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是一种信仰——《流水》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传至今仍未绝响的琴曲有3000余首,若论其中最能展现琴之行云流水、叮咚有致的曲子,当论《流水》不疑。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曾将最能代表人类语言和音乐的声音投放到“航行者”号太空船上送入宇宙,而不多的几支乐曲当中,有一首恰恰便是由管平湖老先生所奏的琴曲《流水》,至今此曲依旧在浩浩宇宙中不绝回荡。星际如尘,却于其中丁零着来自地球的水流滴沥,江河浩瀚。
  一滴水,自空山远谷盈盈滑落,一路汇聚河流,千里蜿蜒激荡,终于投向大海,此生至此尽,而此身重又生,如昼夜的回环,日月不息。这便是《流水》所传达的风物。因着演奏手法的臻于极致,《流水》又被形象地唤作“七十二滚拂流水”。单这名字听来,便可想那曲意的极尽奔腾澎湃之势,曲尽万千变化之象。
  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关于古琴的传说来,恐怕最容易被大多数人想到的,便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了。
  那是春秋时期的一日,烟消日出间,青山自葱茏而绿水自长流,伯牙携一把琴独坐于山间坡上,可叹抚一曲闲情却只寄予了落花,随流水绕山行。一溪云水迢迢,美则美矣,然而终究不甘地惆怅着一腔白云深处的寂寞。然后,那个举担拾柴间便赋得了琴意的人出现了。他来到伯牙身后,听得曲终,感而吟一句“巍巍乎志在高山”,又一曲终,叹一句“汤汤乎志在流水”,道出了所有伯牙揉入指尖的纵横情怀。
  拨一串心事,还来不及抖落谷底,便有人稳稳地接住,细细挑出其中隐没的言语,赶来与合——这是怎样的一种妙不可言!是每一个琴者梦回也难求的际遇。伯牙停下琴,却听到了七弦澎湃不绝的声响,和着这个年轻人的名字,钟子期,一起轰鸣在他心底。
  那一刻子期从树石之中走来,积石如玉,列松如翠,他一定让伯牙想到了“郎艳独绝,世无其二”。是的,知其音,了其心,这样的感天一应,惟似苦行路上的朝圣者在双手合十的一刻突然听到圣主的声音,回答了他千百万次心底的祷告——唯有那样的情景可比。那一刻有万木逢春,生机乍现的惊喜。知我解我,唯有此神。
  而子期就像这样的男神,郎艳独绝,世无其二,《高山》与《流水》两曲就在他倾吐的感悟中弦上定音,让我们聆听至今。
  古今相类,我们每一个人所相识的朋友也许都会有很多,然而能切实感触到自己心巢里每一响弦颤之细微的那个人,却不一定能有遇见的际缘。如此的至情至交,一生有一,已是足幸。就像一个人用心灵去信慕的天神只能是唯一的,我的狂喜与隐痛,我的呐喊和无言,我神皆知。
  伯牙何其幸,访到了命里的子期。缘于音,感于音,伯牙称他为知音。知他的琴,知他的曲,知他未曾说起的言言语语。
  后来的故事人尽皆闻,伯牙与子期此生的交会仅此一日,几年后伯牙再度持琴寻访他的挚友,却只有子期的墓碑凄凄以对。悲痛已极的伯牙在子期坟上弹起了无尽的心伤,然后于墓前断琴,从此再不弹起。
  幼时初看到这“高山流水”之交的结尾时,实在不能理解伯牙的所为。诚心虽深,但有必要碎琴断音,做得如此决绝吗?情谊亦可以在他们共同感悟的曲调里久存啊。放弃了琴声,那《高山》与《流水》的心意再有谁人听得?谁人懂得?若某一日再有知己路过身旁时,岂非已用静默放任了孤独?
  而现在才渐渐懂得,当日青山绿水间子期那样的朗朗两语,一言此音志在高山,一言此曲志在流水,便主导了伯牙一生的旋律。从那时起,子期便成了他弹往的唯一,成为他奏向的真神,一生信奉一次的相知。
  在那日山抹微云间,我弹给山水的心事再也无人知晓了,没人懂得我曾有过的情怀,花开就一度成熟,明年又至的花季里却再也没有我了,那时万千的姹紫嫣红又与你我今日这情谊的盛开何干,当凋落了这段回忆,就让它埋在你的坟前,而我在也拾不起七弦来寻找春天。
  一期一会,我只念与你的这份唯一。
  伯牙的为知音而断琴,常让我联想到上个世纪初投水而亡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一代巨匠,站在文化之巅,却因太过痛心于大清王朝的覆灭,而在昔日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内以身殉了他的故国。一百年后的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探讨或诘责王老先生是迂腐还是守旧,是固执还是冥顽,却不能不震撼于他用生命祭奠的精神所托。王国维先生生长在晚清帝国的风雨飘摇中,从学第一个字起就牢记着这江山的每一寸土地皆属于暮色里的沉沉清廷,而后的传统教育又浇铸了他作为一个文人,除了“义”之外什么都不能再扛得起的执拗。帝制王朝倒塌了,传统文化离散了,他一生所朝拜的信条彻底结束了曾在历史上行走了两千余年的生命,再无迹可寻。就像他最后所踏足的那座昔日敬而远之的皇家御苑,此刻却人往人来,叫人身处其中而失却了从前莅远膜拜的神圣,恍神间,他选择与倒下的信仰一起沉入水底,陪伴这葬进历史河流的帝国。
  信仰,正是信仰,让一个人如此坚强,而又如此脆弱。犹太人世世代代的信仰不灭,所以他们可以千万年地流浪各地而仍不放弃回到耶路撒冷的城池,于四方流亡而坚守精神家园。这样的民族是有力的,有着任何战火、饥饿、贫困都不能摧毁的坚定。
  而怀有信仰,又最怕心中的神坻轰塌。精神家园一倒,信念如釜底抽薪。此去何所依?人生何所从!
  有信仰的人是可敬的,敬在一份可生可死,热血激荡。就像人们世代相传的望夫石,等到山河破败,星影摇坠,而我仍为你凝望,可玉碎,不可瓦全。
  在伯牙的心里,知音,便是他的信仰。
  自你走后,一曲清音,随往事埋入流年。一任琴声荒芜,而我的信仰仅此一回,一生已是足够。
其他文献
背景资料: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醒狮国学养正院青少年夏令营近日正式开营,本次夏令营的主题是让孩子变得更卓越,  亮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调试孩子的自信的心、勇敢的心、坚持的心、责任的心和感
期刊
由于机缘,得以夜访李晶,品茶论国学。在李晶的眼中,国学与手工艺都有着另一番面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80后,学管理的他是如何转型变成文化传承者的?  祺悦:很多人觉得国学太传统化,偏学术性,因此太遥远,其实国学也是很好玩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李晶:其实我觉得国学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能单独成为某一专业学科。其本身包罗万象,但是如果通过一些具体的表现形态展现出来,会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这不
期刊
杨明月,国家一级评茶师,山东省茶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山东区域联络人,“上茶”艺术空间总经理,洄龙山畔藏茶人。登山至她的“上茶”去饮茶,端起一盏茶汤,清香四溢,明澈见底,可又有谁知道,这一杯茶的甘甜,需要人耐心等待茶叶二次生长,着实来之不易……  徐展:为什么您会想做普洱茶仓呢?  杨明月:因为自己买来的茶太多了,而且放的太过分散,就想拢到一起,这样茶叶安全,我也心安。也因为考虑
期刊
在云南师范大学美丽的校园内,矗立着一座奇特的碑石,它虽然只有l丈5尺高,8尺宽,但却仿佛顶天立地,吸引了海内外许许多多的目光。  它就是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在特殊时期成立的一所特殊大学。它不只汇集了当时我国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顶尖学者和文化精英,也筑起了一座中华儿女威武不屈丹心报国的精神丰碑,它是我们民族愈挫愈奋不可征服的历史见证。  碑文:冯友兰  碑文一千多个字,堪称字
期刊
时方:因为很喜欢传统文化,自己也一直在学书法、读经典、泡茶、品香,而且很喜欢初尘居这种氛围,喜欢苏州,所以选择来到这里。修身养性并不是年龄大了之后才该做的事。人的心灵太浮躁了、太急躁了,应该让自己的生活慢一点,练练字,读读书,安心。  纤纤:亚文的生活就是我心目中最想过的生活,我一直都很想过这种隐居、世外桃源的生活。其实我很佩服亚文,能有这样的成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平时上班事情太多,实在不能做
期刊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生活在人类有史以来物质最丰盛的时代,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数不胜数的消费名目,让我们对物欲的追求有了永无止境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是不幸的一代,那些完全机器化生产,过度包装的物品,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遗忘了工具最初的模样,食物本真的味道。  味道的遗失,更是我们的遗憾,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略过了食物从生长收获到生产的全部过程,直接拿到了精心加工后的成品,早已忘记了混合着
期刊
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能给21世纪的人类什么启示?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  选择开明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这已成为经典性的话语。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班彪说:“从谏如顺流”,(《文选·王命论》)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礼器》)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
期刊
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从对亲人的爱开始推演扩充为对大众的爱,这就是儒家经常强调的推己及人,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第一条是否定地说,第二
期刊
《围炉夜话》,清代王永彬作。凡二百二十一则,以“安身立命”为总纲,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和《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如书名所言,寒冬之夜,至交相聚,围拥火炉,畅谈文艺,惬意之至。正因作者预设的听者是朋友,所以语言亲切、自然、诚恳。其见解倒并不见得多么独到,但当你真正读进去时,就会被那种
期刊
关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故事的本事,古今学人有不少的探索。其中联系五溪峒蛮的本事探索,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当然同时也用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去阐释,其中像乌托邦的理想,可以说是人们用来把握这个故事的最常见的一种阐释方式。在我看来,清人沈德潜的说法可谓一言定谳:  此即羲皇之想也,必辨其有无,殊为多事。  渊明的羲皇之想,是其生命中的重要情结,羲皇即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羲皇上人是渊明对个体生命状态的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