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革命”并不是一个新词。今天重谈“课堂革命”,绝不是将现有课堂打翻重来,抛弃所谓旧的“课堂炉灶”,另起新的“课堂炉灶”。也绝不是挖空心思搞花样翻新,改头换面,弄得眼花缭乱迷人眼。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课堂革命”的提法显得激进、猛烈了一些,不如“课堂变革”“课堂改进”“课堂创新”等提法恰如其分。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主要是想说“课堂革命”必须有价值定向、有坚守、有限度、有边界。即使非说“课堂革命”不可,那也是“静悄悄的革命”,而不能是“轰轰烈烈”的革命。在此主要谈谈“课堂革命”的价值定向与回归问题,因为有了价值定向与回归,才会有坚守及其它。不忘教育初心、回归“育人为本”,是课堂革命最本真、最紧要、最关键的价值定向与回归。之所以要说“回归”,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路奔跑得太快,也太盲目,有些“跑偏了”,甚至迷失了方向,丢掉了本该属于教育自身的既定目标。今天重申“课堂革命”,重申回归教育常识,意在“纠偏”“改正”“归真”和“固本”,让课堂回归“育人为本”的正途。据此进一步分析,“课堂革命”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主要有如下五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它们综合构成“课堂革命”育人为本价值回归的“价值链”和“实践场”。
  其一,全面育人的价值回归。
  这应该是一个管总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还是60年来我党一贯主张的教育方针,或是30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以及新世纪以来开启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最近大家高度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提倡全面育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事业发展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但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依然长期存在片面育人的现象,人的机械、僵化、片面发展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说明“全面育人”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教育任务,全面深化课堂教学变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全面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仍然阻力重重、山高路远,而且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所以说,“课堂革命”的首要任务和最高目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育人的思想意识不动摇,持续坚守全面育人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坚决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动摇。
  其二,个体成人的价值回归。
  《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十分精辟的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换句话说,没有个体的自由发展,就不可能有群体的自由发展。这就如同小河溪流的水灵动活泼,才会有江河湖海的水波澜壮阔。“课堂革命”个体成人的价值回归,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径选择。一是教育者尽最大努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个体成长、成人、成事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有序、自由、健康地发展提供精准的专业支持和富有爱心的教育服务。二是最大限度地唤醒每一位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反思、交往、生活、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引导学生从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从被动成人转向自主成人。只有当个体成人的外部诱导条件与学生主动发展的内生力量交织在一起,并形成真正的合力的时候,受教育者个体的知识习得、经验改造、精神塑造以及生命创生的教育气象才能产生,个体独立自主成长、成人、成事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全体学生的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景观才会显现。
  其三,立德树人的价值回归。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革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总结、反思“教书育人”的价值立场及其实践效果,树立从“教书育人”转向“立德树人”的新视角、新思维、新定位。“教书育人”原本是一个非常好的提法,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习以为常。其本意是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然而,长久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全面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回过头来仔细琢磨、反思“教书育人”这种提法,感到它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常常将“教书育人”分作“教书”和“育人”两件事,而不是一件事,很多人更看重“教书”,忽视“育人”。“立德树人”这一提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的价值定向,它更加强调教育的育人本质,强调“立德”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帅作用,强调“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在重申“课堂革命”的今天,我们要积极提倡“立高尚之德,树良善之人;立正义之德,树公正之人;立好学之德,树求真之人;立责任之德,树担当之人;立爱美之德,树护美之人”。
  其四,智慧塑人的价值回归。
  教育不仅具有知识属性,更具有智慧属性。当今和未来中国的素质教育,重心和要害不在知识和信息的掌握,而在于知识和信息的“生命化、人格化和智慧化”。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品格。知识的本意是“识知”(Knowing,即知識的获得),知识掌握的核心价值在于“识知人”具体、主动、灵活地行动,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识知人”主动塑造的,知识的个体性、能动性、情境性、体验性获得,是衡量学生有意义学习及其学业成就的一些重要指标。在没有识知者能动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生长、拓展、更新是非常困难的。知识是一粒粒有待发育的“智慧种子”,课堂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启迪智慧的场所。课堂教学旨在通过知识引导学生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健康成长。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应该收获“智识”,教学真正需要关心的不是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后知道了什么,而是他们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变化。理想的课堂犹如演习生命之展开、生活之体验、人生之探险和智慧之博弈。理想的课堂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地方,是宽容幼稚、善待和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无知和无畏的地方,是一个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学生“犯错、改错”的地方,是开发、放飞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
  其五,文化养人的价值回归。
  教育与文化息息相通,源远流长。教育即文化的别名,教育与文化彼此并不分家,教育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具有教育属性。从根源上讲,教育始发于保持和维系人类文化的需要,或者是保持和维系人类文明延续性和进步性的需要。因此,“课堂革命”需要回归“以文化人、文化养人”的本真和初心。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教育、知识、生命、生活、文化等核心概念彼此分离,相互脱节。学校教育生活缺少文化的内涵和品质,教师队伍整体上缺少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担当,学科知识教学缺少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相互贯通,学生生命成长缺少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呵护……如此一来,很多受过教育的人并没有很好地习得文化、赏识文化、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他们虽拥有高学历和令人羡慕的文凭,但却缺少文化的素质、底气和品性,以及基于丰富的文化涵养对人的整体性、灵动性发展的有力支撑。当今课堂变革如何有效达成“以文化人、文化养人”?首先需要重建文化育人的课堂价值观,确立“文化教化”的思想和方法,让课堂回归“以文化人、文化立人”的教育场所,让课堂充盈着对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深切认知、理解、体验和热爱,让受教育者在文化陶冶、文化唤醒、文化守护、文化创新中觉知文化的魅力,吸取文化的力量,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财富。课堂教学变革引导学生“化书本为文本,化知识为智识,化方法为思想,化文化为人格”,恰是教育的奥秘和妙处。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国家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从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和教师团队建设四个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社会各领域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成人教育起步较晚,在当前的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成人高等教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对于传统的数学公共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从课程内容、课程质量标准和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探索应用型数学公共课程
阜新正处在重要的恢复性发展时期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在创建转型示范市的过程中,把握“稳中求快、又快、又好”的发展主基调,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全面推进
时间顺序是历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是一个完整历史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更是尤为重要的,可以说,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是历史学习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在日益严峻.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整体教育氛围的薄弱、教育资
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该文主要从什么是创新思维、艺术设计需要创新思维和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三个方面阐释了作者的看法.
任何活动的兴起都不是偶然的,健美操能够在这个时代出现并广为传播,符合了这个时代对于自由和渴望表现自我的多重要求.相较于传统广播体操的生硬和刻板,健美操则是兼具美感和
根据以往高炉工程筑炉经验。在现有施工环境无法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筑炉工程实施的顺利与否主要依靠施工组织、规划的水平高低,因此提出了排序法筑工业炉的办法,运用统筹
传统教育强区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转型升级?教育发展根本出路在哪里?黄石市黄石港区主动寻找教育发展新方向,从2012年开始,依托湖北省健康课堂建设重点课题研究,聚焦课堂教学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