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改要去功利化观念,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改是教育教学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静下心来,着力培养学生善正德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具有创新才能的人才。
  【关键词】去功利化;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目前,教改已成为教育教学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参差不齐、形式多样的教改如雨后春笋般产生。随之,作为教改的载体——课堂模式也不断涌现和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但不管怎样,作为一线教师,最切身的感觉是目前的教改似乎走入变着翻新花样和赶时髦的潮流,总体情况是,无效课堂活跃有余,课堂有效生成不足,学生越来越没有问题意识。长此以往,教师很难静下心来教,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教改的结果和归宿仍然离不开分数是学生的成绩、领导的政绩、教师的业绩和家长的面子的功利化标志。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意思是说,发现问题就代表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为探索者们开辟了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目前教改中大多是以问题构建课堂,所有问题都是教师备课时生成的,课堂教学仅仅是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和解决的过程,基本没有学生生成问题的余地。这样的教改,最理想的就是把學生培养成解决问题的技能高手,其结果只能适应考试,满足其对成绩和升学就业的追求,很难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所以,教改的实施和发展应该是在去功利化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在教师的评价机制上去功利性导向
  目前,对教师的评价虽然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的,但学校在实施中,最终起作用的还是“绩”。成绩不高,德、能、勤再好,最终考核也不会高。“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分数就是教师的生命点。教师要是没有生命点,拿什么去维持学校的生命线?比如单科及格率上不去,班级合格率自然上不去;单科人均分上不去,学校升学率也就上不去;合格率和升学率上不去,社会就不承认学校的教学质量,生源于是成了问题。这样,学校就没有办学的生命力而失去生命线。于是,不但学校没有了评先进集体的机会,就连教师也深受其影响。为了维护学校的生命线,教师就得维护自己的生命点,这就无形中把分数定位在教师名、利、位的终极目标上。这样的评价机制,最终导致教师成了职称地位、荣誉名声、奖金利益的牺牲品,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围绕分数超时超强进行,结果忽视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从而使学校成了功利化场所。
  当然,教育的功利性是一个多因素造成的教育问题,彻底改变这一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比如,教育价值取向的改变,教育制度的改变(包括招生评价机制和教育管理之度),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关的重新构建等。但不管怎样难,人们要意识到,不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就没有紧迫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坚持教育教学两条腿走路
  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改变和革新阻碍事物自主发展的不利因素。这就是说,改革要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改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简称,它意味着教育和教学必须同步改革,决不能仅突出教学改革而忽视教育改革。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很显然,教育改革要从唤醒上下功夫。要唤醒孩子沉睡的天性和梦想,更要唤醒学生蕴藏的潜能。
  教育最怕的是人醒着而灵魂睡着了。在目前唯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现状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育唤醒的作用,仅仅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改革,学生被花样翻新的模式和放电影式的课件弄得眼花缭乱,心浮气躁,因此没有了主动求知的欲望。课堂上大量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和无效性的合作探究,仅仅是为活跃课堂气氛做样子,一节课里看不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展示,问题的有效生成全由教师的课件替代。这就造成了教改的畸形发展。如果我们每节课都通过唤醒学生求知的灵魂,使课堂能够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至少是有效课堂。但这些往往因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环节的完美相冲突而被忽略掉,从而使学生在连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怎么去学都不明白的情况下就“完美”地结束了一堂课。于是,课堂上教育教学形成了教学单腿走路的格局。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问题意识不是天才独有的,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会产生问题意识,但它需要培养和激发。比如,孩子小时候会向大人问好多连大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这就说明,人一旦进入不熟悉的环境,都会有问题意识产生。那么,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反而没有了问题意识呢?这显然与我们的刚性课堂有关。什么是刚性课堂?刚性课堂就是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欲太强,问题的多少和难易、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一来,学生就意识不到自己也有权利向教师提出问题。那么如何改变刚性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教师要切实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之道
  第一,要将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这样的原则下,培养的是善正德的问题意识,而非恶邪歪的问题意识。否则,单纯传授知识,没有德性驾驭,问题意识的培养就会走向极端。第二,要把握好问题意识的培养时机,也就是要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环境和情景,让他们有“惑”可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转变课堂以提出问题为主,以解决问题为辅的观念,变革课堂评价的激励机制。比如,课堂平时考核可以设计为提出一个问题加1分,提出一个有效问题加3分,解决一个问题加2分的办法,就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第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不管是学习新知还是解决学习新知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教师都绝不能代替学生,而应适时点拨和提醒。这样,学习新知,解决问题和障碍的主体还是学生,有成就感的也是学生。   教师做到这三点,学生就愿意并积极产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容易培养起来。当然,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期坚持,需要厚积薄发的过程,而一下子或通过几节课就想让学生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是关键。目前只求正确率的功利化课堂,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因浅显、幼稚被同学嘲笑,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教师的不高兴或批评,再加上教师学识和教学参考的权威地位,使学生不敢有问题产生。而教师则乐于以“教”为中心,以考好试为最终目标,完全忽視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主张,致使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因此,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课堂,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产生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感至为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进而形成问题意识。
  (三)要给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时间和空间
  目前,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上还是采用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的目标教学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的;其二是因阅读、思考、质疑等问题意识产生的过程时间长而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师宁愿给毫无意义的合作探究或讨论时间(这个时间由教师给定或掌握),也不愿花时间让学生去生成问题,要是生成的问题把教师难住了,岂不丢面子?所以,课堂上常常是一阵乱哄哄的探究或讨论过后,教师就点名学生回答,然后将答案在课件上公布出来,绝不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显然,这样做,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没有时间和空间生成。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去探。在想、猜和探的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困难,发现很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有问问题的冲动和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这一点上,教师要能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佳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最理想了。
  (四)鼓励批判性思维,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
  批判性思维源于苏格拉底倡导的一种探究性质疑,即苏格拉底对话,通俗地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式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当然,敢于挑战权威,克服“老师说的”“书上写的”都是正确的思维定式,多一些逆向思维是最好不过了。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也。”这也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教师鼓励和注意巧妙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生成的一个核心。
  (五)将诵读经典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是实现问题意识“无为”而成的有效方法
  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静不下心来,普遍显得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是不可能有问题意识生成的,静下心来思考才是产生“问题意识”的根本所在。《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诵读经典,在课前花上几分钟,虽然时间不多,但长期坚持,能使人的心灵得到经典的滋养,并且能够开慧益智,使生成的问题更有质量,思维更有创造性。犹太民族的创造力就源于对经典的诵读,这是世界不可争辩的事实。
其他文献
全站仪测角瞄准与测距接收光路同轴、机座与机身可分离、仪器横轴与棱镜同高等特性设计,为用全站仪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时进一步延长视线长度提供了可能。本文讨论并提出了四等水准视线长度可达2000m;三等水准视线长度可达700m的观测方法。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就目前而言,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生活化;创新性  一、前言  語文是一门很强的交际工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初中语文教学
基于等高线生成三维地形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等高线地图的获取、处理以及读懂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并且利用等高线生成三维地形也需要板为专业的软件工具或编程能力。提出了
肋软骨炎是临床常见病,迄今为止病因尚未明确.近3年来,笔者辨证治疗本病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我科自1993年5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结合地图出版社的实际情况,从地图设计编辑在选题策划、编辑设计、编绘技术指导、编辑审校和编辑审读等方面,浅议地图设计编辑主要工作的内容、注意事项和达到的目的。
老年性便秘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较复杂.我们在不断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联疗法即食疗、体疗、药疗,治疗老年性便秘患者45例,现总结如下.
从油田地理信息系统中地面工程数据获取、软硬件设施、标准规范和人的认知水平入手,分析油田地面工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模糊可靠性,说明模糊可靠性产生机理和评价方法,指出基于模糊可靠性理论的油田地面工程数据质量的控制措施。
地理空间数据互操作一直是制约GIS发展的瓶颈。本文借鉴中间件的思想提出建立数据交换中间件解决数据互操作问题的方法,讲述了数据中间件实现的关键技术,试验表明,数据交换中间件通过数据源语义解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