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iya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上难免出现许多不良因素,商潮汹涌,文化兵败,伪劣走俏,真金蒙尘。今天,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扑溯迷离和令人费解的时代。哲学家不再尊重笛卡儿,黑格尔;文学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亚,鲁迅;艺术家也不再欣赏达芬奇,拉非尔和贝多芬。
  因此,做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美术欣赏课要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人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而在现实当中,罗丹对艺术的执著使他自己认为是“教徒”,他在遗嘱中对青年谆谆教导: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象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一个艨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与中学生多梦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激发,如电流通过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忽然间犹如脱胎换骨,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又如凡高,他尽管只活了37岁,而且是孤僻,自闭,精神分裂,真正的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
  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却,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商业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自食其力的传教士,把财产分给穷人,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被背离,便是酗酒放浪,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绘画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
  然而凡高和罗丹一样,对待艺术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和雷诺阿一样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象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地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以上是我对高中美术欣赏课实施审美教育的一点尝试。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新时期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的能力趋向必须是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并能有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场方向性的转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当其冲地进行探索和
期刊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各类优秀美术作品,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特点、美术的语言和美术家为什么那样表现等等,以期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利于着眼未来发展的能力。  教师应当强调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不是采取过分依赖教师的那种注入式、一言堂的教授。这种指导,应当主张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去追求更多的知识和获得更多的能力,以便将来能够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做出独立的
期刊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
期刊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见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青少年更是爱漂亮,爱打扮,喜欢新奇的东西。他们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是正确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缺乏正确的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易误入歧途。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美的追求会更高,这将要求国民审美素质也随之提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美育,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中美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
期刊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期刊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如稍有考虑不周,就易发生损伤类的事故,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如降低教材难度及减负减量,对稍有挑战的教材干脆就去掉,更有甚者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采取“软禁”的手段敷衍了事,这样既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阻碍了体育教学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我认为当前学
期刊
在体育教学中往往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紧张、恐惧等方面。教学中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呢?通过体育教学对疏导这些心理障碍,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心理得以健康发展,首先要搞清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语言激励法。积极的语言能使人
期刊
在高中美术欣赏中,有必要的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由于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一、中国的绘画具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
期刊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