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不是从事民族事务工作或者没到过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山寨的话,可能不认识和了解我们56个民族大家庭里最小的兄弟是谁?
前不久,我有幸到了恰似被绿色地毯覆盖的基诺山寨,身临其境地耳闻目睹了他的前世今生。
说他小,确实小。并且有“三小”:一是族龄小,1979年6月才被正式确认为基诺族,成为我们56个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二是人口数字小,岂今仅23000余人;三是历史进程小,到目前才300多年。是唯一一个从原始部落直奔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
据当地人介绍,该民族的族源地是"司杰卓米"。它是基诺山东部边缘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基诺"一词源于"基诺洛克"的名称,"基"为舅舅,"诺"为跟在后面的人。
传说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是一个寡妇,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结婚,后来人口繁衍,便分化出两对寨子--可以通婚的两对氏族集团。第一对寨子是词通和曼锋,词通是"父寨",曼锋是"母寨",往后他们又发展出曼雅、窝庄、回真、生牛等10个儿女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基诺山的前半山。另一对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飘(母寨),其繁衍的儿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个寨,是基诺山的后半山。故此,基诺人把传说中的那个女性视为它们的先民,称其为“啊膜腰北”。
基诺族有同姓合居的习俗,其合居的房屋叫“大公房”。在公房内,有一个氏族总火塘,每个小家庭又有一个小火塘,有的“大公房”内居住着几十甚至上百个小家庭。
他们最初以树叶、兽皮为衣,以狩猎、采集为食。男子外出或劳动时多随身携弩弓、弯弓、弹弓和猎枪,随时射杀飞禽走兽。平时,多以设置陷阱、扣子、篱道、跳签、压木等方式或集体围捕获猎,所获猎物均要集体平均分配。若单个射杀或捕捉到猎物时,获猎者要在途中敲响一种用竹子做成的打击乐器或者唱起狩猎歌告知大家,以便及时分配猎物。此外,捕鱼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空就去捕鱼,农闲时还集体捕捞,对一次吃不完余下的做成"干巴",以便日后食用或招待客人。采集是基诺族妇女的重要生产活动。她们在生产劳动中常背一个棉布大筒帕,以备随时四处采集各种野菜和果子,满足全家佐食的需要。
基诺族虽然从原始部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该民族早就有开拓创新精神和风险、安全理念以及平等、和谐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为了改变长期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他们千方百计利用猎狗到产稻区,让其从狗毛里带回汗谷稻种,以刀耕火种形式迈入山地农业生产时代。为了防止山火,保障安全,他们垦荒烧地时,要由"沙奇"(公证人)监督、检查拦火道的宽与窄,是否符合森林防火要求。对生产的粮食也从不储存在室内而是在房屋外面的草棚或土坎边的洞窖里,其目的也是防止房屋火灾。此外,他们还有室内不能见有血迹的忌讳,担心有血光之灾。因此,其妇女分娩只能在阳台上或房前屋后。他们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好客。尽管常常缺衣短粮,但他们一直推行平均主义,所猎获物即使是一只小麂子,也要人均一份。你有我有全都有。他们那种平等、和谐共存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中华民族“和为贵”“协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美德和处事之道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这一“最小”的民族兄弟给予了大力帮扶。如今,基诺山的面貌焕然一新,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基诺山乡已实现“三通两有”即:通水、通电、通路、有电视、有网络。90%以上的基诺人告别了“大公房”住進了一户一栋的新居;摩托车、汽车不停地穿梭、往来;一直封闭且羞于经商的基诺人,如今空前开放、活跃。他们不仅把当地土特产品通过电商、微商销售到五湖四海,大江南北,而且还自行研制生产新产品,他们生产的利于环保、无健康危害的“树子香烟”让众多香烟爱好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和购买欲。如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以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100%;妇女分娩也再不是阳台和房前屋后,并在孕期就到医院进行妇幼保健。人口健康成长率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基诺族,这个昔日大山深处的民族小兄弟,如今,正与全国各民族一道阔步迈向小康社会。
前不久,我有幸到了恰似被绿色地毯覆盖的基诺山寨,身临其境地耳闻目睹了他的前世今生。
说他小,确实小。并且有“三小”:一是族龄小,1979年6月才被正式确认为基诺族,成为我们56个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二是人口数字小,岂今仅23000余人;三是历史进程小,到目前才300多年。是唯一一个从原始部落直奔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
据当地人介绍,该民族的族源地是"司杰卓米"。它是基诺山东部边缘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基诺"一词源于"基诺洛克"的名称,"基"为舅舅,"诺"为跟在后面的人。
传说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是一个寡妇,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结婚,后来人口繁衍,便分化出两对寨子--可以通婚的两对氏族集团。第一对寨子是词通和曼锋,词通是"父寨",曼锋是"母寨",往后他们又发展出曼雅、窝庄、回真、生牛等10个儿女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基诺山的前半山。另一对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飘(母寨),其繁衍的儿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个寨,是基诺山的后半山。故此,基诺人把传说中的那个女性视为它们的先民,称其为“啊膜腰北”。
基诺族有同姓合居的习俗,其合居的房屋叫“大公房”。在公房内,有一个氏族总火塘,每个小家庭又有一个小火塘,有的“大公房”内居住着几十甚至上百个小家庭。
他们最初以树叶、兽皮为衣,以狩猎、采集为食。男子外出或劳动时多随身携弩弓、弯弓、弹弓和猎枪,随时射杀飞禽走兽。平时,多以设置陷阱、扣子、篱道、跳签、压木等方式或集体围捕获猎,所获猎物均要集体平均分配。若单个射杀或捕捉到猎物时,获猎者要在途中敲响一种用竹子做成的打击乐器或者唱起狩猎歌告知大家,以便及时分配猎物。此外,捕鱼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空就去捕鱼,农闲时还集体捕捞,对一次吃不完余下的做成"干巴",以便日后食用或招待客人。采集是基诺族妇女的重要生产活动。她们在生产劳动中常背一个棉布大筒帕,以备随时四处采集各种野菜和果子,满足全家佐食的需要。
基诺族虽然从原始部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该民族早就有开拓创新精神和风险、安全理念以及平等、和谐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为了改变长期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他们千方百计利用猎狗到产稻区,让其从狗毛里带回汗谷稻种,以刀耕火种形式迈入山地农业生产时代。为了防止山火,保障安全,他们垦荒烧地时,要由"沙奇"(公证人)监督、检查拦火道的宽与窄,是否符合森林防火要求。对生产的粮食也从不储存在室内而是在房屋外面的草棚或土坎边的洞窖里,其目的也是防止房屋火灾。此外,他们还有室内不能见有血迹的忌讳,担心有血光之灾。因此,其妇女分娩只能在阳台上或房前屋后。他们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好客。尽管常常缺衣短粮,但他们一直推行平均主义,所猎获物即使是一只小麂子,也要人均一份。你有我有全都有。他们那种平等、和谐共存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中华民族“和为贵”“协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美德和处事之道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这一“最小”的民族兄弟给予了大力帮扶。如今,基诺山的面貌焕然一新,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基诺山乡已实现“三通两有”即:通水、通电、通路、有电视、有网络。90%以上的基诺人告别了“大公房”住進了一户一栋的新居;摩托车、汽车不停地穿梭、往来;一直封闭且羞于经商的基诺人,如今空前开放、活跃。他们不仅把当地土特产品通过电商、微商销售到五湖四海,大江南北,而且还自行研制生产新产品,他们生产的利于环保、无健康危害的“树子香烟”让众多香烟爱好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和购买欲。如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以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100%;妇女分娩也再不是阳台和房前屋后,并在孕期就到医院进行妇幼保健。人口健康成长率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基诺族,这个昔日大山深处的民族小兄弟,如今,正与全国各民族一道阔步迈向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