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剥夺荣誉的“DNA之父”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歲的“DNA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上热搜了,并非因为什么了不得的科研成就,而是被冷泉港实验室——这所曾濒临倒闭最终被他发展成世界生命科学圣地的实验室剥夺了所有荣誉头衔。
  这位15岁考上芝加哥大学、25岁发现DNA双螺旋结构、34岁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在今年1月播放的纪录片《美国大师:解码沃森》中说,“DNA研究的先驱提到一种观点,基因导致了白人和黑人在智商测试上的平均差异。”这个争议性言论直接导致了冷泉港实验室对他的荣誉进行剥夺,实验室发出声明,“沃森在纪录片中的言论与我们的使命、价值观完全相悖,因此我们决定终止他在冷泉港的剩余头衔。”
  尽管他的成就显著——1953年,他和另一位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形状像一个长长的、轻微扭曲的梯子”,向世界揭开了人类遗传学的秘密——也无法博得公众对他这番言论的原谅,更何况这并非这位科学家的第一次“糊涂”。
  早在2007年,沃森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采访时就说,“我天生对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观,因为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的智力与我们一样,然而所有的测试都表明并非如此……尽管有些人认为所有的人生来都是一样聪明的,但与黑人员工打交道的人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说完这番话,79岁的沃森在当月就被冷泉港实验室中止了主任职务,尽管他很快就为此道歉,学术界依然没有原谅这位功勋显著的老前辈。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甚至发表声明,“科学事业是建立在通过证据来促进和证明新思想的基础上的,尽管这是有争议的,但是沃森博士选择利用他独特的地位来促进个人偏见,这些偏见是种族主义的、恶毒的、没有科学依据的。”
  争议始终伴随着詹姆斯·杜威·沃森。他对同性恋、女性、贫困人口等经常发表充满偏见、歧视的言论:“如果找到了同性恋的决定基因,女性就不应该把带有这种基因的孩子生出来。”“牛津和剑桥的女学生比耶鲁和哈佛的女学生更好,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就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嫁个有钱丈夫。”“我们应该向生孩子的富人发钱。如果我们不鼓励富裕阶层的公民进行生育,人类的智商水平肯定会下降。”……
  他的成名之作也饱受争议,他未经允许使用了女科学家富兰克林的DNA结构衍射图,并且在那篇著名的千字论文里没有把她列入作者席,甚至连致谢都没有,只在一个小小的注脚下提到了她。
  2014年,这位几乎被欧美科学界除名的科学家还以467万美元拍卖了他的诺贝尔奖章,成了第一个在世时就拍卖奖章的诺奖得主,这也是诺贝尔奖章有史以来卖出的最高价。
  詹姆斯·杜威·沃森并沒有为最新的争议辩解,从去年10月至今他因为一起车祸一直躺在医院里接受治疗,这也无法为去年6月就拍摄的纪录片里他的言论开脱。无论如何,他已经和过去那些荣耀彻底告别了。
  (梁启宗荐自《人物》)
其他文献
减轻愤怒情绪的有效方法就是“再构造”。就像在比利这件事上,他可以对自己说:“别介意,对方可能有急事。”  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拥有好情绪。坏的情绪和好的情绪都是生活的调味剂,我们要过上正常的生活,就必须在其中寻求平衡。  在所有坏情绪中,愤怒是最难对付的。这天下班后,比利就很愤怒。当时他正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另一辆车突然挡在了他的前面。他不禁破口大骂:“混蛋!差点害我撞车!”他越想越生气,就对自己说
期刊
最近有个外国朋友出了车祸,因为他的家人不在身边,我便去医院探望,发现还有许多其他人去看他。有一个台湾同事还好心送了“蚬精”和一罐黑黑的中药。我这个老外朋友也很捧场,在大家面前把它咕噜咕噜全喝了,赢得一阵喝彩。  后来,他给每个去探病的人都分别写了封E-mail,谢谢我们的关心。虽然大部分的人只有去看他一次,他还是很感激。  的确,除非深交,很少人会去探望第二次、第三次。探几次病也要看交情。这么说似
期刊
文明的傳播力是很强的,而且它有博大的兼容力量,并有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在文明面前,上层社会和底层一般是没有距离的,例如,不能打人、骂人,不能随意贬损人,不能在公共场合做不雅的事。文明要求人们尊重他人,敬老爱幼,讲礼仪,守规矩,知书识礼顾大体。这些文明,高贵的人与底层的人都会遵守。  人们分享着文明带来的和谐,合情合理合心意,很体面得人心。它具有人类的共同性,有共同趋势及其规则。但是,文明与文化既有融
期刊
“任何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挑战的人,永远都品尝不到成功的滋味。”营销教授这样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一笑置之,不以为然,可在实际遭遇失败时,才深感此言不虚。  当年,我来到中东卡塔尔成立了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因为是初次创业,所以非常盡心,从选址到细节都不敢有半分大意,并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快捷出租车公司”。可刚开业两个月左右,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人们纷纷逃离该地区,公司转眼间深陷困境。
期刊
一位企业家到一所中学里演讲,其间他用两道智力题来考学生。  第一道题:一个人临终前立下遗嘱——把他的17只羊分给3个儿子,大儿子分二分之一,老二分三分之一,老幺分九分之一,并且规定,3个儿子分到的必须是活羊。一位牵着一只羊的老头路过,听到这件事,就对他们说,我来给你们分羊吧。请问,老头怎么分呢?学生迅速给出答案:“老头把自己的那只羊借给死者的3个儿子,于是,他们就有了18只羊,老大分到二分之一,9
期刊
我父亲有个习惯,就是爱吹牛,那天,他和我侃了他和老妈的故事,他说,这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他所有的故事一般都是这样开头:“我们老薛家,在当时那地儿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别人都快饿死了,我们家里还有余粮呢。你知道你妈和我是怎么认识的吗?”  “那时你妈都快饿死了,穿着开裆裤到我家门口,敲着花鼓要饭。我看她可怜,给了她一个馒头。好啦,死丫头就不走了,每天都来我家要饭,赶
期刊
在网络空间里,有一股颓废气息颇为流行,而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想的、说的、做的也颇受这股气息的影响。不少年轻人要么以“佛系”自居,要么以“废人”来自嘲,要么认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消极与彷徨似乎正在吞噬部分青年的灵魂。  深究原因,不外乎是受不健康文化舶来品的侵蚀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一些网络作品夹杂颓废、腐朽元素,潜移默化影响我国年轻受众。一些网络平台无限放大“你已经被同龄人抛弃”的毒鸡汤,让
期刊
“饮鸩止渴”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是喝毒酒来解渴,寓意人急功近利,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完全不顾后果。在这个成语中,“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那么这种叫做“鸩”的鸟到底长啥样子呢?  《山海经》中说:“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之头,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也。”  古人认为“鸩”这种鸟像雕,爱吃毒蛇的头,所以它自己也变得很毒。但是,在中国迄今为止,也没有
期刊
即使碰到闰年,2月都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这是一个“细思极怪”的设计。  网上流传,奥古斯都(Augustus)好大喜功从二月挪了一天放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8月(August),才造成了现在局面。这个说法显然并不了解这位凯撒养子兼继任者、原名屋大维、罗马帝国最牛逼的皇帝,同时也不太了解罗马人。  如果抛开与我们生活、情感联系密切的华夏文明不谈,对现代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发明和创造,很多是来自罗马人。比如
期刊
去年11月,乾隆皇帝的一件“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在伦敦拍卖,原本估价在一百万元人民币,而最终以415万元被国人拍回。如果您关注过丝织品拍卖市场就能知道,现在每年上拍的龙袍、蟒袍有几十件,已不算什么稀罕物件。2004年,清乾隆刺绣十二章纹龙袍以163.18万元成交;2006年,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曾拍出1468万元;2014年,清乾隆蓝色绸平金银绣云龙纹龙袍以184万元成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