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一个关于孤岛的预言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8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人必须首先是一座孤岛”,孤独并不是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相反,一个有孤独感的人依然是渴望关怀和被关怀着的,只要融入社会生活,个体生命就处于人群自觉的看护之中,孤独的内质不是逃避生活,它是生命的坚守、自省和尊严相联系,孤独是我们“以静制动”、修善心灵、抗拒生活风浪的一种方式,它使我们不没初衷,通过把握自己把握所处的外界。这也是主动积极的一种生活姿态。
  关键词:孤岛;孤独;自语;马林鱼;鲨鱼
  老人独自在寂寞的海上追逐着他的欲望(马林鱼),陪伴他的有天空的飞鸟,带彩虹的气泡,海洋中一切凶猛和不凶猛的生物以及他自己的记忆。老人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之中,就像海洋中的孤岛,沉静而又忧伤。
  关于孤岛,海明威还有过这样的解释:“……一个人既是而又不是孤岛,有时,有时,他必须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孤岛,然后才能成为陆地的一部分。”
  看来,孤岛与人的生活状态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处于一个变幻的外界之中,像大海塑造了并考验着孤岛,人也在生活的变化和磨砺之中不断建树着自己。于是,关于孤岛、关于人的命运和存在状态便都成为可歌、可咏和可论的了。
  把《老人与海》同“孤岛”意象联系起来,首先是因为它们共有的孤独状态;其次则是二者在哲理内涵上颇有相同之处,可以把《老人与海》看作是孤岛意识的一次艺术而又全面的阐发;最后,《老人与海》本是海明威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的结尾部分,书名本身就让人产生有关孤岛的联想。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受孤岛意象启发,并由此切入,对《老人与海》这部颇具象征意味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孤独意识,作一个侧面的探讨。
  一、在自语中表现的孤独
  远离陆地,孤立无援,是老人与孤岛共有的形态,但与孤岛不同的,是老人可以在孤独中表现自己:
  “他已经记不起他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独立自高声说话了……当他孤单单的时候,当孩子不跟他在一块儿的时候,大概他才大声说起话来”,因为这时“没有一个人会受他的打扰”(当然他也不会被任何人打扰)。
  是孤独使人有了真实面对自己的机会,而人也需要在孤独中完整地总结自己。自语,是老人在孤独中面对自己的一种方式,在假想的对话中,他释放着积压的情感,清理着混沌的思路,同时也以这种方式抗拒着风浪艰险带来的恐慌:
  当捕食的鹰把鱼翻搅得浮出水面,他惊喜地赞叹“老鹰真是得力的帮手”;放钓丝的时候,他像一个贪心的猎人,兴奋地“敞开嗓门:‘闻一闻它们看,那些小鱼儿不是很美吗?趁着新鲜的时候马上把它们吃下去。……别害臊了吧,鱼。把它们吃下去吧’”;上了钩的马林鱼以惊人的臂力无休止地拖行着他的小船,他被这条鱼的勇气所惊服,却又不能不把它当做敌手消灭,他于是大声表达出了这种矛盾的心情:“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我要趁着这一天还没过去的时候把你弄死啊”;一只疲倦的小鸟儿飞过来了,老人立即以一种孩子般纯净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关切:“你多大了呀,鸟儿。这是你初次的远游吗?……昨晚上没有风,你不应该那么疲倦的。……好好休息一会吧,小鸟儿……乐意的话,请住到我家去吧。”(这哪里是陆地上那个孤僻、羞怯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呢?他表现得如此纤细敏感!)
  在麻烦和危险出现的时候,他与自己对话。左手抽筋了,他对它轻蔑地望着:“这算什么样的手啊,想抽筋你就抽筋,变成一个鸟爪子吧。可是这对你不会有好处的。”“喂,手,别管钓丝啦,……我会用右胳膊对付它的。”“你干活干得还不错,可是有一会儿我简直找不到你。”“拽啊,手啊。站稳啦,腿。替我撑下去,头啊,替我撑下去。”(这种与自己身体部位交谈,是十分独特的一种表现孤独的方式);老人与马林鱼的对峙消耗了大量体力,他鼓励自己“老家伙,你最好别害怕,最好也有信心。”“一个人绝不会迷失在海里的,更何况这是一个长长地岛屿”;当真正的灾难——鲨鱼来的时候,老人的自语就没有什么抒情色彩了,取而代之的是战略和对策的思考:“有一块石头磨磨刀子该多好,我应该带一块石头来”;鲨群越来越多,而他的武器越来越少,他想:“我还有鱼钩呢,但是那没有用处。我有两把桨,一个舵把,还有一根短棍。”“跟它们都斗,我要跟他们斗到死”,在生命的挑战面前,他表现得毫不迟疑。最终,他没有死,是鲨鱼死了,败了。
  与孤岛的孤独不同的,是老人这种对孤独的自语式表达。孤岛是孤寂的,而老人可以通过不断自语抚慰心灵的寂寞,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软弱迟疑,当然还有他的坚韧顽强中体现的生命尊严。
  在孤独中,他使自己显得更为真实和完整了。
  二、“每个人既是而又不是孤岛”
  孤独,是一种狀态,但作者在这里着重要表达的,并不是孤独状态本身,而是面对孤独的态度。
  老人在孤独中显得比较随意,他大声地说、笑、嚷,大声地在寂寞中表达自己快乐、惊奇和愤怒的情感,他把被大陆地风尘模糊了的思绪浸润在自己的孤独之中,使它们逐渐明朗,他怀着感伤回想久远的经历和荣耀……在孤独中他使自己变的生动起来,这种生动也使他触摸到被遮掩的自我的真实。
  不要把孤独看作是一种可怕的和不正常的状态,而要把它看作是对灵魂坚守的方式,通过这种坚守来抵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破坏和侵袭。
  老人圣地亚哥除了接受孤独,他同时还在孤独之中表现得很有原则,即在真正的灾难面前关于“自我拯救”的清醒意识,这种意识在文中是通过一个并不十分明显的对比表现的。
  这里不能不提到那个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孩子。
  马林鱼对老人而言是一种诱惑,它等于荣耀,等于金钱,它可以使生活变得好过一点。在追逐这个诱惑的过程中,先后七次出现过对孩子的呼唤(“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
  可是当比追捕马林鱼更大的麻烦——鲨鱼来临的时候,老人却没有一次祈望孩子的帮助。
  在真正的灾难面前,老人依靠的是自己的决心、勇气和经验,他根本就没把希望寄托在“外援”上面。   这种区别是颇有意味的。马林鱼代表着一种诱惑,追寻诱惑是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个过程中,他可以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东西身上;而鲨鱼的侵袭则不同,这是突然而至、不可预测的灾难,无论是对于诱惑的追寻还是生命本身,这都是一种压力,“压力下的优美风度”是海明威创造的一个最有名的用词。在《老人与海》中的“压力时刻”,圣地亚哥无疑向我们展示了这种“风度”,他选择了坚守初愿(其实这时他只要扔弃那条鱼,便可以立即从压力之下解脱出来),同时把一切承担起来,以一种悲怆的英雄主义战胜了“压力”。他的“优美风度”不仅表现为生命力的张扬,同时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力的坚持(不弃初衷)。
  最终,圣地亚哥带着他的鱼骨回到了哈瓦那的灯火中,与之同在的,还有生命的尊严。
  此外,圣地亚哥这种独自承担一切的“自我拯救”意识也是孤岛喻意的一个表现:当生命处于困境(压力)之中,任何外援都像远离孤岛的陆地,那是遥不可及的。寄望于外援,不光是懦弱,而且是一种愚蠢和耻辱。
  《老人与海》这个寓言还有第二层含义:即使在现实之中人是孤独的,但在他的意识深处,却依旧保持着回归人群的冲动。这使得人的孤独状态变得复杂和深厚起来。
  它的第二层还是与孤岛有关。
  孤岛的历史是互相连接的大陆,即使在被大海浸漫分割成为孤岛之后,在海底的那一部分也还是与大陆相连的。这与人的状态颇为相似。从抽象的意义上说,个体生命与人类整体也是不可分离的,人类存在的第一个状态是原始人的群居,此后随着历史和生活的进程,人类的单元似乎越来越小,但是从本质上讲,个体生命对于人类、对于人群还是有着本能的依恋,存在主义哲学把这种依恋和关联表述为“关心”或“关涉”。
  老人圣地亚哥身上对于这种“关心”或“关涉”的因素同样也有所体现:
  他与孩子的关系。他们是一对心灵的伴侣:他的贫穷和孤寂被孩子抚慰着,他的光荣和历史被孩子崇拜着,他的羞怯和失落被孩子理解着,他的信念和夢想被孩子守护着……在人类生命的链条上,老人是“现在”,而孩子则是代表过去和未来,老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象征意味表明:从片断上看,个体生命也许不被理解,但历史地看,在人类的进程中,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正是由于人类生命延续的历史性和整体性,才给了老人切近心灵的第一份关怀。
  最后是在结尾的一段直接表达。
  当疲惫的老人结束了海上的战斗回到陆地之后,他与孩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他们找过我没有?”
  “当然找过。找你的有水上警察,还有飞机。”
  “海洋很大,船小,不容易看出。”老头儿说。
  这段对话荡漾出圣地亚哥深刻的欣慰和自足,因为他发现,人群对他的惦记和关切不需要任何的提示。他忙不迭地回报了这份关怀:对于守候他的船和船上东西的彼得利科,他两次提醒孩子要把那个鱼头送给他做鱼食。
  老人圣地亚哥的这种关怀和被关怀的状态,其实正是约翰·多思在他的诗中早已吟唱的:
  没有谁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是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
  综上所述,联系孤岛喻意来解读《老人与海》,我们可以感受到两点:一是压力的优美风度,也就是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人必须首先是一座孤岛”,在困境之中不能有任何的依赖思想(孤岛的喻意),一切希望只在自己身上,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圣地亚哥在大海中的孤军奋战充分看到;二是一种开放的孤独意识,从圣地亚哥内容丰富的自语、真实的心情和情感表达中,我们发现孤独并不是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相反,一个有孤独感的人依然是渴望关怀和被关怀着的,只要融入社会生活,个体生命就处于人群自觉的看护之中,而回报行为则是使这种关怀得以延续的手段之一。此外,孤独的内质不是逃避生活,它是生命的坚守、自省和尊严相联系,孤独是我们“以静制动”、修善心灵、抗拒生活风浪的一种方式,它使我们不没初衷,通过把握自己把握所处的外界。这也是主动积极的一种生活姿态。
  参考文献:
  [1][美]库尔特.辛格.海明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91.
  [2][美]麦尔维尔.白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6.
  [3]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15+26+28.
  作者单位:
  广东理工学院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校办产业担负着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校办企业要依托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要进一步理顺关系,更加规范化管理,要与时俱进.
摘 要:挪威画家蒙克是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使他在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蒙克众多的艺术作品中,取材于“马拉之死”的油画《马拉之死》更是其艺术思想的典型代表。而同时期盛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中,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美学对当时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蒙克的油画作品《马拉之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一大批高职院校成为了大众化教育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以社会就业为主,帮助学生更好就业,为社会发展提供服
The study illustrate the inner correlation between global DNA methylation variation and different birth weights. Infant birth weight was used to identify cases
期刊
摘 要:《庄子》一书中写了许多关于“梦”的内容,如“大圣梦”“胡蝶梦”等。庄子通过描写这些“梦”,并将其与“觉”这一对立矛盾统一起来,来阐释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表达他富有哲理的思想。这些“梦”反映出了庄子的齐物思想,以及他认为,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都是浑然一体,遵循“道”的。  关键词:《庄子》;梦;齐物思想  任何人都做过梦,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古人认为梦是因为魂魄离体,这时人便成为了一种类似
【摘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每一个公民都应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尽可能减少在信息传递中出现的误差,实现更准确、更有效的交流。学校是推行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目前,学校在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学校在推行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可采用以下策略:首先,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其次,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学习运用。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他的名字是彼得。他只不过是一条狗,一条十五个月的猎狗,还只能算是一条稚嫩的小狗,虽然他经历过一次狩猎的季节,学习过怎样在两三年之内(如果他能活那么久的话)当好一条狗。
采用了文献综述法,结合专家访谈和数据研究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样生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了传统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本文根据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
目的 探讨复可托(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联合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治
中国人民90多年的奋斗历史,实质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高举马克思主义主义这面旗帜,在不断深化“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在中国坚持、发展和实践马列主义的辉煌历史。“中国梦”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