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亦前辈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痛悼念阎肃先生!
  阎肃先生,是我的前辈老师,也是我的战友,我们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工作,更重要的是,阎肃先生是我的合作者,他写词,我作曲,我们合作的歌曲有《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荼》、《唱脸谱》,等。
  知道阎肃的名字,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那时候,我还很小,正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上初中。一次,去学校的阅览室看书,偶然间,翻看《剧本月刊》,里面有一部七场歌剧《江姐》。当时,小说《红岩》已经读过,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已经谙熟,歌剧《江姐》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这引起我的注意,便读了起来。读到第六场,看到江姐的唱词:“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愿得香甜满人间……”这是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反其意而用之啊!看罢,真令我拍案叫绝!在当时的年代,把它用在革命者江姐的身上,一是需要才华,二是更要有胆量!听说后来受到毛主席的赞扬,歌剧《江姐》得以流传于世,此是后话。从此,阎肃的名字也便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过了许多年,我有幸进入了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知道了阎肃就在北京的空军政治部歌剧团,我们同在一个系统,肯定会有见面的机会。果然,到了1978年,我们团排演了歌剧《江姐》,我任该剧的乐队指挥。那一年,歌剧《江姐》要拍成电影,空政歌剧团阎肃等一行人,到我们单位挑选主要演员,我便见到了他,并且有过简短的谈话。那时,阎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健谈,没有名人“架子”。
  过了两年,到了1980年,我团创作并演出了一部歌剧【野白花】,这是根据电影剧本“白莲花”的故事改编,由我担纲编剧和作曲。阎肃与空军文化部部长、空政歌剧团团长及作曲家羊鸣等一行人,来我团观摩并指导。座谈会上,阎肃先生手拿剧本发言:“作者很有才华,还这么年轻!”接着,便高声朗读起了剧中的唱词:“小小白花各在手,花香花色两相投。欲述衷肠花无口,这花怎知那花愁!……”当时,我受宠若惊,至今记忆犹新!这是我第二次见阎肃,这次见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亲切,看来能够扶植年轻作者。
  又过了几年,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宣布解散,我被调到现在的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任创作员,那是1985年5月。到北京的第一天,我去阎肃家拜访了他,记得他当时正在家中吃饭,我一进门,他就向他的老伴李阿姨介绍我说:“他叫姚明,作曲的,还能作词写剧本!”这是第三次见到阎肃先生,从此,我们便工作在一起了,到今年,已有三十多个年头,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
  虽然到了空政文工团,可是,作为一名专业创作员,我却一直为没有写出像样的作品而苦恼。转眼到了八十年代末,我去中国唱片社为其录制一盘用京剧曲牌创编的器乐曲录音带,一位音乐编辑对我说:“看来你很懂戏曲,又是专业音乐学院作曲毕业的,你何不用京剧的元素创作一首现代歌曲啊!”一句话指点迷津!
  回到团里,我马上找到阎肃先生,让他写一首反映北京的歌词。他当时提出异议,说:“歌颂北京的歌曲太多,咱们恐怕写不过人家。”我说:“咱们只写北京的人文,我用京剧元素唱北京,起码这是准确的,又是新鲜的。”阎肃听后当即表示同意,欣然命笔。第二天他便拿着写好的歌词找到我,阎肃先生有一个特点,很会将他的歌词作品感染作曲者,所以,他又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富有感情地朗诵起来:“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我拿来歌词,很快将曲子写出来,我给他哼唱,阎肃一拍大腿:“火啦!”我说:“嗨!火啥火呀!还不一定咋样。”后来,也是阎肃把这首歌曲的小样,送到了中央电视台【难忘1988元旦晚会】剧组,立刻受到晚会导演袁德旺的青味,经李谷一演唱,流传至今。
  俗话说:有一便有二。我又找到阎肃,说:“能不能再写一首反映北京的歌词,我用北京的曲艺说唱元素来写,以前还没有这种风格的歌曲。”那时,我们都住在一个院子里,他家房子算大一点,我总上他家喝茶聊天“侃大山”。一次,他端起茶杯,说:“大碗茶呀!前门那里的大碗茶,两分钱一碗,平民的饮料,就写它!”很快,他又拿着歌词找到我念起来:“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我们又一次合作,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荼》就是这样诞生的。后来,又创作了《唱脸谱》。当然,还合作过不少其它的作品,但是都没“火”。原因:“天也、时也、运也!”
  我跟阎肃合作时,对于他的歌词,我是很挑剔的。尤其是写这种所谓的“戏歌”,由于曲调旋律的需要,我对歌词中的“平仄”常提出苛刻的要求,他都一一接受,并且做的非常好!可见,他的古典诗词底蕴之深厚!通过跟阎肃先生长期合作与接触,我感觉到,他是个博学强记,十分睿智的老头。他总说自己是个“杂家”。确实。他读过很多很多的书,尤其是传统古典文学,并且知道很多很多的事,这是他的“博学”;有些古典诗词和一些文学作品,他都能倒背如流,这是他的“强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对好多事情都感兴趣,上面所说的这一切,正是他能有今天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真的能有幸与他合作,在他身上,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正如古人云:“与圣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阎肃老先生还算不得圣人,但对我来讲,他起码是一位值得我学习的老一辈艺术家!
  “阎肃不严肃”——这是他的同辈人对他的调侃。阎老先生性格幽默,这一点我与他很相似,我俩常在一起互相逗笑取乐,真的是“没大没小”,旱有忘年之感。前些年,我的专辑【姚明歌曲作品集】准备出版,我请阎肃老先生在专辑上面题字。人们都知道,有一位篮球“巨星”名字叫姚明,他与我同名同姓。因而,我曾闹出过不少因为名字的笑话,阎肃深知此事,所以给我的题字是:“虽然不会打篮球,作曲却是第一流”。专辑出版以后,人们看到这个题字,皆忍俊不禁。我也曾开玩笑给他编过顺口溜:“阎老肃,岁数大,什么都有全不怕。文工团里当元老,央视晚会常撰稿。”老先生立刻“反唇相讥”……当年,我在团里有个绰号,叫“姚大侠”,阎肃便给我编了个顺口溜——“四大馊”,作为善意的调侃:“坏豆汁儿,隔夜茶,长毛的馒头——姚大侠!”这个顺口溜,在全团流传,人们每每谈及此事,大家总是哈哈大笑。由此,阎肃的风趣,可见一斑。我与阎老先生还有许多趣事,他儿子阎宇在一篇“我的老爸阎肃”里已有描述。我就不赘言了。
  阎肃老先生身体一直很好,我们同在一个饭堂用餐,他吃的比我还多,这点令我自愧不如。未成想,老先生突然住院,我去看望过他,当时还挺好,还不时地跟我开玩笑,可是没几天便昏迷不醒!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今,惊闻阎老先生突然离世,真是我的一桩痛事,也是我的一桩憾事!可以说是感慨万端、五味杂陈。
  今天寄出此文,也是我对他沉痛的悼念及深切的怀念。文中所讲的一切,都是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阎肃老先生的一生,可谓精彩的一生!我相信,在人类世界的另一端——天堂里,阎老先生也会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近几年总想起雁翎老师,有时念头是那样突然,无缘无故;有时是有意识的回忆;更多时候是一种折磨,内心强烈的内疚和不安,我不得不寻找其中的原因,好还以内心的平静。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长时间?认识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时间是个自然因素,关键要有新的认识,这个过程有点像思考,不断寻找那个真相。  有时想起他,是针对当下的文坛,或者说谁谁提起当下的文坛现状,使我不禁想起他和那时的文坛。有人批判现在的文坛体制,
期刊
夜阑人静  夜阑人静,我不想去睡。  翻检出一件半新的睡袍,因为领口太小,洗脸的时候总是把衣服弄湿,还是半袖,买的时间也长了,袖口偏紧,穿上不够舒服。我想学着妈妈的样子,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件衣服改改。所以选这件修改,因为是睡袍,要求不高。不能要求一个新手会有细密的针脚,还有准确的裁剪。而且它价格低廉,我可以没有顾忌,练练缝纫水平。  在我还是小姑娘时,爸就说,女孩子得会做衣服,将來嫁人了,手工不会
期刊
一  “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舅父八十六岁生日这天,我和妻子走进表哥家的院子里,只见舅父端坐在院子里的高椅子上,手握大弦儿,正独自唱着河南戏剧《寇准背靴》。冬日的暖阳温润地洒满小院,早来的亲朋好友们把舅父围成了一个圈,你一言我一语不是夸赞舅父身子骨硬朗,就是称赞舅父戏唱的“正版”,舅父的唱腔虽失响亮苍劲,声音偶有气不相接,却难掩那老道醇厚的韵味。  农村大集体年代,舅父是村里的文艺宣传队队长
期刊
作为常君中篇小说新作《苟富贵》的较早过眼者,可谓收获颇多。尽管阅读很是仓促,读后却很震撼。理由是此部中篇小说作品以对乡村图景的深刻揭示,实现了对人性真实的深度追问。其沉重的思想主题,令人难以释怀;其成功的艺术呈现,让读者深思不已。  转山营子是中国大地上一个平常的村落。作为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它既是今日乡村的浓缩版本,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在这里,不仅可耕种的土地少而贫瘠,村民能耕耘的精神杂而贫瘦。
期刊
2015年春季,我申报了辽宁省作家协会的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并荣幸被批准。我定点深入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这次定点深入生活,使我近距离地了解了我的故乡以及发生在这里的一些故事。三面环山的故乡多的是石头。这种石头不能成为临镇抢手的矿石,却另有用途,可以填海。一些开发商看准了商机,几乎一夜之间,二十二个轮子的钢铁之躯轰隆隆开进了寂静的山林,以往层峦叠嶂的青山被挖掘得千疮百孔,仿佛
期刊
我们这儿管不爱入味儿的菜品叫“不进盐酱”,也代指不听劝说的那号人。  说起来,她早已知天命,可在一件事上就是听不进好赖话。这倒也罢,还动辄混作一通。这天,万般无奈,男人留下一张签好字的纸走人了。  清早,她(对啦,全村人早就叫她不进盐酱了)发现时更是急了,冲到院里后,“呲呲呲”地把手上那张离婚协议撕碎,“啪叽”一声摔到院里的泥水中。然后顺手抄起一把二齿钩子,箭儿似地蹿了出去。  早已不来往的邻里,
期刊
啥法想了整不到钱,不能看着棉花叫病魔夺走,棉花是母亲心头肉。妻子把主意打在儿子身上。虎子8岁,上二年级,虎头虎脑的,学习好,老拿100分。父母爷奶,为这么个聪明孩子,骄傲的了不得。虎子吃住在爷爷家,上下学奶奶骑电三轮接送。她主动接送虎子,和虎子说了妹妹病情。妹妹要死了,没钱治,你爸整不来钱,可咋办?虎子说,我长大当医生,一定治好妹妹的病!妈妈摇摇头。虎子又说,我长大挣很多钱,给妹妹治病!妈妈又摇头
期刊
很小的时候,父亲喜欢在房间里看书,那时候的电视是黑白的,窗帘是半截的,窗子上面镶嵌着铁质的廊花,天长日久后有点锈迹斑斑,然而已然是当时十足考究的家居布置。我坐在铺着格子床单的木制双人床上,常常能看到一整天的阳光满满地洒了一床,像是出炉的爆米花,一捧,又一捧。  我的童年,没在幼儿园的滑梯上,没在草地上丢手绢的歌声里,也没在旋转木马起起落落的奔跑中……而是在一个半米见方的小木桌上。桌上放着一盒彩笔,
期刊
山水围绕着小村庄  门前开鲜花  燕子呢喃的屋檐下  有我的青梅竹马  谁和你说着心里话  把你常牵挂  谁勤劳善良本事大  乐了爸和妈  炊烟飘荡着五谷香  遍地是庄稼  露珠亲吻的人参花  流淌着春秋冬夏  谁去了他乡学文化  将时尚带回家  谁种的梧桐落凤凰  大路朝天下  追求着幸福我总在问  幸福是什么  其实它就在每一天  伴着你我他  幸福的日子我总在说  幸福是什么  其实它就在咱
期刊
《山水》是一篇对生活现实和心灵现实进行双重书写的小说,讲述一个农村草根画家被城市物欲化而人性迷失的故事。主人公命名为“他”,带有作者为一个群落人性迷失且心灵挣扎之精神造像并与时代接轨的努力。  “他”从年少的画痴到携妻到城市发展,因师父的提携和倾力相授而成名,因不能抵御文化商人的金钱诱惑而背叛师父,因名利双收而情感出轨,因灯红酒绿庆功后的飞车而乐极生悲遭遇车祸深陷腿伤眼盲的绝境。这皆源于他人性的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