测试一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果一篇文章只让他读一遍,就能简洁地说出其主要内容;或让他听一遍故事,就能一下子听出其中的奥妙;或让他听两个人之间的争辩,能迅速地分辨出谁是谁非,并正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那么,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依旧是一切教育措施、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最应重视的就是课堂实效,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其实最终都应为课堂实效服务。下面就我校这几年来的教改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与认识。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
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就上述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摸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重新認识新课改,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也一直跟着这股潮流涌动。在我们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相冲突。大家觉得新课改的课堂就是有新颖的活动形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学生的表演……,而这些
期刊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
期刊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