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青年文化认同感的提升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ck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作为区别不同民族、国家的特定标识,凝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底蕴、人文特质和精神风貌。对本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实际上是一个构建文化家园、宣示文化归属、寄寓文化情韵的过程,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青年群体是我国社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提升当代青年的文化认同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乃至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文章探讨新形势下当代青年文化认同的复杂心态,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成效,尝试提出几点有利于促进当代青年文化认同感提升的办法。
  [关键词]文化标识;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5-0133-03
  自近代以来,中国曾饱受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团结,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然而,某些西方国家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发展,试图以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对我国进行“颜色革命”,甚至公然干涉我国内政,其霸权主义的心态昭然若揭。一段时期以来,党史教育、国史教育、国情教育流于形式,加上物質主义和金钱价值观盛行,部分青年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国家意识淡薄,国民身份模糊,需要重视其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被媒体放大,如所谓高房价、阶层固化等问题的炒作也增强了当代青年的迷茫感。在《中国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一文中,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问题源于文化失调”。因此,在教育领域如何引导当代青年提升文化认同感,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高校需要回答好的重要思政课题。
  一、文化认同的价值内涵及意义
  一般而言,文化认同是指处于同一民族和国家内的个体或群体,对长期生活在其中的文化身份或地位的认知、承认、认可和赞同,并由此产生对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归属意识,获得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过程。从根本上看,文化认同不仅是国民个人的自我认识行为,更是民族、国家文化形态建构,文化主权宣示以及文化价值树立的核心安全问题。文化认同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又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的古今关照、同代对比中一点点形成的,经历着本民族本国文化的内在反思与批判以及在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外在鉴别与接纳的发展过程,最终在内外矛盾的推动下对本民族本国优秀文化产生认同,并逐渐达到高度认同,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实际上是一个构建文化家园、宣示文化归属、寄寓文化情韵的过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力的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正是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大家都认可的归属感,在面对别的种群文化时才不至于迷失自我、盲目崇拜。如果没有文化认同,轻则会产生不和谐、冲突,重则会导致分裂。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分裂的背后其实都是文化认同的冲突和对立。在当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样性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也产生了文化争雄、价值冲突等现象。这些看不见硝烟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以文化软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民族成员高度认可本民族文化,将之凝聚成整个民族国家共同尊奉践行的精神意志和行为规范,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共识,才能抵御外来“文化侵略”。文化认同背后反映的是文化安全,实际上是国家安全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在频仍剧烈的观念对抗背后,文化安全斗争更多的是以不见硝烟的隐蔽状态进行。文化的渗透一般是潜移默化、难以察觉的,尤其是细微之处的文化渗透更是防不胜防。因此,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事实上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情况下,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是当代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当代青年群体出现部分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分析
  在当下全球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不同的分裂势力觊觎着我们的国家,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倘若不牢固很容易被他国文化所削弱,凝聚力不强则会极大削弱我们原有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危及我国国家主权,其中比较敏感且可塑性较强的青年群体很容易受到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其产生文化认同上的偏差。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未能与时俱进
  在学校层面,不少青年对本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认知不够,仅限于书本知识,缺乏深度钻研的时间、动力以及接触机会,所以很难让其对传统文化产生上几代人那种强烈的认同感,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家庭层面,传统道德观念教育的作用也未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优良的家风家教对一个人的价值观起到了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教等德育教育在今天家庭教育中的比重相较以往却下降很多,从而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出现“断代”现象。在社会层面,诚信守约等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在“金钱至上”“资本为王”的冲击下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抛弃,这无疑会使思辨能力不足、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年群体产生很多疑惑和困扰,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导向往往很难在其心中牢固树立。上述原因共同导致当代青年群体存在先天文化底蕴不足、没有掌握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价值观容易出现一些偏离的现象。
  (二)新的传播手段未得到有效使用
  文化认同感除了与文化的传播内容有直接关系外,也与文化的传播手段有一定的关联。任何民族文化的传播都需要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语言文字到报纸杂志,再到电视广播,互联网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多样文化传播交流最便捷有效的渠道和手段,但网络时代形成的跨地区、跨国界的信息文化并未消除文化认同上的冲突,反而更容易冲击青年一代的信仰,产生新的危机。英国的《观察家报》曾经认为“互联网发源于美国,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美国的国家历史虽然特别短暂,但凭借其薯片、芯片、大片这“三片”,在世界范围内大肆传播着“美国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成为西方推行对外政策的工具,为大量西方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灰色通道、构织了隐蔽外衣。为达到“不战而胜”的企图,许多怀有不良企图的政客以网络为和平演变手段,意图通过宣扬他们的意识形态,对辨别能力较弱、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年群体实行文化重塑和精神荼毒。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群体学习、生活的重要渠道,很多青年每天在网络上接收海量的信息,政治参与热情高涨,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其中那些不满情绪极易产生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从而造成其与主流价值观的偏离。   (三)容易对外来文化进行盲目崇拜
  今天的全球化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牢牢掌握着“文化霸权”,它们通过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商品进行广泛传播,既赚足了外汇,也输出了本国文化。与西方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客观来讲,我国的文娱和内容产业还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在这种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文化全球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国一些认知尚未定型的青年容易成为其文化产品的追捧者。甚至有部分青年长期受到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被一些虚假失实、别有用心的媒体所蒙蔽,建构起歪曲的世界观。精致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新形势下提升当代青年文化认同感的路径
  在如今文化交流、融合、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变与不变中守护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实现价值观念、政治取向的认同,关键要靠教育,即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宣传教育,建构平等开放的社会环境来促进青年群体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合理学习借鉴,拓宽广大青年的全球视野。
  (一)完善家校共建的教育引导体系
  首先,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培养青年的理性精神方面的主导作用。尤其是高等院校中的青年群体正处于理想信念、知识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倡导和弘扬理性精神,培养青年正确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促使他们个人行为动机的理性化。同时要深入了解当下青年群体思想深处的真正诉求,尊重、支持青年學生对利益的合理追求,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促使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除了需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还要加强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宣传力度,以此厚植青年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通过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增强其对我国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感召力,其自豪感和认同感就会油然而生。其次,家庭教育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最前端”并贯穿孩子一生,因此,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来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更是必不可少。近年来我们发现社会出现了一股“国学热”,《国风美少年》《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的热播带动了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关注,非常有助于提升青年群体对我们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社会营造的一些特定氛围和仪式也会对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即通过不断强化国家传统节庆乃至历史文化的仪式感,使之凝练成文化标识,形成庄严神圣的气势和气氛,生动有效地刷新着青年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激励更多青年了解并参与其中。例如笔者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通过组织师生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紧紧围绕“青春告白祖国”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主题观影、红歌联唱、主题讲座、团队交流、读书活动等思想教育活动,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使其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营造出一种仪式感,增强其认同意识,使其坚定文化自信。
  (二)发挥新媒介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抖音、微信、微博、快手等新媒体迅速占据着国内文化娱乐市场,越来越多的青年使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加入到文化传播的队伍中,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学校方面也应该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实践课,创新性筹办意义深刻、内容健康、形式丰富、格调向上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感知本国本民族的各类优秀文化,从而体会和领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真正实现“以文化人”。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艺术+”等形式,让思政教育真正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相得益彰。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学院通过《乐·微党课》栏目,将最新的党的理论知识、榜样故事、影视作品、歌曲,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改编翻唱、小视频等形式进行体现,引导青年学生在专业创作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成为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的有为青年。这一形式可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高校思政课“课内外一体化”,将理论性、思想性、指向性、亲和性植进思政课中,使理论知识更接地气、精神力量更可触摸。
  对于网络媒介,美国教育学家蒙克曾经说过,“既然我们给了孩子可以接触整个世界的工具,我们就有责任教育他们,把这些工具用于有益的用途”。我国各级政府也应更重视和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抢占文化认同教育的新高地,传播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正能量的文化信息,让更多的国外青年了解中国。
  (三)理性对待文化差异,借鉴吸收优秀文明成果
  要引导当代青年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各种文明,并理性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除了需要谦虚的学习态度、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在不断的文化交流合作中保持辩证理性的批判精神。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目前占据主流的西方文化时,青年一代要以理性、平视的心态品介之、鉴别之,采撷其中的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其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决事经验,达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学生应始终秉持着文化平等原则,决不以偏见偏识评介不同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谈到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有差异不等于要排异,存在差异的地方更要加以关注与研究。青年群体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体验与审视,尤其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之处,以扬弃的态度对待这些差异,并理性审视和回望本土文化,相互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以我为主,择善而从”“离经不叛道,崇洋不媚外”,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的胸襟,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以更自信包容、积极开放的心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完成当代创新与转化。
  文化认同既要在学校的历史地理教科书里扎下根基,也要在影音娱乐的大众传播中得到维护,还要在国家的媒体宣传和重大节日庆典中得到体现。当代青年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戒骄戒躁,始终以心平神凝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印证过程中,以辩证客观的主体意识评介不同文化的基本特质和优劣,以文化自信的包容心态积蕴我国文化的内生力量。青年一代既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具有国际视野。高校充分利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真切的教育情怀,可以有效解开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层困惑,引导学生在接受、反思、体验中强化文化标识、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林涛.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青年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实现[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9(2):1-6.
  [2] 刘丽.网络文化境遇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挑战及应对[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3):58-62.
  [3] 李艳,郭超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81.
  [4] 侯文华.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2-44.
  [5] 刘丽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30-134.
  [6] 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2019-05-15)[2020-02-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5/15/c_1124499008.htm.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利用酸浸提法,从豆渣中提取水溶性大豆多糖,分别从固液比、pH值以及提取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对其提取工艺条件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并对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水溶性大豆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技能人才还不能适应智能制造岗位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快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近两年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实践表明,把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教学可以在学生中产生思想共鸣,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对此,课程组提出如下解决路经:首先要写好教案,做好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其次,要对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围绕专题把思政内容传达给学生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做好思政教育的教学评价,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内化思政教育成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探索实践;困惑;
自媒体上常会出现侵权现象。通过对中国知网的发文统计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立项数量统计,梳理了近年来自媒体侵权现象研究的基本脉络,并对“洗稿”、短视频侵权、微
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反向设计、正向施工”人才培养路径,有利于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毕业生“硬实力”和“软实力”双轨能力形成,是毕业生综合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在临床鉴别和诊断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
国际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师资队伍、育人环境、多元文化等一系列新变化、新挑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对新时代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要求,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策部署,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县城高质量发
目的:观察高血压肾病患者中甲状旁腺激素(PTH)与大动脉僵硬度关系。方法:按2010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指南与按KDOQI指南中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以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ACR)将
甘蓝类蔬菜主要包括结球甘蓝(包菜)、花椰菜(白花菜)、青花菜(西兰花)3种,因适应性强、种植方式相近,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且多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江苏省甘蓝类蔬菜年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