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太姥山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2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过天姥山,因李白有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我请教白荣敏,李白梦游的天姥山是不是福鼎的太姥山?荣敏很肯定地回答,不是。从李白在诗中对山的位置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描绘,他梦见的显然不是这座太姥山。但荣敏告诉我,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七八座以“太姥”命名的山,有太姥山,有天姥山,还有大姥山,意思是一样的,山却不一样。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我说,这会不会是远古时期母系崇拜的一个遗存?他说,完全有可能。
  太姥,其实就是一姥。姥读mǔ时,是对老妇人的尊称,最著名的如西姥,即西王母。姥有女师、女神之意。“姥”之前再冠以太、天、大,敬重更添一层。据史载,太姥山本叫才山,一位妇人在山中种蓝制靛,人称蓝姑。有一年,麻疹流行,夺去了很多孩子的生命。白荣敏在《传奇蓝姑,茶之始祖》一文中这样写道:“一天夜里,受南极仙翁指点,蓝姑攀上鸿雪洞顶,在榛莽之中找到一株与众不同的小茶树。她遵照仙翁的嘱咐,将茶树上的芽叶采摘下来,送到每个村庄,告诉村民们怎样煮茶给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病魔。”这是白茶的起源,也是中国茶文化之始。蓝姑仙去,人们对她的崇拜登峰造极,遂改才山为太姥山。一晃,这又是尧时候的事了。尧有让贤的癖好,他追巢父,追许由,最终让给了老实巴交的舜。他为什么不让给蓝姑呢?白荣敏说,至少有两种产业是蓝姑发明的,一是种蓝染布,一是种茶治病。不过,立志成仙的蓝姑估计也瞧不起尧的帝位,加上天隔地远,尧恐怕只能望洋兴叹。
  荣敏请了他的好朋友、《太姥论茶》编委杨应杰先生担任导游,这是一着不亚于尧帝让贤的妙棋。杨兄比我稍大几岁,方脸宽额,浓眉大眼,原是中学生物老师,因迷茶、嗜茶而成为白茶专家。他不走寻常道,带领我们从东南方向,先到白茶山喝方家私茶,再从金峰寺上太姥山后山。一路无人,我们独享满山青翠,炎阳酷暑只能在林梢树头耀武扬威,伤不得我们半根毫毛。半小时后,于峰回路转间到一开阔平地,平地上矗立着一栋平房,似民居,却不是,上书“圆潭禅寺”。寺前有圆潭一枚,应是山泉凑合而成,水面如镜,水底隐隐然有清冽之声。潭前种植瓜果蔬菜数畦,蜂飞蝶舞,虽方外之地,但满是人间气息,甚喜。
  从圆潭寺上山,忽然陡峭。陡岭之上,又是一片平地,只是这片平地过于轩敞,迥异于圆潭寺的幽眇。亦有一寺,曰普明,规模稍大于圆潭,里面一老僧,热心为我们端茶倒水。另有一中年僧人和两妇人在庙檐下阴凉处择菜。老僧擅谈,今年72岁,半路出家,与中年僧人乃父子。他颇希望我们烧香拜佛,或抽签问卦,言辞间透出一股俗气,然见我们不中计,也不勉强,不索逼,不纠缠,俗气里又盛满了客气。为避开他,我循小径探入庙后,见四处花木葳蕤,巨石分立两边,心想必有可观。前行二十米,小径直往石头缝里钻,我跟着钻进去,蛇行斗折,忽见一石洞,赫然写着“韦陀宝殿”,还有“僧步生开山留纪,民国28年进洞”字样。应杰兄告诉我,步生和尚是他最为敬佩的当代高僧,年轻时即为普明寺住持,但他没住在庙里,而是以洞为殿,劈石成路,在韦陀洞苦修五十余年,1992年圆寂时享年93岁。韦陀洞左侧又有一小洞,洞内有泉,乃步生和尚当年的饮用水。我钻入小洞内,漆黑中,闻声展掌,只沾得一抹细流,堪堪打湿手指。
  经白云寺,上到覆鼎峰旁的宁德市太姥山电视转播台。他们休息,我独上海拔九百余米的覆鼎峰。它是太姥山的最顶峰,据说原名新月峰,民国时一帮腐儒在這里摇头晃脑,因此,峰的球状花岗岩形如倒扣的古鼎,故易名“覆鼎”,以谐“福鼎”之音。我到电视转播台对面看覆鼎峰,觉得它更像一个石头做的汉堡。原来,肚子饿了。赶回转播台,饭菜已上桌,应杰兄掏出自制的杨梅酒,向荣敏叫板。荣敏的酒名我早从文友圈中得知,但他并不好酒。应杰兄酒量稍逊,却豪迈胜之,只见他解衣磅礴,声气高昂,大战三百回合之后,单方面宣布自己取胜,荣敏亦顺水推舟,甘拜下风。
  饭后去白云寺喝茶,长净大师以茶传道。长净面色黧黑,络腮胡,外表有鲁提辖之风,却眉慈目善,举止柔和。他走遍太姥山每一个角落,用相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镜头。他没有加入任何摄影协会,我们笑着授予他“太姥山摄影协会会长”称号,他欣然应承。
  从白云寺下到三伏腰,过云标、飞来石 ,到一线天、滴水洞。这些由普通石头构筑的奇异风景,让我们不得不一再躬身、折腰,让我们不得不叹服石头坚硬之中的柔韧、粗犷之中的细腻、混乱之中的有序、天然之中的鬼斧神工。我最喜欢的景点是一片瓦,可惜新建的一片瓦五观堂全身铜铸,与青山危岩格格不入。自一片瓦入通天洞,宽处可走马,狭处难容身,云气飘忽,凉意逼人。一个劲地往上登,却不知何处是尽头,莫非真上天不成?幽暗处,清光一闪,不期然出了洞门。前边不远是鸿雪洞,即传说中太姥娘娘炼丹种茶之处。洞口有一株茶树,甚不起眼,它却是传说中太姥发现的第一株茶树,是福鼎名茶“绿雪芽”的母树。茶树对面石壁上,镌刻着启功写的“绿雪芽”三字。绿雪芽,这个名字多好,绿描其色,雪言其质,芽写其态。这样的茶叶,本来香色俱绝,加上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远售外国,价同金埒”就不足为怪了。
  从一片瓦上悬空栈道,经夫妻峰、楞严塔,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景区入口。因为我们是从后山过来的,所以,入口就成了我们的出口。
  下山后,回眺太姥山,峰峦万状,仿若众仙在向我招手,而我只能挥手作别,但见山间云雾渐浓,一股惆怅猛然站立在我的心头。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麦黄时节,空气像烧着了似的,在浅黄色的麦田上嘟嘟地颤抖;麦穗龇牙咧嘴,煎熬地扭向四方……  割麦子是个累人的活计,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却还是一眼望不到边。艳阳烘烤,汗水哗哗地淌,直到再也淌不出来了,留在脸上的是一层沾满灰尘的黏液。人的鼻孔、气管和肺叶受着考验和煎熬。如此奋战多日,好不容易割完了麦子,还要把它们一趟趟地背回场里去,准备脱粒。这个时节,雨水频繁,不知啥时候就上来天头,黑云一滚一滚地带着闪
当今世界,卡夫卡的名望如日中天。凡事似乎只要与卡夫卡有些关联,就具备了某种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一个人与卡夫卡有比较密切的接触,甚至有些交往,那就更会成为众多卡夫卡迷或研究者关注和追逐的对象了。这个时代,人们对有关卡夫卡的一切都感兴趣,对任何与卡夫卡有联系的人也都感兴趣。于是,卡夫卡周围的世界也以越来越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卡夫卡最亲密的人如何描述和评价卡夫卡?对此我们已经说了很多。然而,
正是开镰前短暂的闲暇时节,木垒河镇浸泡在午后炽烈的阳光里。半春子歪着头,额上浸着细密的汗珠,微翘着嘴角,在灶台前轻快地搓揉抹布,擦洗灶台。她裸露的麦色手臂,紧致有力,心也正被茂盛的情绪鼓荡着。六月的阳光箭一般从她头顶的小窗口射进来,屋子里又闷又热。何贵堂和几个乡党已经喝了一上午,糜子酒灌得他们一个个五马长枪,面红耳赤。  半春子把泔水泼到门外,溅起一缕细尘。老榆树叶恹恹垂着,纹丝不动,嗅不到一丝丝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  ——罗素(英国)  1  不久前,确切地说是2008年9月19日,我去了四川理县的桃坪羌寨。此刻的每分每秒,我的心都被震动、刺伤、感动和激励。我乘车从成都出发,经过都江堰、映秀镇、汶川县城沿途的激烈颠簸,甚至数次遭遇泥石流的袭击后,才在一片异常真诚和庄严的羌族村民举行的欢迎仪式中,走进了
和朋友在新市大桥散步  看见相识多年的路灯  和星辰,用满腔热情  互相呼唤着对方  今夜的月亮  让这对失散多年的兄弟  互相拥抱,含泪相认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桥墩们  垂著双手,眼含热泪  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她们通过茂密的竹林  发出如潮的掌声  而这一切  都与鼾睡的尘土无关
一  陶罐在水中沉睡太久,躺下的光阴趋近深夜的体温。肆虐的风雪并非荒原的尽头,寂寥的冬夜自有穹顶的回声。  此刻,大雪正沙沙赶往尘世,许多梦想被掩盖在苍白的角落。雪操纵了我的个性想象,而我却看清了它的共性景色。  我在辽阔的雪夜聆听晨曦,晦涩的言语源自亘古的谐音。立体的轮廓,隐约的领地,在确定无误的雪原俯身弯腰的情景。  灯火笼络人心,窗帘拉紧了房间里的命运。在并不规则的图案中,大雪直探偶然中的必
当年参军入伍8个月,凭借我在连队春节文艺晚会上表演的两个节目(一个是男声独唱,一个是诗歌朗诵),很快从炊事班调到连部担任文书。先于我当兵两年的河北老兵郝南成,亲自帮我把行李送到连部。   没过三天,他就来找我说:“前不久回老家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一个美女教师,匆匆见面之后,互相感觉不错,彼此留下联系地址。这不,今天来信了。”我说:“好事啊。”“是好事,可是我识字不多,不会写信,老班长让我找你帮忙
1  那时,风暴尚未形成。在西太平洋的洋面上,充沛的气流幽灵般浮动。忽然,一摞银色的鱼群被诡异的水流打入网中,鼓胀的列队变瘦、变长,经历乱网中狭小的割礼。大约十四个小时后,台风“西蒙娜”正式生成。官方消息说,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上世纪活跃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西蒙娜·薇依,据称,台风的诞生之日恰逢这位斗士的忌辰。  早上,屋檐下悬挂的铜管风铃随风鸣响,交错的重音纷纷落下,往往一声绵
杭州,毗邻西湖的一条僻静胡同口,我锁停共享单车时不小心碰倒了相邻的另一辆单车,恰有一个上身穿桔黄色秋衣约莫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路过,她见我一时腾不出手去扶,便赶紧凑前两步,迅速扶起那辆同是浅绿色的共享单车。我心存感激,一声“谢谢”刚出口,便被眼前这个仙女一样的美貌女孩惊艳住了:她皮肤白嫩得像羊脂玉,眼睛澄澈着两潭清泉,清丽的相貌,清纯的微笑,尤其头上的蝶形红发卡,让我想起了早年见过的一个人。  女孩走
河水在缓缓地流淌,岸边的芦苇,绿了黄,黄了绿。秋天的时候,成片的絮花纷纷扬扬,风吹过,像是白色的波浪起起伏伏。  我已三年没有踏上故土,一封父亲病危的电报,将我如罪人般拉回故乡。  下了堤岸,刚进村庄,便有人将乡音重重地扔过来,有几丝久违的感动,更有几分天然的亲切感。  路过废弃的老大队部的公房,我看到了她。如果不是村里人介绍,我是无法将记忆中的名字,与眼前的她画上等号的。  她叫成芳,一个人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