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尊严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h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场。我不是一个研究生死学的学者,在此,谨以中国汉传系统佛教的立场,来谈谈生与死的尊严。
  
  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无尊严,何喜之有?死亡若有尊严,何可悲哀?
  生命的本身,是尊严。因为生存和死亡,无法分割——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如果生存、生活得没有尊严,那死亡有什么好可惜?生命又有什么可喜?相反,如果死亡得很有尊严,那死亡又有什么可以悲哀的呢?
  生命的尊严,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由客观的他人来评估判断、确立认定,而是自己负起责任,来完成你这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责任,同时尽量运用其有限之生命,尽自己的责任,作不求回馈的奉献。甚至于,对一个自然的环境,也要尽到保护的责任,这就是做自利与利人的工作。必须将自己的所有,分享给他人,回馈给一切众生。这样的人生,不论是长是短,都是极有尊严的。
  生命与死亡是一体的两面,所以生存与死亡,都是无限时空中的必然现象。
  生是权利,死也是权利;生是责任,死也是责任。活着的时候,接受它、运用它;结束的时候,接受它、欢迎它。我常常对癌症末期的病人说:“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着的生命。”因为生存和死亡,都是无限时间之中的必然现象;不应该死的时候不应求死,必须要你死的时候,贪生也没有用。
  生与死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要知道,死亡随时可能发生,至于什么时候,任何人都无权知道,因此,应该珍惜生命,并且运用生命奉献他人,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智慧地成长。
  
  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许多人从哲学上和宗教的信仰上,来建立生与死的理论和观念,也有人相信神通,用宿命通、天眼通,看过去及未来;这些,我只能说是人的一种希望、一种看法和一种追求,但并不是可靠的。
  中国的儒家学者主张“朝闻道夕死可矣!”又云:“生死由命”或者是“听天由命”,也就是说,生死是由命决定的,但是儒家并未说明命是什么。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老子讲得很有道理:“出生入死”,出生一定会入死;又云:“人之生,动之死地。”当人生的时候,死亡这条路已经开始在动了,因此,老子叫我们不必担心生与死的问题,只要“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就是说,只要有道德,至于人的生死,让它自然即可。
  西方的宗教,不相信人是有过去世的,他们说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创造、所赐予的,死亡时,也是应上帝的召唤回天国去,这也很好,一切由上帝支配,不必担心着生与死,这也算是快乐又幸运的事。
  泛神论的哲学,是说生命来自于整体的神,死亡又回归于整体的神。唯物论的哲学,则是生死都是物质现象,生如灯燃,死如灯灭。
  而佛教徒是相信人有过去世的,但是,生从哪里来?是否要借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为过去的生命是无限的长,无法去追究一生一生再上一生,究竟是从哪里来?我们只要好好地作最大的奉献、最好的修行,其他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顺其自然。
  
  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严
  生死的现象,犹如日出与日没。日没时,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消失,而其本身永远不会消失;日出时,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而其本身永远高悬于太虚空中。人的肉体虽然有生与死的现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净佛性,永远如日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惧它;而我们的未来,却是充满着希望。
  死亡来到时,若能自主自知,当以喜悦的心,勇敢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于自己一生的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要感谢,那是历练的经验,应当无怨、无悔、无悲、无傲。过去的已成过去,迎向光明的未来,最为重要。
  临命终时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亲友应当以虔诚安定的心,帮助他的神识免于茫然,免于昏乱,而得到安定,迎向光明。死亡的尊严,不是让临终的人痛苦地走,不论是在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对死亡的人有害无益;重要的是,让他平安、宁静、祥和、温馨地离开人间。
  死亡的原则不能违背平安与宁静,那便是重视死亡的尊严。(一九九六年十月廿七日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整理录音带成文,本刊有删节。)
  圣严法师(1931年1月22日生,2009年2月3日卒),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法师所推陈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语出版著作近百种,影响深远。
其他文献
8月12日,全国老年期刊协会第25届年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各省、市(区)党委老干局的领导、全国23家老年期刊的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期刊协会老年期刊分会会长、中国老年杂志社社长王平君主持,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石松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社长、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会长赵宇飞,中共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王小乐出
期刊
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不应该简单地像呼吸一样。这种价值,说得小点,就是全力做了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当我们面临自己或是亲人的病痛及死亡的时候,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来让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让生命更有质量呢?  “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  ———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陈作兵,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诸暨老家。他是浙医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根据父亲的要求他没
期刊
现实中,似乎每个人的宿命皆是“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亦不能选择自己的死亡。”当人们面对病痛和死亡的威胁时,很多时候生与死的判决权都交在了亲人手中,而医生的建议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最主要的参考依据,在病患者生与死的抉择中,医生担当了着重要的角色。  为危重病人花钱是浪费吗?  20年前,我救过一个人,那时我才刚从医学院毕业一年。  当时这位中年男子呼吸急促,躺着一动不动,因为腹痛而呻吟。我立刻想到的是
期刊
近期“孝子邓明建助母安乐死获刑”、“医学博士为癌症晚期父亲选择放弃治疗安享余生”两个受到大家关注的事件再次将“尊严死”、“生前预嘱”、“临终关怀”这几个敏感的词汇带到了公众的面前,让我们每个人都再一次直面关于“死亡”的话题,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人尚在世时谈及死亡是不吉利的,尤其问及是否对临终有所安排时,60岁以上人群较少愿意积极答复。多数人都认为一个人的死亡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
期刊
6月27日,由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喜迎十八大,业务我争先”省老干部工作政策知识电视抢答赛举行。老同志王思齐、李玲、龚贤永、步智信、袁荣贵到现场观看了比赛。  据悉,本次竞赛包括“闭卷答题竞赛”和“电视竞赛”两个竞赛单元。闭卷答题竞赛单元已于6月15日进行,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特区)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省属地厅级事业单位、省属高等院
期刊
常常有人问我是否觉得“幸福”?我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西方有一句话:Happiness is where home is——“哪儿是家,哪儿就有幸福。”你在这个地方最没有忧虑,你可以穿着内裤到处跑,也不会觉得有非礼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幸福是一种冷静。你可以在能量很低的情况下都生存得不错。就说睡觉吧,你在哪儿睡得好?是上海宾馆的一个房间?隔壁住的是谁你不知道,所以你老觉得有
期刊
2012年春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照例答中外记者问,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和王立军事件时,多次强调须反思“文革”,两次提到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回顾30年前决议出台幕后的曲折艰辛,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走过的弯路,或许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理解温家宝的语重心长“没有政
期刊
俄罗斯一支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奶奶组合”获得2012年度欧洲电视歌唱大赛总决赛亚军,她们不仅仅成为俄罗斯众人追捧的“新星”,更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  唱响欧洲  “布拉诺沃老奶奶”演唱组合来自俄罗斯东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布拉诺沃村,现有9名成员,最年长者86岁,最年轻者55岁,多数人已退休。这个组合以翻唱为主,以俄语或乌德穆尔特语重新演绎英国知名摇滚乐队“甲壳虫”等国外音乐人和一些俄罗斯歌手的
期刊
2012年父亲节前夕,网上热传着一个温暖的故事:由于父亲突发重病成为植物人,暨南大学研究生王涛与弟弟王波相继休学辞工,日夜守候在病床前护理、呼唤父亲。拿自己“做试验”自学扎针、输液,每天呼唤父亲不下百遍,每半小时为父亲拍一次背、每两小时翻一次身 两个小伙子对父亲细心专业的护理感动了很多网友。不少网友感叹,“久病床前有孝子”,两兄弟对父亲不离不弃的守护,是这个父亲节最动人的礼物。  “我们不能
期刊
松堂”是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23年前  刚成立时,中国人对“临终”这两个敏感的字眼还很难平静接受,甚至有人戏称松堂医院是晦气的“八宝山的前一站”。医院从1987年的1位老人到2位、7位、20位、50位,逐年增长到稳定的近400位,23年来总共送走了3万多位老人。“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终结的,我们社会太注重优生,而忽略优死。这些老人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明天,临终关怀医院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让临终者带着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