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走向“用教材教”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h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怎样才能真正走向“用教材教”呢?2009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即“用教材教”必须坚持“两个基点”,运用“三种策略”,强化“四维综合”。
  
  一、坚持两个基点: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
  
  “用教材教”应从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与教学实际出发。在此次评比活动中,浙江省教研室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结合现行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确定12个课题。12位参赛教师抽签确定上课顺序,并提前一天抽取自己的课题,然后独立备课,按序参加比赛。这与以前从教材中选取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比赛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认真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也是“用教材教”的重要基点,应予以认真分析。怎样分析课标呢?一是应分解课标。如某参赛教师对选取的课标作了如下的分解:运用(行为动词)各种资料(条件),描述(行为动词)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程度)。二是取舍课标。如上例分解课标中,教师可依据中国地图和教材提供的各种图表资料,分析我国的地势和气候特点、主要的河湖水系、自然和人文资源、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行政区划和交通状况等,涉及的内容很多,根本不可能在一堂课内达成课标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标进行取舍,确定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求。该教师进行取舍后,选定教学“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这一内容。
  2. 联系教学实际
  教学实际包括教师教的实际和学生学的实际。在这次评比活动中,“用教材教”体现在有的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有的教师着力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更多的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这一形式。这样的 “用教材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运用三种策略:活化教材、重组教材或新编教材
  
  “用教材教”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拓展教材,通过活化、重组甚至新编教材,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用教材教”本质上涉及了“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三个基本问题。
  1. 活化教材
  在评比活动中,以“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等为主题上课的8位教师,都采取“活化教材”这一方法,占了全部讲课教师的3/4,表明“活化教材”是“用教材教”的最基本形式。而8位教师“活化教材”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的采用“转化”方式,即采取多种方式,将静态的教材内容转化成动态的信息、资源,如制作挂图、幻灯片、录像、录音等,将教材内容从平面变成立体、枯燥变成多彩;有的采用“更换”方式,即把教材中不适合当时学情与教情的素材用合适的材料替代;也有采用“扩展”方式的,适当地增加或延伸教学内容。
  2. 重组教材
  以“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均选取了教材同一单元不同课目——“稻作文化的印记”和“现代化的大牧场”,并将这两块内容进行了整合,较好地达成了课标要求。以“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则主要将教材中的春秋战国与秦的统一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加以重组,引导学生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重组教材是因无法独立完成教材某一块内容的标准要求时所采取的“用教材教”的一种有效方法,为的是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 新编教材
  以“1-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和“2-1 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为主题上课的两位教师,分别以“魅力镇海我的家”和“探究北纬38度”为话题新编教材,体现出浓厚的生活化和探究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编教材,通常是因教材中的某一块内容无法达成课程标准要求时所采取的一种“用教材教”方式。新编教材所需的素材,教师可以从书本、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得到,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方式获得,还可以由学生提供。教师应依据课标理念和标准,对上述素材进行加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强化四维综合:知识与知识、现实、方法、情感的综合
  
  “用教材教”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在本次活动中,大多数参赛教师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教学观,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观点理解教材,突出了知识与知识、现实、方法、情感的四维综合,把课程带进了历史文化、人类生活的大背景中,带到自然世界、科学世界、自我世界、社会实践中,带到与其他学科广阔的联系中。
  1. 知识与知识的综合
  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除了对学科内知识进行综合,还对学科间知识进行了综合,纠正了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偏差。如以“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对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综合,引导学生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又如以“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则以“挥镰扬鞭共奋进”为标题,将泰国湄南河平原与澳大利亚就自然环境、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加以综合,引导学生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2. 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在本次评比活动中,参赛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体现了“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学” “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特点。如以“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为主题上课的教师,以“冰山直袭新西兰”为背景,模拟了冰山撞沉船只和实施营救的情景,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确定船只位置、计算营救距离等,从而很好地阐述了地球仪、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达成了课标要求。再如以“1-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为主题上课的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魅力镇海我的家”这一话题,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获取家乡的各方面信息,教学效果显著。
  3. 知识与方法的渗透
  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或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联系各种知识、分析学习资源、获取目标信息,或指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内化书本知识,处理已有信息、探讨解决问题。如以“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为主题上课的教师,通过深入分析西藏地区在独特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其他地区在各自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 知识与情感的融合
  在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赛教师中,有的选择了恰当的支点启情,也有的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情。如以“2-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为主题上课的教师,运用“宁波政区图”引导学生找出从镇海到宁波市区的主要的社区类型,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把镇海建设得更加美好,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再如以“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为主题上课的教师,选取了“民族大家庭”学习内容,运用了“爱我中华”歌曲、民族风情图片等资料,描述我国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激发了“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和“爱我中华”的美好情感。
  总之,要真正走向“用教材教”, 应避免“单一教教材”和“完全脱离教材”两种极端的教材使用倾向,从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活化、重组或新编教材,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其他文献
摘 要: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尝试着像历史学家那样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梳理各种有证可查的观点,以便形成更可能、更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历史学习;批判性思维;陶片放逐法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包括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等认知技能和质疑、公正、独立的情感特质[1]。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摘 要:“取势”就是明确教学目标,甄选教学主题;“明道”就是分析问题特征,发现解题思路 ;“优术”就是优化解题方法,形成思维体系.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取势、明道、优术”并重,方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解题教学;取势;明道;优术  “取势、明道、优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其内涵简而言之就是“明确方向,把握规律,办事有方”.受此启发,章建跃博士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取势、明道、优术”,意指教师要顺应
摘 要:教学情境的选择、教学主线的确定和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核心问题,更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围绕着新学校能源选择为教学情境,在方案的提出、比较和确定中学习热值、燃烧热及反应中热量变化的本质原因,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热点事件;认知冲突;数据佐证  苏教版《化学2》“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教学内容描写简洁,文字浅显。选择何种教学情境,
摘 要: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思维方法进行迁移,来构建生物学模型,可以使学生对学科知识与建模方法融会贯通,也增加了学生对模型构建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用已有知识方法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思维方法;模型构建  模型构建是一种学习包括生物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思维方法与模型构建能力。在生物学的教学中,
摘 要: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激活经验,顺应学生认知顺序,实现学科逻辑和心理发展逻辑的有效沟通。以“被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为例,在单元整体学习的思想指导下,依据学生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先后顺序,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中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学科逻辑;心理逻辑;有效沟通;教学  初中科学教材以“整合”与“探究”为主要特点,在课程标准引领下,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和其他相关课程衔接的基础
小明问爸爸:“老爸,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啊?”  爸爸说:“你有机会去看下水稻就知道了。”小明半信半疑地走到厕所,打开下水道,捂着鼻子问:“爸爸,你确定米饭是从这里出来的?”  去幼儿园接儿子,老师说:“你儿子很犟,让他在本子上画爸爸,可他说什么也不愿意把你画上,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回家后我问儿子为什么。他说:“你那么胖,本子上根本不够画。”  一家三口并排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朋友来访,门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才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地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中学化学课程、中学化学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乙醇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养成并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乙醇  2016年9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摘 要:由于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功能、重要平台提供错误的示范、教师缺乏教学目标研究意识、为完成各类检查任务而设计等原因,当前制订教学目标存在着将教师要做的事情陈述为教学目标等六个问题.弄清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任务的关系,是制订适切性教学目标的关键.确保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措施有解读内容标准,分解教学目标层次;研究课本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分析学生困难,确定教学方法;细化内容标准
往里停  去商場,刚把车停下,就听见管理停车场的师傅叫我:“王丽婷、王丽婷!”  我很惊讶,问道:“师傅,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师傅道:“谁知道你的名字?我是让你把车往里停。”送分题  老师生气地说:“这道题简直就是送分题!”  学生问:“那你还扣我分?”敲门  夜里听见敲门声,我问:“谁啊?”无人应答。我提高声调又问:“谁啊?”还是没人理我。  我有点儿怒了,吼道:“谁?”  只听门外一姑娘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围绕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会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基于主题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整体理解.  关键词: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教材重构  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往往要进行教材的重构,在实践中,对教材的重构大多基于微观层面,即教师基于教材某一课时的理解和领悟进行个性化的演绎,而很少基于中观层面进行,其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架构组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