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手信博物馆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来玩一趟,带点什麽礼物回去给亲朋呢?在澳门,答案简单明了:大马路上、机场码头的遊客们,几乎人手一份遊澳纪念品——手信。
  手信是什麽
  手信,在台湾也称作伴手礼,往往指人们外遊时为亲友买的小礼物。华人社会人情味浓厚,凡出外或回乡,为表关怀与礼数,都会购买小礼物送给亲友。除当地特色产品外,手信也可以是有当地特色的T恤衫、钥匙链、冰箱贴等,都並非价值不菲的名贵物品,但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提起澳门手信,你最先联想到的是什麽?
  澳门街,有种古早味。百多年来,这种“手工製作,炭火烘焙”的香味,一直吸引着外来遊客——从当年的香港人到如今的内地人。从最出名的杏仁饼、鸡蛋卷、老婆饼、鸡仔饼,到永远都吃不腻的豬肉乾、花生糖、腰果糖……都是澳门手信的关键词。
  其实最初澳门饼食並不具备手信的功能。上世纪30年代,澳门的工商业以客货运码头为中心,形成旧澳门最繁荣的商圈。为满足区内的饮食需求,内港一带的大街小巷陆续出现不少饼店,製饼业渐成规模,並迎来行业发展的第一个全盛时期。几十年来,大多数饼家前店後厂,都是典型的家庭式作坊。
  对於那些漂洋过海的人们来说,回味澳门的杏仁饼,无異於回味故乡的味道和浓厚人情味。杏仁饼、老婆饼等传统饼食不再是简单的充饥之物,逐渐成为离澳访亲的人们必带的一种礼品,澳门手信业随之逐渐成形。
  小点心做成“大茶饭”
  细究起来,据说现在澳门手信的“龙头老大”杏仁饼来自内地,豬肉乾则最早是新加坡特产,但都在澳门得以发扬光大,小本生意的糕点业也因为澳门回归的历史机遇成为“大茶饭”。近几年澳门遊客年均超过3000万人次,各种赛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业俨然已成为澳门旅遊业的招牌。在澳门上百个手信品牌中,钜记与咀香园是最大的两家,分店从澳门半岛开到离岛。创办於1935年的咀香园最早不过是清平街上一间饼屋,在1935年到1999年的64年间,这家老字号始终只有一间店铺。回归之後,咀香园的分店几乎一年开一间,至今已有10多间分店。而钜记回归前是一家只有2个员工的“走鬼档”(流动铺),如今在澳门也有二十几家分店,甚至已发展到新加坡,成为跨国品牌。
  为了量产,为了卫生,为了品质稳定,澳门各手信大号的生产流程都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师傅变为厂长,机器取代人手。一位入行30多年的老师傅,西饼店、唐饼铺都做过,见证了这些年来澳门手信业的转型发展:“旧时做唐饼,几个师傅围住一张台,杏仁饼、花生糖,什麽都在那里完成。但人只有一双手,不可能做太多。今日不同了,全部由生产线做,产量提高了15至20倍。”难怪咀香园第三代掌门人黄若礼感慨:“如果不是回归,手信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哪有咸鱼翻身的一日。”
  由此了解手信的过往
  澳门手信已有过百年历史,手信博物馆卻开张不过7年。为传承澳门本土文化,保留珍贵历史,钜记饼家早在2009年就有意筹建一所与手信有关的博物馆,並开始收集过往手信业的各式物品。2011年7月19日,在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旅遊局、文化局等官员的见证下,全球第一家以手信为题材的博物馆开幕,由香港著名电影人、作家兼美食家蔡澜题写馆名。
  手信博物馆藏身於著名世遗景点妈阁庙附近的一间钜记店铺里,外墙设计融入了澳门中葡文化特色。展馆收藏了150多件与澳门手信有关的物品,有过去晃记饼家及英记饼家月历铁牌、百多年前的价目表、手信和月饼包装纸、手信盛载器皿等。熟悉的包装,熟悉的製饼工具,熟悉的老饼店……勾起长辈们的旧日回忆,勾起了舌尖上种种熟悉的味道。钜记饼家以花生糖起家的手推车放在醒目的位置,当年,他们正是凭着这一辆手推车走遍大街小巷,把花生糖的香味传得街知巷闻。现场还配置了三块应用实景技术的互动屏幕、电子互动小遊戏等设施,让市民、遊客进一步了解昔日澳门的手信业、老一辈澳门人的生活和手信的製作过程。
  澳门手信业作为一个古老又现代的行业,走过辉煌,走过不景,如今正在走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手信博物馆,正为它留下历史的见证。
其他文献
郑美恩女士  是活跃在香港社会服务领域的傑出女性。出生於医学世家,受到家庭的薰陶,自小已怀着大爱,抱着施比受更有福的观念,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她的人生在成长的历程中愈发丰盈。事业稳定後她常思服务社会,在社团工作中发挥光和热,为女性、学生及儿童等弱势群体送去关爱,只为将奉献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她言女性既要回归家庭又要走向社会,活出现代女性的刚与柔,善与美。  有成後投身社会服务  郑美恩女士是广州
期刊
姚培树先生  以一名武术指导的身份年少成名,在武术指导的职业身份之外,他发扬着奉献精神,经年累月地参与公益服务,证明着自身的价值。他不辞辛劳,认为服务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他不求名誉,因在他看来,心境与眼界的改善和提升才是更为崇高的收穫。他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青年人的发展着想,为他们在社团中爭取更多的机会。就这样,他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到社会服务之中,直至同他所热爱的事业变得互相依存、难解难分。 
期刊
2018年7月2日,在波斯湾西岸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铜仁梵净山获表决通过,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至此,贵州也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梵净山是武陵山脈主峰,方圆7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保留着自全新世和第四纪冰期以来的重要生态过程,有着明显的植被垂直光谱和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繁
期刊
许礼金先生  香港註册中医,山水画家。他的中医理论注重关注病患的心理负担,他的山水画作惯於呈现过去年代的风景,他在他的双重身份之中寻觅到巧妙的和谐一致性,将天与人、阴与阳、繁与简的道理注入到生活之中。在瞬息万变、错综纷杂的21世纪,他保持着一种近似古人的传统生活理念和一个现代人的安居方式,从容不迫地投入到了新时代之中。  平行生活  手执画笔时,他青年时代遥远模糊的记忆逐渐变得明晰起来,那时的山川
期刊
乐承钧先生是一名乐於助人、热衷社会慈善工作的会计师。13年来,他随同扶轮社的队伍,在香港和内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工作,经历过许多难忘的事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也让他从新的角度审视慈善並引发了新的思考——施助人与受助人並非一味是“施”与“受”的关係,而应是前者贡献,“启发”服务意识,後者感恩,“承传”仁爱精神。这样,可助公益事业持续进步,也能让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下去。  初衷:无需理由 不求回报  
期刊
“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风”……走进上犹的乡村,就像进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展览馆,不管是百年老屋,还是现代楼房,门额上都有精製的长方形匾框和讲究的题词,匾式不一,题词各異,令人目不暇接。上犹民间文化传承有“宁卖祖公田唔卖祖宗言”的客家理念,這一块块客家门匾上的四字横批,萦绕着书香墨韻的淡雅清幽,守护着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上犹客家民居独有的民俗文化风格。  历史渊源  门匾,是指住居大门门楣上的
期刊
古扬邦先生  是一名扎根荃湾地区的服务者。他在这里成长,也在这里工作,现在更以满腔的热情服务这里。关怀长者、爱护幼童、和睦邻里、为民谋福……一件件关繫民生的大小事,填满了他生活的每一天,而在日积月累中,一份情感得以沉淀,得以昇华,成为他工作的精神之根本:初心不改,以民为本。  专注荃湾民生事务  在香港十八区之中,荃湾的地位是与众不同的:它是香港首个新市鎮,最先被划归为市区管辖,因此早早便配备了相
期刊
【本刊讯】6月28日晚,中国澳门阿尔巴尼亚文化经济促进会假澳门悦榕庄悦榕宴会厅举行成立一周年晚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局刘伟明副局长,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总理特使、农业及农村发展局总裁Mrs.Frida Krifca,阿尔巴尼亚农业及农村发展部副部长Mr.Dhimiter Kote,阿尔巴尼亚农业及农村发展局支付授权总监Mr.Erand Saliaj,阿尔巴尼亚农业及农村发展局推广及通讯部专员Mr.
期刊
工艺概述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並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異纷存彩、经久不衰。  由於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製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於成熟,此後经久不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其产品畅销国内外,
期刊
【本刊讯】2018年8月9日-12日,“香港国际吉他嘉年华2018”在香港演艺学院举办了一连四天超过60场的国际级精彩节目,数十位香港知名人士到场出席参与。  开幕礼当晚出席的嘉宾有香港国际吉他嘉年华2018荣誉顾问区瑞强先生、香港演艺学院院长Prof. Adrian Walter, AM、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教授太平绅士、美国领事馆副领事Mr. Thomas Hodges、日本领事馆代表、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