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置换增值收益分配*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hx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构建了地方政府—农民的宅基地置换决策模型,对宅基地置换的实现条件和收益分配进行理论分析,并计算出政府和农民的行为界限,利用J市“宅基地换房”的实践,对宅基地置换中地方政府—农民的宅基地置换决策理论进行验证。文章认为农民按照面积获得的补偿价格比例是宅基地收益分配的关键所在,并且通过对J市宅基地增值过程的分析,文章进一步指出在农民被排除在金融、土地市场两个市场之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是地方政府低成本占用农民宅基地,不利于耕地质量保护,农民也不可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关键词: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地方政府-农户决策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9-0011-08
  近几年来,在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背景下,不少地区开始从农村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上找出路,进行自然村撤并、村庄整理、集中居住,以整理出的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以减少农村建设用地为前提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针对近年来一些地区开展的宅基地置换的做法,本文以J市为案例进行研究。近年来,J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颇有成效,然而作为东部发达地区,J市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着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瓶颈,以及农民建房散乱、农村宅基地闲置等问题。2008年以来,J市借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的机遇,推行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形成所谓的“J市模式”并将这一工作作为该市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来抓。目前,该市在9个镇进行试点,涉及区域总面积255.3平方公里、3.71万户农户、13.7万人。宅基地置换为工业与城市发展换出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农村建设,但也存在着农民宅基地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农民决策模型,对J市宅基地置换进行实证分析,讨论影响地方政府和农户决策的因素、置换的实现条件和结果,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界限。
  
  一、宅基地置换与收益分配模型
  
  1. 地方政府、农民行为
  根据制度学派的观点,个人、企业和政府是市场经济体制中三个基本的行为主体,每个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函数,这就是收益最大化。而目前大部分地区中基层政府既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导者,也是受益者、参与分配者。Andrew G. Walder认为,我国“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改革刺激了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发展以获取较大的财政收益,导致了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和角色的转变①。他在考察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在组织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阐明了为什么地方政府与高层政府相比,具有更大的动机和能力行使作为所有者的权益,形成了“政府即厂商”的理论。Jean C. Oi指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是考评政府官员政绩的一个指标,新的制度激励地方官员最大化当地的利益而不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而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再仅仅充当行政服务角色,而且充当着企业家角色的作用②。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作为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导者,地方政府在理性条件下的目标函数,就是收益最大化。基于此,本文建立起地方政府决策模型,分析了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地方政府在宅基地置换中的成本与收益,及其决策行为。本文认为农民作为理性的、失去主导地位的参与者,也会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本文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农民决策模型,分析农民在宅基地置换中的成本与收益,及其决策行為。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起地方政府、农民联合决策模型,分析宅基地置换的实现条件,并计算农户与地方政府的行为界线。
  
  2. 地方政府决策模型
  假设一般的宅基地置换情形:(1)设宅基地置换面积为Q,需要安置农民人数为N;(2)地方政府获得的新增土地面积占宅基地置换面积的比例为λ;(3)土地市场出让土地的价格为P=P(Q),宅基地复垦价格为ηP,农民按照面积获得的补偿价格为δP;(4)地方政府从金融市场借款支付宅基地置换的项目的前期支出,借款利率为r,项目周期为T。(5)农民在农村每年人均生活支出为CR,农民预计在新社区每年人均生活支出为CU,原来的房屋成本为CH。
  根据以上五个假设,分别建立地方政府和农民决策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决策行为。
   *本文系农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规模经营”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16)。
其他文献
摘要: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险种、实施等制度或政策层面的设计,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也关系到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我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当前。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低,养老保险机制缺乏,失业保险难以实施,生育保险进展缓慢,社会救助层次尚低等方面。其成因,既有法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既有行为因素也有观念因素。政府要深度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险
期刊
摘要: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复杂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中的农民没有能力从现有的制度框架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收益。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资源配置、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品供给的非均衡性制度樊篱阻断了城乡统筹协同发展,这些制度樊篱就像布罗代尔“钟罩”一样横亘在城乡之间,阻碍了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隔离城乡之间的“钟罩”,实现制度收益
期刊
摘要:斯图亚特王朝的宫廷在17世纪初的英国仍然是上层贵族趋之若鹜的权力分配中心,同时也是展示上流社会道德风尚的舞台,不幸的是,当时英国宫廷因财政拮据而大肆聚敛财富,其道德形象遭到严重毁损。国内外史学界过去注重对宫廷腐败行为的揭露,而忽视了对导致腐败行为的根源进行制度上的探究。宫廷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财政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并且这种制度上的缺陷才是宫廷腐败的最重要根源。  关键词:英国;宫廷;财政制度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民间信仰被定位成“封建迷信”而遭受打击,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同时学术界对此也存在偏见,对民间信仰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本文通过民间信仰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民间信仰与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民间信仰与王朝政权的关系、解放以来民间信仰的发展实态等四个方面,阐明民间信仰其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最重要的宗教传统,并提出民间祠庙可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舞台。  关键词:民间信仰;儒
期刊
摘要:奥兹克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犹太作家。她植根于犹太文化土壤,从丰富的民族历史典籍、神话传说中提取素材,创造性地将这些素材与犹太移民的生活现实相结合,用她生花的妙笔创造出全新历史条件下的“礼拜式文学”。本文通过分析奥兹克作品探究其“礼拜式文学”的主题,即奥兹克的文化身份主张、对犹太属性的坚守以及对同化的坚决抵制。  关键词:奥兹克;礼拜式文学;犹太移民;犹太教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现代性与民族化的有机交融是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终极追求,贾平凹凭馒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当代小说形式的探索中,创新性地继承了古典白话小说的优质,融之于现代小说叙事技巧中,逐渐完善了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现代“说话”小说范式。为当代小说通往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化方向做出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说话”小说;通俗化;现代叙事;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了宋代民间信仰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要注意材料的“碎片化”和“稀释”现象,所以收集文献时固然要尽可能“竭泽而渔”,释读时更要注意其限制性;二是方法移植要注意宋代的特性,与历史学、宗教学等领域在理论层面进行对话;三是宋代民间信仰的研究不能满足于为各种解释模式提供证据,应该为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提供独特的贡献,包括走出“唐宋变革论”的笼罩。  关键词:宋代民间信仰;唐宋变革;材料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直接参与者——农户的调查,分析影响其选择横向合作,参加合作组织意愿的因素。描述统计和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年龄与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农户户主有特殊经历、农户有特殊种植业、农户农业费用占年总费用比例越高,农户选择合作的积极性就越高。此外,合作社发展状况、制度环境等条件较好的省份农户的参与意愿往往相对较高。  关键词:横向合作;农户
期刊
摘要:国强民未富,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最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直接相关。政府收入的增长率超过职工工资增长率、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必然会导致“国富民穷”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却绝不仅仅是劳动者自身收入高低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提高劳动报酬的基础水平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国民收入;初次分
期刊
摘要: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拯救人类倡导低碳经济,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缓解气候变化危机。气候变化危机的产生究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普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分析和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一般的发展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且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生产方式的超越。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观,也是世界的发展观。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