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已然是教育界共识,物流的实践属性又加强了高职物流教育中实践教学部分的重要性。如今物流行业日新月异,学校与企业相互需要,其中心便是学生。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校方“一头热”的情况,让企业主动推进这一过程,京东集团携手各高校开展的“京苗班”便是很好的实践。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协同;物流管理;高職
“协同”源自希腊文synergetics,意指共同工作,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教学培养系统中,即诞生了“校企协同”的理念。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是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校企协同视角,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1.职业教育属性
实践表明,相对于纯理论学习,高职学生更愿意接受有实际操作情景下的学习,并且对于能够动手实操的课程内容的主动性更强。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包括运输和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是基于“动作”的连续性设计。物流的职业教育要令学生首先熟知这些环节操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进入到现实的语境。
物流信息与技术日新月异,尽管相关书籍更新不断,但传统依据课本进行的理论课程几乎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物流知识及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难以匹配目前对于物流人才业务素质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科学的实践环节的设计重要性不言而喻。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课程实训、岗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大块内容,及竞技创业等环节。教育部于2001年就发文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对教学实验、岗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引导。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实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行业及教育环境推动下,院校均意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实践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和现实制约条件。例如物流实训配备跟不上时代要求,软件上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跟不上社会需要,物流所实训项目及操作与实际相差甚远,不少高职学校寻求解决之路,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但所谓实践教学仅仅限于物流园区实地参观走访,或是挂名企业兼职导师,更多情况下依然是走形式。笔者认为,究其根本原因,作为校企合作一方的企业并没能真正投入到物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导致校方一头热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基于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
校企协同指学校和企业以某种实质性的合作,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培养方式。根据协同效应,会带来1 1>2的效应。对于院校而言,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方,长期感觉到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对于企业来说,处于校企合作的被动方,没能切实感受到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实惠,同时目前招工难以及员工培养成本高等问题让所有发展中的物流公司头疼不已。以往的合作流于表面,根源在于企业没能真正在合作中得到实惠。故提出的校企协同,即校企之间结成联盟,协同育人来填平各自的“缺口”。
如上图所示,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有三大主体,分别是学生、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该体系将原由学校为主导的情况转变为学生主导,学生选择进入该学校的同时也可选择入职的企业,学校给予学分认证,物流企业则给予岗位认证和相应工作报酬。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大一主攻理论学习,参与讲座或走访以实现对企业的认知,大二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参与课程对应的轮岗实训,大三时在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定岗实习及毕业设计。一方面校方将学校指导老师任务完成情况量化为为绩效考核;另一方面企业将企业指导老师的任务完成情况量化为为绩效考核,以确保该体系能落地。
三、以京苗班为例探讨校企协同实践教学
京苗班指的是京东集团与各职业院校合作,建立起的校企协同培养的班级,主要是在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进行选拔的京种子育苗计划下的订单班。从2014年开始,截止目前开展京苗班的学校总共有五所,包括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商学院以及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实施的措施:把企业的课程植入到学校的课堂,利用企业“低峰时段”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企业提供两个岗位供学生选择。该模式下,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形成的较为对等的关系,学生成为主导,最后毕业的时候同时能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及企业的技能认证,如能通过企业考核,还可以留在企业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学校完成了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企业也能够把员工培养前置,三方利益均能达成,是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协同;物流管理;高職
“协同”源自希腊文synergetics,意指共同工作,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教学培养系统中,即诞生了“校企协同”的理念。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是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校企协同视角,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1.职业教育属性
实践表明,相对于纯理论学习,高职学生更愿意接受有实际操作情景下的学习,并且对于能够动手实操的课程内容的主动性更强。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包括运输和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是基于“动作”的连续性设计。物流的职业教育要令学生首先熟知这些环节操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进入到现实的语境。
物流信息与技术日新月异,尽管相关书籍更新不断,但传统依据课本进行的理论课程几乎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物流知识及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难以匹配目前对于物流人才业务素质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科学的实践环节的设计重要性不言而喻。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课程实训、岗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大块内容,及竞技创业等环节。教育部于2001年就发文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对教学实验、岗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引导。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实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行业及教育环境推动下,院校均意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实践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和现实制约条件。例如物流实训配备跟不上时代要求,软件上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跟不上社会需要,物流所实训项目及操作与实际相差甚远,不少高职学校寻求解决之路,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但所谓实践教学仅仅限于物流园区实地参观走访,或是挂名企业兼职导师,更多情况下依然是走形式。笔者认为,究其根本原因,作为校企合作一方的企业并没能真正投入到物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导致校方一头热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基于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
校企协同指学校和企业以某种实质性的合作,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培养方式。根据协同效应,会带来1 1>2的效应。对于院校而言,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方,长期感觉到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对于企业来说,处于校企合作的被动方,没能切实感受到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实惠,同时目前招工难以及员工培养成本高等问题让所有发展中的物流公司头疼不已。以往的合作流于表面,根源在于企业没能真正在合作中得到实惠。故提出的校企协同,即校企之间结成联盟,协同育人来填平各自的“缺口”。
如上图所示,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有三大主体,分别是学生、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该体系将原由学校为主导的情况转变为学生主导,学生选择进入该学校的同时也可选择入职的企业,学校给予学分认证,物流企业则给予岗位认证和相应工作报酬。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大一主攻理论学习,参与讲座或走访以实现对企业的认知,大二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参与课程对应的轮岗实训,大三时在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定岗实习及毕业设计。一方面校方将学校指导老师任务完成情况量化为为绩效考核;另一方面企业将企业指导老师的任务完成情况量化为为绩效考核,以确保该体系能落地。
三、以京苗班为例探讨校企协同实践教学
京苗班指的是京东集团与各职业院校合作,建立起的校企协同培养的班级,主要是在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进行选拔的京种子育苗计划下的订单班。从2014年开始,截止目前开展京苗班的学校总共有五所,包括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商学院以及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实施的措施:把企业的课程植入到学校的课堂,利用企业“低峰时段”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企业提供两个岗位供学生选择。该模式下,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形成的较为对等的关系,学生成为主导,最后毕业的时候同时能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及企业的技能认证,如能通过企业考核,还可以留在企业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学校完成了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企业也能够把员工培养前置,三方利益均能达成,是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的有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