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法医,承担着解读死亡密码、寻找证据、守护正义的神圣职责。
26年前,她选择成为一名法医,穿上了警服;26年中,她奔波于重大案件和灾难性事故现场,办理案件2000余起,尤其在灾难性事件个体识别工作中立下汗马功劳。
她不仅用自身所学寻找证据,为破案抽丝剥茧,更致力于推动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业务理论水平,在法医病理学、法医人类学等领域颇有建树,被评为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
她叫田雪梅,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法医病理损伤技术处副处长,主任法医师。26载法医生涯中,她以一颗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心,怀着对公安法医事业的热情与执着,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书写着一名公安刑事技术工作者的忠诚与担当。
今年,田雪梅当选十九大代表,她说:“这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于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
选择法医,无怨无悔
法医,因要与尸体打交道,让很多人敬而远之,女性选择做法医的更是少之又少。“选择法医时,就知道这是个苦差事,但我无怨无悔。”田雪梅是把法医当作一生的事业去做。
1991年,田雪梅走出校门,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工作,正式迈入了公安法医的大门。
“尸体在哪儿,你就得在哪儿。山里、水里、矿井里,严寒或者酷暑的天气,只要案件需要,必须无条件地上。”田雪梅说,“刚开始解剖尸体的时候,解剖完吃不下饭,很长时间肉类都吃不下。”
直面血淋淋的杀人现场、白骨化、支离破碎的尸体、腐臭的气味,这是法医工作的常态。“开棺验尸的时候,那种臭味真的是难以承受,出完现场回到家里感觉浑身上下,乃至每一根头发丝都是臭的,只能一遍遍地洗。从电视中看到开棺验尸的画面,感觉都能闻到臭味,出现‘幻嗅’。”田雪梅说。
谈起这些必须面对的工作环境,田雪梅说:“对法医来说,这都是家常便饭,必须去习惯,法医本来就是要与尸体对话,如果连这些都受不了,更别提做好工作了。”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法医病理损伤技术处处长王坚与田雪梅共事20余年,“从来没有把她当作女同志看,她总是冲在前面,也因为其‘女汉子’式的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在全国法医队伍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作为一名法医,只有到现场去,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找到蛛丝马迹的线索和证据。从警26年中,田雪梅已记不清出过多少惨烈现场,触碰过多少具尸体,“再苦再脏再累,只要通过努力可以让死者‘说话’,为破案提供关键证据,就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去年,田雪梅参加了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直属处级干部进修班,为期3个月的学习,使田雪梅对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奉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職业有了更深的感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公安法医,只有牢记忠诚二字,才能真正担负起守护公平正义的重任;只有心如公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才能对得起头顶的警徽。”
关键时刻,勇于担当
2015年6月,“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船上442名乘客遇难。这是建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航运灾难,举国悲痛,国内外高度关注。
“此次事件涉及面广、个体识别量大,同时遇难者以老年人居多,很大一部分不满足DNA检测的条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刑侦专家、“东方之星”沉船个体识别前方总指挥闵建雄说。
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快速确认遇难者身份成为了善后处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田雪梅担任前方个体识别综合材料组组长,第一时间赶赴湖北监利。
制作统一的遇难者及家属信息汇总表格、与涉及的9个省市刑事技术部门沟通、核实每一名遇难者身份比对信息是否准确……田雪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推动着个体识别工作有序、快速地开展。
“我所承担的工作如同一个中枢交换平台,所有的数据信息都汇聚于此,并且是唯一一个对外发布信息的出口,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田雪梅说。
在短短11天中,442名遇难者身份识别全部完成,实现了“无一遗漏、无一差错、无一异议”的目标。“这种速度和准确率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田雪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闵建雄说。
“困了就洗把脸清醒一下,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每天接上百个电话,每一刻都在像打仗一样”,田雪梅回忆当时的工作状态。11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她用担当奉献和专业素养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被公安部授予个人一等功。
田雪梅能够胜任此次重大事件的个体识别工作,并非偶然。此前,田雪梅曾参与过大连“5·7”空难的法医学处置、新西兰基督城地震等重大灾难性事件个体识别工作;她更是奔波于重大案件现场,为破案抽丝剥茧、拨云开雾,在新疆鄯善“6·26”暴恐案、甘肃白银系列妇女被残害案、赵尚志烈士头骨鉴定等众多大案要案中,和战友们一起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胜仗,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辨伪存真,守护正义
“解剖尸体、现场验尸可不可怕?面对高度腐烂的尸体,常人连看一眼都难以承受,你是怎么做到淡定从容地解剖、提取证据的?”这是田雪梅经常会被问及的问题。
“有些场面确实惨烈到让人毛骨悚然,就是经常做这项工作的也会不舒服。但作为一名法医,我脑子里想的是‘我是来干什么的’,我必须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寻找证据上,放在工作使命上,这样就不会觉得怕。”田雪梅说。
“珠海虐待保姆案”曾轰动一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雇主魏某虐待保姆蔡某长达5年之久,以致蔡某严重毁容。案发后,魏某拒不认罪,并坚称蔡某身上损伤为车祸和摔伤所致。为揭露真相,田雪梅承担起对蔡某伤势进行鉴定的任务。经过仔细分析,做出蔡某身上伤痕为不符合车祸所致损伤特点的鉴定结果。犯罪嫌疑人在科学鉴定面前不得不承认其长期虐待蔡某的事实,最终,雇主魏某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一份法医学鉴定书给被害人一份公正,也让犯罪分子依法受到惩处。田雪梅说:“每一份鉴定书都必须绝对严谨、公正,真正做到用科学还原真相、守护正义。”
“她身上透着一股正义感,一种不容亵渎的使命感,有一种追求真相的坚持,给我们带来很多激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法医病理损伤技术处副处长何光龙说。
我国的刑法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但当户籍信息有异议时,如何科学判定未成年人的年龄成为了司法实践的一项难题。
对此,田雪梅在1998年就致力于“青少年骨关节X线片的年龄研究”,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目前有几千起案件采用了此方法。
2001年,某法场在对一男一女犯罪分子执行枪决时,女犯罪分子突然喊冤,称自己不满18周岁。随即,枪决被停止,并依据田雪梅所确立的青少年骨龄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最终根据其骨骼生长发育情况,确定该女犯罪分子确实未满18周岁,重新改判。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现场勘验分析处处长王明评价田雪梅是一个“全才”,“她以法医人类学为专长,却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以专业基础为依托拓展到整个现场研判,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开展科研工作。”
基于自身的勘验经验及基层法医工作面临的难题,田雪梅潜心研究,为推动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她主动翻译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的《灾难事件遇难者个体识别指南》,并致力于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安机关重大灾难事件遇难者身份识别操作手册》。
回首26年法医生涯,田雪梅感慨万千,“要做个好法医,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需要缜密的思维和日积月累的积淀,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忠诚奉献的心,要有对这个职业的使命感和敬畏之心。”为此,她并不满足于此前取得的业绩。为了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她仍在努力前行着。
26年前,她选择成为一名法医,穿上了警服;26年中,她奔波于重大案件和灾难性事故现场,办理案件2000余起,尤其在灾难性事件个体识别工作中立下汗马功劳。
她不仅用自身所学寻找证据,为破案抽丝剥茧,更致力于推动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业务理论水平,在法医病理学、法医人类学等领域颇有建树,被评为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
她叫田雪梅,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法医病理损伤技术处副处长,主任法医师。26载法医生涯中,她以一颗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心,怀着对公安法医事业的热情与执着,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书写着一名公安刑事技术工作者的忠诚与担当。
今年,田雪梅当选十九大代表,她说:“这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于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
选择法医,无怨无悔
法医,因要与尸体打交道,让很多人敬而远之,女性选择做法医的更是少之又少。“选择法医时,就知道这是个苦差事,但我无怨无悔。”田雪梅是把法医当作一生的事业去做。
1991年,田雪梅走出校门,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工作,正式迈入了公安法医的大门。
“尸体在哪儿,你就得在哪儿。山里、水里、矿井里,严寒或者酷暑的天气,只要案件需要,必须无条件地上。”田雪梅说,“刚开始解剖尸体的时候,解剖完吃不下饭,很长时间肉类都吃不下。”
直面血淋淋的杀人现场、白骨化、支离破碎的尸体、腐臭的气味,这是法医工作的常态。“开棺验尸的时候,那种臭味真的是难以承受,出完现场回到家里感觉浑身上下,乃至每一根头发丝都是臭的,只能一遍遍地洗。从电视中看到开棺验尸的画面,感觉都能闻到臭味,出现‘幻嗅’。”田雪梅说。
谈起这些必须面对的工作环境,田雪梅说:“对法医来说,这都是家常便饭,必须去习惯,法医本来就是要与尸体对话,如果连这些都受不了,更别提做好工作了。”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法医病理损伤技术处处长王坚与田雪梅共事20余年,“从来没有把她当作女同志看,她总是冲在前面,也因为其‘女汉子’式的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在全国法医队伍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作为一名法医,只有到现场去,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找到蛛丝马迹的线索和证据。从警26年中,田雪梅已记不清出过多少惨烈现场,触碰过多少具尸体,“再苦再脏再累,只要通过努力可以让死者‘说话’,为破案提供关键证据,就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去年,田雪梅参加了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直属处级干部进修班,为期3个月的学习,使田雪梅对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奉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職业有了更深的感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公安法医,只有牢记忠诚二字,才能真正担负起守护公平正义的重任;只有心如公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才能对得起头顶的警徽。”
关键时刻,勇于担当
2015年6月,“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船上442名乘客遇难。这是建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航运灾难,举国悲痛,国内外高度关注。
“此次事件涉及面广、个体识别量大,同时遇难者以老年人居多,很大一部分不满足DNA检测的条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刑侦专家、“东方之星”沉船个体识别前方总指挥闵建雄说。
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快速确认遇难者身份成为了善后处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田雪梅担任前方个体识别综合材料组组长,第一时间赶赴湖北监利。
制作统一的遇难者及家属信息汇总表格、与涉及的9个省市刑事技术部门沟通、核实每一名遇难者身份比对信息是否准确……田雪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推动着个体识别工作有序、快速地开展。
“我所承担的工作如同一个中枢交换平台,所有的数据信息都汇聚于此,并且是唯一一个对外发布信息的出口,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田雪梅说。
在短短11天中,442名遇难者身份识别全部完成,实现了“无一遗漏、无一差错、无一异议”的目标。“这种速度和准确率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田雪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闵建雄说。
“困了就洗把脸清醒一下,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每天接上百个电话,每一刻都在像打仗一样”,田雪梅回忆当时的工作状态。11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她用担当奉献和专业素养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被公安部授予个人一等功。
田雪梅能够胜任此次重大事件的个体识别工作,并非偶然。此前,田雪梅曾参与过大连“5·7”空难的法医学处置、新西兰基督城地震等重大灾难性事件个体识别工作;她更是奔波于重大案件现场,为破案抽丝剥茧、拨云开雾,在新疆鄯善“6·26”暴恐案、甘肃白银系列妇女被残害案、赵尚志烈士头骨鉴定等众多大案要案中,和战友们一起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胜仗,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辨伪存真,守护正义
“解剖尸体、现场验尸可不可怕?面对高度腐烂的尸体,常人连看一眼都难以承受,你是怎么做到淡定从容地解剖、提取证据的?”这是田雪梅经常会被问及的问题。
“有些场面确实惨烈到让人毛骨悚然,就是经常做这项工作的也会不舒服。但作为一名法医,我脑子里想的是‘我是来干什么的’,我必须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寻找证据上,放在工作使命上,这样就不会觉得怕。”田雪梅说。
“珠海虐待保姆案”曾轰动一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雇主魏某虐待保姆蔡某长达5年之久,以致蔡某严重毁容。案发后,魏某拒不认罪,并坚称蔡某身上损伤为车祸和摔伤所致。为揭露真相,田雪梅承担起对蔡某伤势进行鉴定的任务。经过仔细分析,做出蔡某身上伤痕为不符合车祸所致损伤特点的鉴定结果。犯罪嫌疑人在科学鉴定面前不得不承认其长期虐待蔡某的事实,最终,雇主魏某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一份法医学鉴定书给被害人一份公正,也让犯罪分子依法受到惩处。田雪梅说:“每一份鉴定书都必须绝对严谨、公正,真正做到用科学还原真相、守护正义。”
“她身上透着一股正义感,一种不容亵渎的使命感,有一种追求真相的坚持,给我们带来很多激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法医病理损伤技术处副处长何光龙说。
我国的刑法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但当户籍信息有异议时,如何科学判定未成年人的年龄成为了司法实践的一项难题。
对此,田雪梅在1998年就致力于“青少年骨关节X线片的年龄研究”,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目前有几千起案件采用了此方法。
2001年,某法场在对一男一女犯罪分子执行枪决时,女犯罪分子突然喊冤,称自己不满18周岁。随即,枪决被停止,并依据田雪梅所确立的青少年骨龄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最终根据其骨骼生长发育情况,确定该女犯罪分子确实未满18周岁,重新改判。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现场勘验分析处处长王明评价田雪梅是一个“全才”,“她以法医人类学为专长,却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以专业基础为依托拓展到整个现场研判,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开展科研工作。”
基于自身的勘验经验及基层法医工作面临的难题,田雪梅潜心研究,为推动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她主动翻译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的《灾难事件遇难者个体识别指南》,并致力于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安机关重大灾难事件遇难者身份识别操作手册》。
回首26年法医生涯,田雪梅感慨万千,“要做个好法医,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需要缜密的思维和日积月累的积淀,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忠诚奉献的心,要有对这个职业的使命感和敬畏之心。”为此,她并不满足于此前取得的业绩。为了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她仍在努力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