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志物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重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导致不良的预后,其引起的早期脑损伤、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及电解质紊乱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及时诊治颅内动脉瘤以及上述并发症可早期对患者进行精准的临床干预,从而改善其预后。这使得寻找客观、稳定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并将其结合现有的诊治方案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部分生物标志物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发生、发展以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颞肌贴敷术(STA-MCA EMS)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STA-MCA EDAS)治疗烟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STA-MCA EMS(n=75,简称EMS组)或STA-MCA EDAS(n=176,简称EDAS组)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时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术后3、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mRS以及有无近期并
目的探讨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复杂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复杂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为颅内动脉瘤,21例为颅内动静脉畸形,25例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6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为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对1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复查头颅MRI,其余75例患者均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3个月对所
目的探讨首次采用伽玛刀放射外科(GKRS)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首次采用GKRS治疗的91例药物难治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判断患者疼痛缓解、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其中依据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其中Ⅰ~Ⅲ级为治疗有效,Ⅳ、Ⅴ级为治疗无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药物难治性TN患者GKRS治疗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A(BCL11A)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BCL11A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及不同GBM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在高表达BCL11A的GBM细胞株中感染shRNA慢病毒,构建稳定敲低BCL11A的GBM细胞株。设立阴性对照(NC)组(仅感染随机无关对照shRNA)和BCL11A敲低组(BCL11A-KD组)。通过qRT-PCR和West
诺卡氏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部,经血行播散导致播散性诺卡氏菌病。其中,诺卡氏菌脑脓肿罕见且危及生命。本文报道1例诺卡氏菌脑脓肿患者,经手术联合全身序贯抗生素治疗2个月后好转出院,术后29个月末次随访时,脑脓肿未见复发。
期刊
脊髓终丝动静脉瘘是少见的脊髓血管畸形,起病隐匿,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误诊、误治,最终确诊需要脊髓血管造影,治疗方式可采取单纯血管内栓塞或外科结扎。本文报道1例脊髓终丝动静脉瘘患者,采用复合手术切除动静脉瘘,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2个月复查MRI未见复发。
期刊
脑囊虫的主要发病部位为脑实质,而脑囊虫合并颈椎硬膜下髓外囊虫致脑积水的病例较为罕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于2020年9月收治1例脑囊虫合并颈椎硬膜下髓外囊虫致脑积水的患者,行颈椎椎板切开和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囊尾蚴。术后当日开始口服吡喹酮治疗,9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期刊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是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疾病。由于发病罕见、肿瘤成分多样、发病部位特殊以及目前现有诊断方法的局限,导致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准确诊断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将对该病诊断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期刊
胶质母细胞瘤引发的瘤周水肿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于瘤周水肿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单一,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抗水肿治疗通常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应用抗水肿药物来缓解瘤周水肿所致颅内压增高。本文针对瘤周水肿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期刊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是临床面临的难题,据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44%,随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出现,降低了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更是大大降低了大型及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而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首次栓塞的程度及应用支架的类型均是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率的因素。本文针对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定义、复发率、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