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情怀落地生根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斯诺于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他以记者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目光和睿智的思想,对长征进行了客观精到的思考。他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把中国当成自己内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他在遗嘱中所说:“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他对中国真挚热爱的情感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和尊敬。
  二、内容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作者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中国革命与战争的无数疑问,历经千难万阻,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区,探究其间的秘密。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时鲜为人知的细节,对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记录得分外细腻。作者还采访了农民、工人、红军战士、“红小鬼”、知识分子等。通过作者与他们的对话,读者就可以窥见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战士”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和那种欲望。走进这部作品并畅游其中,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激荡、精神得到升华,意志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晰。
  全书共12篇,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过程,记叙了作者对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和徐特立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军事策略,真实叙述了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
  作者用纪实笔法,以记者名义向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紅军的真实状况,传达中国共产党、红军的思想,使外界消除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错误认识。作者以惊人的洞察力和锐敏的分析能力,预言“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要照耀世界。
  三、好句摘抄
  1.他(周恩来)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2.时间已经过了早晨两点,我精疲力竭,但在毛泽东苍白的有点发黄的脸上,我却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
  3.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到达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
  4.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5.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
  6.通常可以看到,二十刚出头的青年就丢了一只胳臂或一条腿,或者是手指被打掉了,或者是头上或身上留有难看的伤痕——但他们对于革命依然是高高兴兴的乐观主义者!
  7.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
  (有改动)
  四、主题探究
  探究一:埃德加·斯诺的精神(《红星照耀中国》)
  主题词提示:勇敢无畏、追求真理、客观公正、关心中国人民……
  探究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精神
  主题词提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紧密团结、顾全大局、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忘我牺牲、求实创新……
  探究三:信仰(《红星照耀中国》)
  主题词提示:理想信念、正义必胜、救国救民、不惜牺牲、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和患难与共……
  探究四:怎样阅读纪实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提示: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揣摩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探究五:简析《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真实性
  提示:相关人物的真实性、叙述内容的真实性和时势背景的真实性。
其他文献
一  十支蜡烛点亮了,橘黄色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可是,爸爸还没有回来。  面对微微舞动的烛光,童可可的心如烛光一样摇晃,对爸爸的食言感到不理解。爸爸答应回来陪童可可过他的十岁生日,却等来了爸爸的信息——“爸爸工作太忙了,不能陪你过生日了,望儿子谅解。”  童可可托着腮沉思,两年前到月亮河沙滩游玩的事,仍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星期天,吃完早餐,童可可和妈妈带着铲子、水桶等工具,来到黄树林公交站台,等
16岁的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近日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19年“年度人物”,她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时代》“年度人物”。  通贝里对自己当选“年度人物”感到惊喜。她对瑞典媒体说:“当选‘年度人物’的不应该是我,而是参与‘星期五为了未来’运动的每一个人,因为这是我们一起取得的成就。”  2018年8月,瑞典遭遇百年不遇的森林大火。通贝里选择罢课并连续三周坐在瑞典议会大楼前抗议,强烈要
闭上眼睛,踏上熟悉的小路。循着记忆中的脚步,到达梦寐已久的老屋前。停住,睁眼,一切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  曾经的老屋,是无忧的天堂,充满欢乐,充满童趣。而如今的老屋,空空荡荡,杂草丛生。微风吹过,狗尾巴草在风中轻轻摇曳,好像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和童趣的不再……  还记得吗?当门前的枣树抽出新芽,我知道,春天来了。天气渐渐回暖,植物们怒放着生命。不久,燕子飞回来了。老屋迎来了每年一次的盛会。老屋的房
一片庄稼可以占据长满杂草的旷野,而一片心中的庄稼便可以结出硕大饱满的果实,就像一缕阳光可以让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  面对生活、未来以及将要发生的种种,我们或许感到彷徨。迷离的纷华遮蔽了我们的眼睛,纷乱的躁动久久停留在身边。它们是一片杂草,若不及时刈除,种上一片庄稼,心灵就会一片荒芜,我们所能看见的只有虚荣、懒惰、麻木和贪婪。  我们所期望的不是光秃秃的心田,而是绿油油的庄稼。我们需要放下:放下懒惰
引言  时代潮流引领我们前行,科學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奇妙无穷的科技之光,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昨天的鸿雁传书,今天的电子邮件;昨天的纸质书,今天的电子书;昨天的徒步慢行,今天的超声速飞行……这个飞速进步的时代,我们目睹了科学掀起的一波波巨浪:生物基因、卫星导航、5G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等。  新兴的科技层出不穷,科学研究的脚步大步向前。通过以下文字,我们一同去感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鸟语花香”中的“语”也意在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各种曲子寄托着人们的各种感情。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们就在声音中传递我们的情感。  ——题 记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聆听我身边的声音,感受其中的情感吧!  家庭之声  “哈哈哈……”这声音一听就是爸爸在饱餐一顿后,不知又与妈妈聊起了什么最新发生的逸闻趣事,这爽朗笑声中的一
“啪!”一记响亮的耳光,在我原本因与母亲争吵而变得通红的脸上,又涂上了更为鲜红的颜色。母亲的手掌在我的脸上留下了清晰可见的掌印——我挨打了!  我记得那场“战争”是由一件很小的事情引发的。那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我就站在电视机旁边。母亲叫我离电视机远一点,不然会伤害眼睛的。一向习惯在父母面前做乖小孩的我,大概是心情不好,竟很不领情地无视母亲的关心,没有挪动半步。这也就罢了,我还没好口气地顶嘴:“眼睛
对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中经常用到它。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对比如果运用恰当,对文章的布局谋篇、人物形象塑造、突出主题等方面将产生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从而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可读性。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中,不乏精彩的对比。如诗圣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老百姓的饥寒交迫放在一幅画
在复杂多样的犯罪类型中,针对不特定人群的杀伤致命案件社会危害性极高,最令民众感到恐惧。在对犯罪特性与成因进行探讨检视之时,人们对于疯狂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难以理解。有人提出,嫌疑人有精神类问题,作案时处于发病期。实践中,司法精神病鉴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为更科学地鉴定行为人的精神状况和心理状态,在美国等域外国家,犯罪心理评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犯罪心理评估的司法实践,值得
有件头疼的事,我们老师不知道怎么回事,总是盯着我!不管是不是上她的课,我只要犯了错误,她都会知道,并且狠批我一顿。有时候她连我在校外干了什么坏事都知道,你说,她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为什么老是针对我呢?难道她就不能做点别的事吗?比如逛逛街什么的。有什么办法让她不再注意我?  ——小 缘  很多婴儿的妈妈,会在非常远的地方,准确地听出自己孩子的声音,会在别人都没有注意的情况下,迅速地发现孩子的哭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