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3月出生,山东人。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韩雨对: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我们之所以这么界定“70后”和“80后”画家,因其整体呈现出不同于“60后”和“90后”画家的创作状态。“70后”和“80后”画家或经历或参与了水墨画的种种新探索和尝试,如“实验水墨”“抽象水墨”“当代都市水墨”“新水墨”“新工笔”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创作受到更多新元素的刺激,同时另一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自觉性。资讯的开放,接受教育背景的不同,随着审美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性一去不返,社会发生着变化,生活发生着变化,画家身处其中,对生活的态度、对创作的态度也都发生着变化,由此绘画作品也就更加多样化。是保留传统的审美趣味还是将关注点更多地投入到当下,是在传统中寻求寄托还是表现当代人的现实际遇和情感诉求,由创作状态的开放化,反映到技法、题材、形式等这些绘画本体语言的变化,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形态还是源自于画家自身的选择。
《艺术沙龙》:您觉得“新水墨”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如何看待“新水墨”的发展?
韩雨对:“新水墨”是我们现在相对于已出现的水墨画形式的提法,在将来又有新模式出现时,现在的“新”也就变成了“旧”。“新”永远是和“旧”相互依存的。多元的社会带来多元的艺术形态,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当前的艺术环境,也决定着新水墨不会成为主流,但一定会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存在于艺术中。每当“新”出现时,总会伴随并获得许多追随者,渐渐成为一种作用力。“新水墨”的产生和发展一者源于画家本体的主观表达,二者也不可忽略的是整个艺术环境和艺术市场对艺术家所产生的影响。但是,说“新”并不是否定“旧”,“新”不见得不包含着“旧”,“旧”也不见得不可以表达某种“新”。事实上,有传统意味的“新”往往更加引人注目。所以“新”其实是一种选择方式。“新”不等同于“好”,但新的语言形式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视觉体验,也带来新的启发和水墨画发展的可能性。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韩雨对:大多艺术形态最终在探索和解决的,我认为都是时间和空间这两大问题。时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有限的空间和无限的空间,相互作用,影响艺术的发展。就中国画而言,由始至今一直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我认为在当下,只要是不丢弃中国画本质、内核价值的创新都是具有传承和有时代价值的创新。时代性,应是在立足中国画艺术的本体语言上,加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环境导致艺术家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得不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人毕竟是在社会中,是在整个大文化当中,所以创新也就不是异想天开的、急于求成的。与此同时,固守不变也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当代观众的观看方式也随时代、随艺术家的创作发生很大变化,并会反作用于创作者,两者在互相作用和影响着,共同对中国画的发展变化起作用。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韩雨对:市场认可和学术认可并没有截然的分割,但却是有先后的。具有学术水准的就一定会有市场价值。
《艺术沙龙》:您订阅期刊吗?近期关注的报刊有哪些?
韩雨对:在微博、微信、豆瓣、国内外艺术网站上已可以获取足够多的资讯内容,近来已很少订阅期刊,遇到喜欢的内容才会买期刊。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韩雨对: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艺术沙龙》:您经常在网上购物吗?有作品在网络上成交吗?
韩雨对:经常,算是“断手族”。还没有尝试过在网上交易作品。
《艺术沙龙》:相比随时可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手书信件在当下已具有了别样的意义。如今,您还会提笔写信吗?
韩雨对:手书信件在当下已经被赋予了更多情怀意义,甚至有隆而重之的意味。木心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信息传递快节奏的当下,我们反而对慢有了更多向往,怀念从前更加仪式化的交往沟通方式,其实还是在寻求感情的寄托。现在确实已经很少手写信件了,信件承载传递讯息的功能于我已基本为零,更多是作为朋友间的抒情方式,间或外出会写些明信片给好友。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韩雨对:安心,执著,好好画,画好画。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韩雨对: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我们之所以这么界定“70后”和“80后”画家,因其整体呈现出不同于“60后”和“90后”画家的创作状态。“70后”和“80后”画家或经历或参与了水墨画的种种新探索和尝试,如“实验水墨”“抽象水墨”“当代都市水墨”“新水墨”“新工笔”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创作受到更多新元素的刺激,同时另一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自觉性。资讯的开放,接受教育背景的不同,随着审美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性一去不返,社会发生着变化,生活发生着变化,画家身处其中,对生活的态度、对创作的态度也都发生着变化,由此绘画作品也就更加多样化。是保留传统的审美趣味还是将关注点更多地投入到当下,是在传统中寻求寄托还是表现当代人的现实际遇和情感诉求,由创作状态的开放化,反映到技法、题材、形式等这些绘画本体语言的变化,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形态还是源自于画家自身的选择。
《艺术沙龙》:您觉得“新水墨”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如何看待“新水墨”的发展?
韩雨对:“新水墨”是我们现在相对于已出现的水墨画形式的提法,在将来又有新模式出现时,现在的“新”也就变成了“旧”。“新”永远是和“旧”相互依存的。多元的社会带来多元的艺术形态,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当前的艺术环境,也决定着新水墨不会成为主流,但一定会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存在于艺术中。每当“新”出现时,总会伴随并获得许多追随者,渐渐成为一种作用力。“新水墨”的产生和发展一者源于画家本体的主观表达,二者也不可忽略的是整个艺术环境和艺术市场对艺术家所产生的影响。但是,说“新”并不是否定“旧”,“新”不见得不包含着“旧”,“旧”也不见得不可以表达某种“新”。事实上,有传统意味的“新”往往更加引人注目。所以“新”其实是一种选择方式。“新”不等同于“好”,但新的语言形式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视觉体验,也带来新的启发和水墨画发展的可能性。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韩雨对:大多艺术形态最终在探索和解决的,我认为都是时间和空间这两大问题。时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有限的空间和无限的空间,相互作用,影响艺术的发展。就中国画而言,由始至今一直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我认为在当下,只要是不丢弃中国画本质、内核价值的创新都是具有传承和有时代价值的创新。时代性,应是在立足中国画艺术的本体语言上,加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环境导致艺术家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得不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人毕竟是在社会中,是在整个大文化当中,所以创新也就不是异想天开的、急于求成的。与此同时,固守不变也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当代观众的观看方式也随时代、随艺术家的创作发生很大变化,并会反作用于创作者,两者在互相作用和影响着,共同对中国画的发展变化起作用。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韩雨对:市场认可和学术认可并没有截然的分割,但却是有先后的。具有学术水准的就一定会有市场价值。
《艺术沙龙》:您订阅期刊吗?近期关注的报刊有哪些?
韩雨对:在微博、微信、豆瓣、国内外艺术网站上已可以获取足够多的资讯内容,近来已很少订阅期刊,遇到喜欢的内容才会买期刊。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韩雨对: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艺术沙龙》:您经常在网上购物吗?有作品在网络上成交吗?
韩雨对:经常,算是“断手族”。还没有尝试过在网上交易作品。
《艺术沙龙》:相比随时可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手书信件在当下已具有了别样的意义。如今,您还会提笔写信吗?
韩雨对:手书信件在当下已经被赋予了更多情怀意义,甚至有隆而重之的意味。木心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信息传递快节奏的当下,我们反而对慢有了更多向往,怀念从前更加仪式化的交往沟通方式,其实还是在寻求感情的寄托。现在确实已经很少手写信件了,信件承载传递讯息的功能于我已基本为零,更多是作为朋友间的抒情方式,间或外出会写些明信片给好友。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韩雨对:安心,执著,好好画,画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