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3582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可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了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双方的心理负担,严重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
  三、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随着“三案·六环节”模式的完善与升华,“三案”的设计与使用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三案”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基础,其中的“学案”又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关键,是自学质疑模块开展的依托。本文谨从“学案”设计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自学检测、自学反思四个视角,结合笔者一年来设计“学案”的实践,借助《3.1二次根式(第一课时)》的学案来谈谈数学“学案”的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呢?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觉得数学其实并不难。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期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推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现
期刊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改的开展,“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仿佛一件过了时的衣服,无人提,无人议,好像从中学语文教材中蒸发了一般。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真的就该从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上谢幕吗?  一、淡化语文语法教学的背景  二十世纪50年代出台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拉开了我国语法教学的序幕,之后四十年,语法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当时语法条条框框多,枯燥乏味,难教难学,考试时还会单独命题考语法,学
期刊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也是探究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引领小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呢?   策略之一:指导
期刊
人们经常涵泳在优秀文学中而获得美的享受,可在现实中,真正运用到语文教学,而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显得面目可憎,于是乎,中学语文课堂也变得令人生厌。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还在于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听课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个人魅力,这包括教师的语言和体态,教师的语言丝毫没有美感,板着脸孔上课,自然而然地学生就拒之心外;二是课堂教学缺乏多样化,没有节奏感,久而久之,
期刊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兴趣,忽视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被剥夺,学习的兴趣丧失了,更重要的是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针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效率低、学生厌学的弊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构建了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导学案为依托、符
期刊
“兴趣”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起到益智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才能学好数学。学习兴趣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创设情境等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得有趣,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习知识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促
期刊
中学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互动,改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预设,更有师生即时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点,生成是预设的机变,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于课堂中,才会把课上得充实、灵动、精彩。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二者优缺互补、缺一不可,若能科学而艺术地把二者融合起来,就能把语文课上好、上活。语文
期刊
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