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诗百首怀念发妻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happy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世界上产诗最多的诗人,据说,他一生做诗41863首。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游览昆明湖时,他不到一小时就写了8首诗,平均7分钟一首。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小诗记载这个小小纪录:“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时刻。”
  乾隆的诗作数量虽然多,但质量却未必高,什么事都可以入诗。当然乾隆也写了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不过这些情真意切的作品大多是悼亡其结发妻子孝贤皇后的。比如有这样一首诗: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这首诗哀婉动人,真切朴实,不像拥有3000粉黛的皇帝所作,更像是愚夫愚妇相濡以沫的平淡至真。据记载,孝贤皇后病逝后,乾隆共为其做悼诗近百首。
其他文献
日本投降前夕,美國驻亚洲部队称:1938年,日本初步攻势结束时,中国军队共有400万军队,在此后的6年中,中国政府每年征兵150万人。到1944年,部队花名册至少应该有1200万人,但实际上只剩下了400万人,那么,另外800万人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1.伤亡。大约有100万国军战死和受伤。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与日军相差悬殊,伤亡人数远大于日军。  2.投降。因为艰苦、怕死和信仰的原因,有成千上万的国
清人钱泳《履园丛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学政胡希吕拘泥于朱熹“微,无也”的解释,视“微须”为没有胡须。这可苦了一班稍微有些胡须的考生了:按学政大人的理解,自己应该是没有胡须的人。如此这般,不被学政大人当成替考者驱之考场门外才怪呢!书中记载说,一个名叫沈廷辉的江苏常熟生员就因此吃了哑巴亏。后来,一个维权意识强的考生据理力争:《论语》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照你说,“微”就是“无”,敢情孔老夫子是裸体
众所周知,“恭”是个褒义词,那么,怎么把含有恭敬之意的“恭”字与具有入厕如厕之意的“出恭”一词扯到一起呢?这要从明代的科举考试说起。  明朝盛行的科举考试,除了监考是朝中的大臣外,光从皇帝亲自巡视考场这项看,它的意义就非同寻常,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考试时间过长,考生需要方便的事在所难免。为了便于管理,考场设置了“出恭入敬牌”。凡需要出去方便者,要申请此牌,托于胸前,到指定地點去解决,速战速决
汉代,四川人把母亲称为“姐”。许慎在《说文》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所谓的“蜀人”,指的就是四川人,许慎的意思是说,“姐”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同一时期,江淮一带是把母亲称为“社”的。《淮南子·说山篇》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衰。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意思是说,东家的母亲去世了,她的儿子哭泣不止,西家的孩子见了,回去对自己的母亲说:“社有什么可留恋的,快
“坦率”一词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褒义词,坦白直率,一是贬义词,粗疏粗心。然而在唐德宗时期,这个“坦率”又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  唐德宗喜欢在京城内微服出行,夏日的一天来到西明寺。当时学子宋济在寺院度夏攻读。唐德宗进来时,他正戴着布头巾坐在窗下抄书。唐德宗对他说:“请给我一碗茶。”宋济不知道来者是皇上,说:“壶里有开水,这杯里的茶水是旧的,你泼了再自己倒。”唐德宗又问:“你在忙什么?”并问他姓名
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如同一个精神分裂的人,政坛呈两极对立的局面——左翼与右翼针锋相对。左翼偏向公有制,右翼偏向私有制;左翼较能容忍地区自治,右翼要求“统一西班牙”;天主教是左翼摒弃的对象,却是右翼生命的一部分。这个现状亦分裂了民众,社会各阶层矛盾尖锐。  1936年2月,由社会党共和联盟、劳工联合总会、西班牙共产党等左翼政党组成的人民阵线,取得国会选举的胜利,成立了联合政府。新政府一上台就推出
在决定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三年解放战争中,神州大地驰骋着一支部队。他们以简陋的装备,面对着美国机械化装备的数百万国民党军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就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老百姓亲切地称其为刘邓大军。  我叫芦凯,原河南郾城县召陵乡大周村人,当年,我就是中原野战军二纵四旅十二团一营的一名战士。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但在刘邓大军中的那些日子仍历历在目。  抢渡黄河  兵家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
作为中国北方一个极为特殊的王朝,辽朝(907-1125)对中国的一大贡献是推行了“一国两制”,启发了后人的治国智慧。如今,在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辽代墓葬里,那些屡经劫难幸存的壁画,鲜活逼真地反映了辽代“一国两制”下与众不同的贵族生活与市井百象……  河北张家口市宣化辽墓里的壁画,犹如一幅幅推演千年前辽朝真相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的出土,源于一个很偶然的插曲——当地农民在这块田野浇地时发现
封建社会官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之分。豫剧名家牛得草領衔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电影后,很多人误以为县令都为“七品官”。其实,知县也是分等级的,古代县令并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中国的县在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时期。那时,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后来又推行到内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