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学生只有以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可是,目前在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厌学、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如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困惑了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志向和远大目标。这就给农村教师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更是给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带来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学生就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哪来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呢?我认为,要改变学生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的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对老师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我在做一个名为“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位老师”的调查时,我所带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选择政治教师,因为他们认为,政治教师亲切、随和,还很幽默,和他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样。喜欢这位教师,也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了。
留守儿童的存在,使得农村教师要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爱。为此,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我所教的班级中去,对孩子们嘘寒问暖,尤其是对留守儿童,不仅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上更是关心他们,既让他们感到班级的温暖,又让他们感到教师像父母一样的关爱他们。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遇到了为难的事也想跟我诉说。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如在上《财产留给谁》一课时,围绕一个案例,创设多种情境,及时设疑,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情境创设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各种形象生动、直观的材料。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借助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能力。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学生大脑,就容易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学生易感到疲劳,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政治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展活动教学。不管是多调皮捣蛋的学生,只要他肯参与,我都会给予表扬和鼓励,充分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四、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量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我上课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管不住自己,喜欢打断教师上课,并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想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一味地斥责、批评,势必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放弃学习这门课程。可我从不斥责,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他们,让他们朝我想要的方向大胆地发言。反复几次之后,大家都觉着上政治课没有负担,与教师之间没有隔阂,还可以就自己喜欢的话题大胆地发言,甚至相互进行激烈的讨论。于是,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五、朗诵似乎是语文学习的专利
我在教学中发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新的政治教学中有许多人文性、情感性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民族精神等,对于这些人文性、情感性较强的内容,讲授起来比较枯燥,效果也不是很好。如何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兴趣呢?“只有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他。”正好新课程的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感受这些情感的平台——朗诵。比如在学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如何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个学生思考的问题,此时课本中的诗歌《乡愁》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使学生们从字里行间感受我国各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并进一步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再比如学习长征精神时,我想,再多的解说也比不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所以就干脆让学生个别朗诵。这样,学生不仅对长征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提升了人文素养。我的课学生已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次上新课前,学生们都会花几分钟整齐地朗读课前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的知识。
政治课中的许多观点较抽象,而俗语谚语则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剖析观点时,适当地引用、诵读一些俗语谚语,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在学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我分别引用“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和“人心齐,泰山移”等熟语,十分形象地说明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责任编辑 袁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的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对老师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我在做一个名为“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位老师”的调查时,我所带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选择政治教师,因为他们认为,政治教师亲切、随和,还很幽默,和他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样。喜欢这位教师,也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了。
留守儿童的存在,使得农村教师要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爱。为此,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我所教的班级中去,对孩子们嘘寒问暖,尤其是对留守儿童,不仅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上更是关心他们,既让他们感到班级的温暖,又让他们感到教师像父母一样的关爱他们。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遇到了为难的事也想跟我诉说。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如在上《财产留给谁》一课时,围绕一个案例,创设多种情境,及时设疑,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情境创设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各种形象生动、直观的材料。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借助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能力。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学生大脑,就容易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学生易感到疲劳,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政治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展活动教学。不管是多调皮捣蛋的学生,只要他肯参与,我都会给予表扬和鼓励,充分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四、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量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我上课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管不住自己,喜欢打断教师上课,并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想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一味地斥责、批评,势必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放弃学习这门课程。可我从不斥责,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他们,让他们朝我想要的方向大胆地发言。反复几次之后,大家都觉着上政治课没有负担,与教师之间没有隔阂,还可以就自己喜欢的话题大胆地发言,甚至相互进行激烈的讨论。于是,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五、朗诵似乎是语文学习的专利
我在教学中发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新的政治教学中有许多人文性、情感性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民族精神等,对于这些人文性、情感性较强的内容,讲授起来比较枯燥,效果也不是很好。如何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兴趣呢?“只有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他。”正好新课程的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感受这些情感的平台——朗诵。比如在学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如何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个学生思考的问题,此时课本中的诗歌《乡愁》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使学生们从字里行间感受我国各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并进一步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再比如学习长征精神时,我想,再多的解说也比不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所以就干脆让学生个别朗诵。这样,学生不仅对长征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提升了人文素养。我的课学生已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次上新课前,学生们都会花几分钟整齐地朗读课前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的知识。
政治课中的许多观点较抽象,而俗语谚语则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剖析观点时,适当地引用、诵读一些俗语谚语,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在学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我分别引用“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和“人心齐,泰山移”等熟语,十分形象地说明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