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文学风格转变浅议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95990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丁玲文学作品,前后期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其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其创作呈现出作品主人公身份不同、创作主题不同,以及风格不同的特点。而之所以造成丁玲创作风格的不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这需要结合丁玲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作家个人经历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文学风格 转变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颇享盛誉,从前期的文小姐到后来的武将军,其创作风格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转变过程。本文试图从丁玲前后期作品在主人公身份,表达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来分析。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丁玲个人生活经历两个方面。文学风格转变后的丁玲,转身为革命的螺丝钉,笔耕不坠,致力于为无产阶级伟大创作之中。
  一、兩部作品之比较
  从丁玲前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到后来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她的文学创作在主人公身份、主题,以及审美风格三方面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
  (一)主人公身份不同 作为丁玲早期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展现了“五四”后期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同时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彷徨的青年女性的心路历程。倨傲是莎菲最鲜明的特征。她不仅鄙视骨子里透露着懦弱卑琐的追慕者苇弟,而且对表里不一,虚伪拜金的凌吉士进行报复。她在爱情面前,不是追求肉体的快感,而是灵魂的契合。此外,自杀倾向――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另一个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在“一月十六”“一月十七”这两篇日记中,窥探出莎菲的自杀心理,以及“一月十八”整篇日记都在描写莎菲想象自己死后身边人的痛苦与悲伤。作者笔下的这一类女性,她们批判与否定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对旧有的社会秩序表示怀疑和失望,但又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引,内心世界充满危机感,对自己的生存境遇惶恐,从而表现为苦闷、彷徨。
  而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主人公却是另外一群人——普通工农大众。他们由个体转变为一个社会群体,由一味地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爱国。从文章篇幅以及文章内容来看,小说的主人公由女性转为男性形象。如农民形象张裕民,作为村子党支部书记以及土改运动的主要骨干,性格特征表现为工作踏实、能干,阶级警惕性高。此外还有地主形象钱文贵,也有以文采、杨亮、胡立功等为主的土改组男性形象。同时,作品的主人公另一个重要的转变体现在女性形象的界定方面,如黑妮,虽然她也带有自我意识,但这种自我意识带有浓厚的集体色彩,与人民大众的集体解放紧密相连。她向往自由,渴望爱情的前提是必须在土改胜利之后。总之,在作品中作者所描写的是一个觉醒的斗争的农民群体。
  (二)主题不同 一个作家的写作题材内容,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通常是反映自己切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然而,丁玲受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作品主题也随着她思想的渐变而变化。
  在“五四”个性解放的熏陶与感染下,丁玲作品中表现了反对封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等主题。《莎菲女士的日记》承接了“五四”文学的题材和主题,把小资产阶级女性惊世骇俗的性爱心扉真实直率地展露出来。批判与反抗封建礼教,崇尚个性解放,渴望理想的爱情,这些都是莎菲的个性特征。首先,莎菲敢于直言自己强烈的女性权利和自我性心理,不得不说这对于当时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其次,莎菲憧憬的是灵魂的伴侣与纯洁的爱情。面对凌吉士的虚伪,莎菲用理智告诉自己同时也告诉读者,她所追求的是不限于“肉体”的“真的爱情”。丁玲早期小说的主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婚恋以及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苦闷。
  而到了左联时期,丁玲自觉贯彻左翼文学思潮的要求从而其创作主题焕然一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紧贴时代主题,描写了华北暖水屯村紧跟时代步伐,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揭示了农村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同时小说也向读者传达出一些主流信息:第一,土地与农民之间的血肉关系。而土地改革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方式,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顺势发展成为一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在打破几千年来中国农村一贯例行的腐朽不公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也使农民获得了心之向往的土地。第二,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辩证关系。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暖水屯村将无法开展土地斗争运动;另一方面,伟大的力量,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下才能产生并且发挥最大效力。
  (三)审美风格不同 鲁迅曾道:“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丁玲小说的审美风格就是在稳固中又保持着发展和变化。
  丁玲早期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表现都市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内心的愁苦迷惘,着力展现她们凄婉的柔情,因而带给读者一种压抑的感伤色彩。《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了一群在“五四”中被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次次在现实面前无力反抗苦苦挣扎的苦闷情思。深居荒芜寂寥的公寓,理想幻灭却又无力摆脱卑琐的生活,因而整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叹久久不能散去。逃离家庭后的莎菲,不仅在外举目无亲,由于她孤傲清高的性格更是不屑结交周围人群。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使她只能寄希望于爱情,但在爱情面前她又表现出不随便将就的姿态。在作品的最后,“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这样的结尾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压抑与沉闷,从而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沉闷的灰色调。
  题材与主题变化的同时,其作品风格自然也随之变化,由柔婉细腻悲情的这一主调向粗犷豪放发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书结构宏大共五十八章,人物多达四十,描写了暖水屯开始筹备土改运动进而组织联合群众,几经坎坷曲折最终打倒地主获得土地的全过程。故事情节跌宕曲折,线索纷繁复杂,然而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全篇把农民渴望期待获得土地同时也对土改表示疑虑以及翻身之后的兴奋欢乐,地主阶级在听闻土改前的惶恐紧张以及斗争中的挣扎与反抗等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上华北地区特有的方言俚语,使整个情节明朗爽快。特别是描绘土改中农民彻底翻身后的激动场面,这些都显示出丁玲后期创作中雄浑奔放之美。
其他文献
摘要: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集《英格兰流年》之“神”就是对地域与历史苦难的超越,一种诗意的哲理表达,一种“六经注我”的主体性,这就是散文现实主义的崇高性。所谓散文现实主义指的是散文创作的一种手法,以散文的文体精确细腻地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描写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散文現实主义属于记忆,记忆源于作者切身的经历与体验,它的崇高性体现在将个人记忆上升为文化记忆和审
摘 要:器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现。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物质性因素,这些物质性因素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或内涵。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它所呈现的器物异彩纷呈。本文以鼎和锦为例,以此来探析器物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意义:一方面器物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器物是小说结构的预设。  关键词:《红楼梦》 器物研究 鼎 锦  器物指的是与人的衣、食、住、行相关的有质、有型、有彩、有特定用途的劳动产
摘 要: 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表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在代表作《海滨故人》一文中,作家表达了对异性婚恋能否真正达成女性解放的怀疑,将目光投向了姐妹情谊的书写。姐妹同盟提供了女性认识自我的平等空间,女性在其中为彼此提供情感慰藉,进行着精神交流,不断思索新式女性如何在社会中求得自己的地位。尽管姐妹情谊因异性婚恋的冲击而烟消云散,但作家对姐妹情谊书写的关注、对女性自我价值追寻做出的探索,
摘 要:香港作家钟毓材有印尼万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泰国等多重流散,这也促成其多元的流散书写格调。他的新作《人间别样的情与爱》是一部散文诗体小说集,从体裁与题材都有别样呈现,是集流散体验与流散书写于一体的华文流散文学佳作。作品透过抒情主人公主要呈现出自我流散、华侨华人流散、跨族群流散的三种形态。  关键词:香港文学 华文文学 钟毓材 流散 小说  世界华文文坛,钟毓材是一位有着多重流散经历
摘 要: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经典名篇,当下对其研究多停留于“悲秋”与“颂秋”的把握上,而反复细读,这篇短短的散文蕴含了郁达夫的生命态度与生命追求,其中表现的既有郁达夫中国传统文人的温文散淡、谦和中节的风致,更有因生命易逝,而对“极致”之美的极致追求。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生命意识  据郁达夫日记记载,《故都的秋》是为应朋友索稿催促,而于1934年8月某天上午挥笔而就。看似仓促
摘 要:萧红的作品不同于同时期作家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性。她继承了“五四”时期对“人”的关注,在童年经历、情感生活及时代变化的影响下,从生活的表象出发,着力描写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女性、农民和儿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塑造,萧红表达了对此类形象的同情,批判了国民麻木无知的劣根性,抨击了封建传统对社会的毒害,具有深刻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萧红 弱者形象 弱势书写  作为现代文学史中极具个人特色的女作家
摘 要: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散文集《病隙碎笔》倾注了史铁生对于人生诸多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和关怀,他以自己独有的言说方式,赋予作品以精神文化价值和永恒生命力。《病隙碎笔》的写作时间是在史铁生罹患尿毒症之后,虽然字里行间充满着病隙间的杂语,但在行文中看不到丝毫因病痛折磨的个体哀矜。史铁生在与疾病相互纠缠搏斗的过程里,加深了他对于生死和存在的思考,对于信仰、爱情和个体存在等诸多方面的
摘 要: 君士坦丁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位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君主,无论是在罗马帝国还是基督教的历史上都是为关键人物。尤西比乌斯为君士坦丁所作的《君士坦丁传》一方面是为了歌颂君士坦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流传于后世,使后来者坚定对基督教的信仰。  关键词:君士坦丁 尤西比乌斯 罗马帝国  一直以来人们对《君士坦丁传》这部作品褒贬不一,不少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着重于歌颂君士坦丁其人而没有准确的记录史实,并不能
摘 要: 现代以来照片、影像、西洋插画等代替传统手绘画进入传播媒介和公众视野,视觉叙事与文字文本在报刊中必然形成某种重要的“互文性”,而从视觉叙事和语言叙事的双重向度进入现代报刊,能够凸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前现代性和全球化图景并置的独特文化景观。而视觉叙事具有身体在场性,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的一种文化隐喻,突显其身体伦理的政治性。  关键词 : 视觉叙事 《点石斋画报》 《良友》 现代性 身体
摘 要: 关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调查研究,是以原剧团演员的口述史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该剧团已于2018年底解散,现将之前的调查资料做整理留存。红梅秧歌剧团的前身是1960年壶关县人民政府组织成立的壶关秧歌剧团,该剧团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将对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曾经的演出、剧目编创、演员规模等内容做梳理。  关键词:红梅秧歌剧团 壶关秧歌  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成立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