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教学既要解决政治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又要解决学生智能的培养与思想教育问题。智能培养问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实践中探求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所当然地成为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学科知识。应该说,这种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思想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当今时代,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应是有觉悟的爱国者,还应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毫无疑问,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正确的,但是完全忽略学生的作用和地位则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看到,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从教得好不好的角度来说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学得好不好的角度看问题,矛盾就会发生转化,学又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既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地位,同时又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才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态度。
教学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它同样不能离开认识总规律的制约,即必须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再实践到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
传统的教学方法崇尚注入式的“灌输”。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习惯于洗耳恭听;教师只求讲深讲透,学生忙于强记、“被动接受”,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余地。结果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辞辛劳地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仍不甚了解。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这种灌输式教学法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在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阅读一整理—练习”教学法,基本模式是:第一步阅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认真看课本,看书的时候可以开展简单的讨论;第二步整理,师生合作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理清重点和难点;第三步练习,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练习题,以达到巩固记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也将思想情感教育寓于其中。
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比,“阅读一整理一练习”教学法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虽然这种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且在每个部分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但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却有赖于学生的“学”。这种“学”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截然不同。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就是上课听讲,下课死记硬背,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新的教学方法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己去阅读、思考,自己去整理知识、理解知识,自己去完成练习题,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独立性才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要求教师“教”得有启发性与示范性。所谓启发性,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示范性,就是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展示其正确的思维规范。这是因为既然新的教学法废弃了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教法,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只在关键点作恰到好处的点拨。
第三,能体现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任何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掌握知识呢?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上就离不开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因为大脑虽有记忆功能,但同时又遵循遗忘规律。从这一角度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时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尽量予以应用。“阅读一整理一练习”教学法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水平与要求上对知识进行了三次学习与巩固。这三个阶段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每次都是在新的基础上对认知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的再认识。
第四,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发展智能的途径。智能是创造性人才的基础素质,它的形成需要先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解决会与不会的矛盾。要解决后一个矛盾,就必须依靠训练与培养。新的教学法一改教师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从“阅读一整理一练习”着手,给学生创造了智能培养与训练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智能的发展成为可能。
第五,改善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法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促进了教学相长,既为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提供了保证,也为教师改进教学创造了条件。
第六,为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由于“阅读一整理一练习”教学法的教学结构相对来说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学生能较好地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与独立性,因此,较传统教学法来说,“阅读一整理一练习”教学法更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学科知识。应该说,这种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思想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当今时代,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应是有觉悟的爱国者,还应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毫无疑问,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正确的,但是完全忽略学生的作用和地位则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看到,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从教得好不好的角度来说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学得好不好的角度看问题,矛盾就会发生转化,学又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既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地位,同时又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才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态度。
教学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它同样不能离开认识总规律的制约,即必须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再实践到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
传统的教学方法崇尚注入式的“灌输”。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习惯于洗耳恭听;教师只求讲深讲透,学生忙于强记、“被动接受”,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余地。结果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辞辛劳地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仍不甚了解。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这种灌输式教学法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在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阅读一整理—练习”教学法,基本模式是:第一步阅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认真看课本,看书的时候可以开展简单的讨论;第二步整理,师生合作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理清重点和难点;第三步练习,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练习题,以达到巩固记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也将思想情感教育寓于其中。
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比,“阅读一整理一练习”教学法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虽然这种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且在每个部分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但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却有赖于学生的“学”。这种“学”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截然不同。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就是上课听讲,下课死记硬背,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新的教学方法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己去阅读、思考,自己去整理知识、理解知识,自己去完成练习题,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独立性才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要求教师“教”得有启发性与示范性。所谓启发性,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示范性,就是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展示其正确的思维规范。这是因为既然新的教学法废弃了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教法,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只在关键点作恰到好处的点拨。
第三,能体现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任何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掌握知识呢?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上就离不开巩固性与应用性原则。因为大脑虽有记忆功能,但同时又遵循遗忘规律。从这一角度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时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尽量予以应用。“阅读一整理一练习”教学法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水平与要求上对知识进行了三次学习与巩固。这三个阶段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每次都是在新的基础上对认知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的再认识。
第四,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发展智能的途径。智能是创造性人才的基础素质,它的形成需要先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解决会与不会的矛盾。要解决后一个矛盾,就必须依靠训练与培养。新的教学法一改教师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从“阅读一整理一练习”着手,给学生创造了智能培养与训练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智能的发展成为可能。
第五,改善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法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促进了教学相长,既为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提供了保证,也为教师改进教学创造了条件。
第六,为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由于“阅读一整理一练习”教学法的教学结构相对来说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学生能较好地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与独立性,因此,较传统教学法来说,“阅读一整理一练习”教学法更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