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的逍遥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潘阆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文人,虽然潘阆目前流传于世的词作只有十首半,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却不容轻忽。潘阆的词整体上呈现出过渡特点,用词描写山水风光,抒发隐逸情怀。其诗词多浪漫色彩,笔调清新淡雅。《酒泉子》十首一改晚唐绮丽婉转的柔媚之风,将士大夫情怀融于山水风光中,为词创造了新的审美境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潘阆 《酒泉子》 逍遥
  潘阆,字逍遥,河北大名人,一说钱塘人。北宋初期著名隐士、文人。太宗至道元年(995)召对,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不久,因其狂妄罪名被斥,漂泊江湖,以卖药为生。真宗时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军,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著有《逍遥集》一卷。{1}
  关于潘阆的词作,《唐宋词汇评》中有十一首{2},王鹏运《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中收录《逍遥词》十片{3},即《酒泉子》十片,彭乘的《墨客挥犀》中收录《扫市舞》半片{4}。
  虽然潘阆目前流传于世的词作只有十首半,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却不容轻忽。潘阆的词整体上呈现出过渡特点,用词描写山水风光,抒发隐逸情怀。他接受民间词形式并加以改造,创造出崭新的《酒泉子》,内容也随之变化,以士大夫角度审美外部世界,发现它的阳刚、雄伟之美和深沉的历史感,使词的审美境界深化、雅化,并进一步向“以诗为词”靠拢。不仅如此,潘阆还在《逍遥词附记》的《与茂秀书》中阐述了他具有先导作用的词学观念。他认为词的创作如同诗的创作一般,要有所创新。并且词不属于庙堂文学,是个人情志的表现,应具有“私”的特性。另外,在创作与品评上,潘阆进一步提高了词的地位,将其与诗相提并论,认为词也要有诗的风雅精神,要有一定的意蕴。
  潘阆既已认为词应具有“私”的特性,那么他创作的《酒泉子》无疑就是他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其中蕴含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纵观潘阆的逍遥词可以发现,他的词作中纵然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样宏放壮阔的气概,也始终无法隐没“山在湖心如黛簇”的清冷之感。潘阆或许可以看作是北宋初期文人群体的一个时代缩影:仰慕高洁却又难绝尘想,狂放不羁却又受济世之苦,希求的自由与自得永远都只是彼岸的逍遥。
  潘阆虽是宋初著名的隐逸文人,但他的隐逸起初却是时势所迫,无可奈何之举。作为一个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读书人,潘阆也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雄心。为了正统文化所宣扬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他很早就离开了故乡,只身一人来汴梁闯荡。根据史料记载,潘阆还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无奈仕途不畅,屡屡落第。眼看建功无望,潘阆铤而走险,参与了当时的皇位争夺,最后因卷入秦王赵廷美谋反事件遭到追捕。释文莹的《湘山野录》{5}、沈括的《梦溪笔谈》(详后)、龚明之的《中吴纪闻》{6}、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7}都对潘阆获罪一事有记载。之后,他又攀交权贵,结识了颇受太宗宠信的王继恩,王继恩向太宗举荐了潘阆。《宋史·王继恩传》载:“继恩……喜结党,邀名誉,乘间或敢言荐外朝臣,由是士大夫之轻薄好进者从之交往。每以多宝院僧舍为期。有潘阆者,能诗咏,卖药京师。继恩荐之,召见,赐进士第。寻察其狂妄,追还诏书。”{8}与王继恩的交往使得潘阆卷入了第二次宫廷斗争,至道三年(997)他再一次遭到追捕,过着流亡的生活。
  潘阆两次获罪都是因为参与到皇位争夺当中,可见他谋求的并非只是一官半职,而是有着兼济天下的政治野心的。他的铤而走险是强烈的仕进追求的体现。所以《续资治通鉴长编》说“阆者,倾险士”{9}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他的抱负、他的豪情不仅体现在他的诗中,也体现在他的词作中。
  他在《酒泉子》中這样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当潮水涌来之时,整个沧海的水好像都凝聚到了岸边。海面上传来的涛声就好像万面大鼓在耳边捶响,把人震得胸口发闷。而弄潮儿却无所畏惧,站在涛头的浪尖之上,乘风破浪,尽展雄威。这些动魄惊心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吞吐江海的雄浑气象,也透露出作者开阔雄伟的胸襟,被视为豪放词的先声。而那些不畏惧狂风巨浪的“弄潮儿”更是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象征,是潘阆自我个性的张扬,也暗示了他不惧仕途艰难、力求建立一番丰功伟业的决心。
  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他逐渐感悟到尘世的艰险。两次卷入政治斗争,以及在仕途上的郁郁不得志使得潘阆渐生隐逸之心。
  再来看这一首《酒泉子》:
  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庙前江水怒为涛,千古恨犹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时有阴云笼殿宇。别来有负谒灵祠,遥奠酒盈卮。
  这首词是潘阆为凭吊吴国大夫伍子胥之作,他在词中表达了对伍子胥的遭遇的同情和对其忠心的崇敬。但词中的怒与恨、寒鸦与阴云的渲染其实是词人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人生道路的坎坷几近摧毁了潘阆的雄心壮志,使得他的内心感到压抑和苦闷,于是渐生逃世之念。这首凭吊伍子胥的词作,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故而词风沉郁苍凉,具有深沉伤感的意境。
  如伍子胥这般有着雄才大略的大夫也终难逃马革裹尸、浮于江面的悲惨命运,人生终究只是一场虚空。潘阆心灰意冷,生发出超世之感,表现在词中就是具有朦胧美的仙境意象。
  来看他的这两首《酒泉子》: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两首词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亦真亦幻。孤山、僧寺、佛阁、清音都给人以清幽、淡泊之感,使词人仿佛远离了扰攘纷浊的人世,超凡脱俗,进入到虚无的清静之中。陆子通评价此词“句法清古,语带烟霞,近时罕及”{10}是十分贴切的,可谓抓住了整首词的神韵。   宋杨慎《词品》云:“潘逍遥狂逸不羁,而诗句往往有出尘之语。”{11}潘阆“出尘”的思想在第二片词中就表现为一种悠然自得,宁静恬淡的人生况味。陈廷焯在《别调集》中也认为此词“潇洒出尘。结更清高闲远”{12}。该词意境清朗开阔,寄寓着词人对隐逸生活的思慕和向往。
  但是潘阆所向往的世外仙境不过是他的精神的暂时超脱,其本身是渺不可追的,“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酒泉子》)。一梦惊醒,直从虚幻的高空跌落苦难的凡尘,顿生人生困苦之叹。于是只好又回到人世,尽量求一时的欢愉与畅快。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记载:“潘阆字逍遥。咸平间有诗名。与钱易、许洞为友,狂放不羁。尝为诗曰:‘散拽禅师来蹴 ,乱拖游女上秋千。’此其自序之实也。后坐户多逊党亡命,捕迹甚急,阆乃变姓名,僧服入中条山。……仍不惩艾,复为《扫市舞》词曰:‘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以此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13}
  按照《词牌释例》中对《扫市舞》的解释,潘阆的这首《扫市舞》并不完整,只有半片。但潘阆的狂放豪纵、率性肆意,透过这短短十六个字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金钱的赤裸裸的欲望是世俗化的表现,与正统文人轻物质而重精神的价值观念是相悖的。他的狂妄最终惹怒了宋太宗,使得他愤而追还封赏,下令把潘阆赶出汴梁,终生不得录用。
  潘阆的狂放不羁、不拘泥于世俗其实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反叛,而是暗含了人生的伤痛。从济世到厌世,因厌世而求超世,然而超世却不能超欲,以至于他隐意不绝,却又终不忍归隐;超世不可得,于是又落到玩世,而玩世亦终不能无忧苦。所以潘阆眼中的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但他又无力超脱这一现实,只好选择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以求暂时的心灵慰藉。
  潘阆自诩逍遥,却殊不知逍遥之中亦有彷徨。《庄子·逍遥游》中“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描绘的逍遥是种无所待的状态,是悠然自得、安闲自在的,而在《楚辞·离骚》中“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的逍遥则有彷徨、徘徊不进之意。悠然自得与徘徊不进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表现在潘阆身上就是归隐与出仕的挣扎、绝尘与入俗之摇摆。但这又不是潘阆一个人的矛盾和痛苦,而是历代的知识分子都会遇到的艰难抉择。当看到世事的艰难和人寿的短暂,文人们总会以彼岸的世界作为超脱人生苦难的寄托,以求得一个永恒。但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之难求、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不可兼得,注定了以潘阆为代表的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的逍遥只能是彼岸的逍遥,是遥不可及的。
  {1}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6页。
  {2} 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1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9页。
  {3} (清)王鹏运辑:《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07—708页。
  {4} (宋)彭乘:《墨客挥犀》,进步书局,民国年间(具体年代不详)。
  {5}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4页。
  {6}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頁。
  {7}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页。
  {8}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604页。
  {9}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66页。
  {10} (宋)潘阆:《逍遥集》,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3页。
  {11} (宋)杨慎:《词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5页。
  {12} 转引自吴熊和主编:《唐宋五代汇评·两宋卷》(第1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13} (宋)沈括:《元刊梦溪笔谈》,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卷二十五,第14—15页。
  参考文献:
  [1] 潘阆.逍遥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 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 孙俊姝.潘阆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张伟.潘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张新月.潘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龚洪涛.论唐五代北宋的诗人之词[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王兆鹏.北宋隐士词人潘阆生平考索[J].文史哲,2006(5).
  [8] 沈如泉.潘阆新考[J].文学遗产,2012(1).
  [9] 邓乔彬,宫洪涛.潘阆的词论及其词作评议[J].洛阳大学学报,2006,21(3).
  [10] 章继成.略论词人潘阆的功名观[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4).
  [12] 李亮伟.潘阆的山水词[J].文史知识,2010(10).
  作 者:郑联,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编 辑:张晴
其他文献
童年时代度过的那些春节,在记忆里是色彩斑斓的。虽说很难从中翻拣出一两件令人印象很深的事儿,但回忆起儿时生活,最快乐的时光总是莫过于春节。  春节对于年少的我而言,意味着一年中最热闹时刻的来临,好像总有许多新鲜事儿等我去发现。而最让人激动的就是除夕夜了,新年将至未至,令我充满期待。除夕又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虽说平时一家人也常在一起,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年夜饭,边说笑边听爆竹声声的融融氛围是其他任
摘 要:沈从文作为京派代表作家,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着道家色彩和韵味,给读者以自然超脱之感。其代表作《边城》所营造的理想世界中,通过“边城”原生态、清新古朴的自然环境和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杨马兵、妓女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和处事之风,完美地契合了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见素抱朴”“超越世俗”“守信自约”“自在无为”等观念。其中深深地寄寓了沈从文先生对道家文化的追求与探索人性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还未上学我就会唱这首歌了。但那时,我并不懂得这首歌的含义,只是从大人那里知道,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的新局面。  我上小學了,戴上了红领巾,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懂得了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它是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的,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摘 要:本文以东北女作家孙惠芬的乡土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作品中乡村人在城乡两域的生存境遇和心路历程,揭示出他们长期以来被遮蔽下的精神困境,同时反映了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抉择,力图把握当代乡土文学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孙惠芬 乡土小说 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乡土文学在各种思潮蓬勃发展、各种手法大显身手的裹挟下,发生了一些新的动向。表现为以城乡互参
摘 要:“双性同体”理论由伍尔夫于20世纪引入文学领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逐渐成为男女两性人格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利蓓加和德莱赛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嘉莉都是具有“双性气质”性别魅力以及拥有男性戾气的勇敢女性。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析利蓓加和嘉莉的“双性气质”,以此展现她们作为颠覆传统女性形象的女冒险家的性别魅力。
摘 要:作家冯唐的最新长篇小说《女神一号》出版以来读者颇众,但相关书评较少。此文从叙事、情节、主题等角度剖析该小说的文法特点,对比其全本小说《素女经》和原版短篇小说《不叫》的异同;文章见微知著,梳理近年来冯唐的创作历程,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冯唐 《女神一号》 《不二》 《北京三部曲》  冯唐痛恨当下文学界之怪现象。“美女写作”“胸口写作”“下半身写作”,这些没有想象力的术语尤使冯唐深恶
【摘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不容易,需要去全面了解学生,对其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析学困生形成原因可以从学校管理制度、家庭教育、学习情况、成长过程等方面入手,只有找对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即夸奖孩子,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关键词】学困生;教育;转化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004-02  On the educational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没有爱心,也就很难教育好学生。爱学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高尚职业道德。其中,教师适当地夸奖学生便是一种爱,它可以激励学生产生正确的求知动机、浓厚的求知兴趣、强烈的探索欲望,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勇于探索、追寻成功。  【关键词】情感教育;成长重要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17
摘 要:夏目漱石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创作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关注道德意识和对社会的批判,中期以“爱情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以后》《门》)为代表,侧重于对两性关系的描写。本文以“三部曲”之一的《从此以后》为例,从爱与肉体、与道德、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夏目漱石作品中的恋爱理念。文中对“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亦有所涉猎。  关键词:夏目漱石 “爱情三部曲” 恋爱理念  小宫丰隆在
夕阳穿透薄云,照在大地上。山路上,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手牵着手,并排走着。   周末的一个下午,我闲着無事,便带着妹妹爬山历险。在山间小路上东跑西窜,我们发现了一个不知名的陡坡,便壮着胆子爬了上去。谁知陡坡上面是一个又一个的坡。就这样,我们一直向上攀爬。但时间久了,便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站在高高的坡上往下看,才发现这个陡坡真险,战战兢兢迈不开往回走的步子。   但总归是要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