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已经从前期概念性的宣传转为中期操作性的推广,到近期创新性的升华。可想而知,我们处在一个多么巨大的变革时代,我们的课改步伐始终不能停歇,我们的教学理念始终不能守旧,我们的课改之路必须坚持下去。在此期间出现的诸多问题,只能靠创新去化解、去完善。可是,我们一提到教学创新,要么感觉是那样的遥远与空洞,要么感觉是那么的无趣与无奈。在创新标签漫天贴的时代,想要创出一份新意真的是比较难的,加之我们的教学就是几个固定的小程序,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我们的教学就是那样地重复,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下如何创新呢?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可否换一个角度,平凡的工作固然是事实,可是在平凡的工作中我们可否以小见大,进行一下“微创”呢?科学上多少看似伟大的发明或许就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个“微创”而完成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种种看似平凡、普通、点滴的琐事中,蕴藏着丰富的“微创”资源。
笔者对“微创”的理解就是微小创新,我们在自我教学中,在与同事交流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与改良,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肯定有许多修正与完善,在自我教学反思中肯定有不少改进与拓展,这些改良、修正、改进,都是“微创”,只是它太小了,所以大家视而不见。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在进行“微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预知创新的双面性,在探索、改进的过程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了,就是锦上添花;如果失败了,也不必过分担心。我们的举动是微小的,它的切口小、创伤小,来的痛苦少、恢复快,对教学的影响是可控的。用微小的创新来充实教学,为教学添彩,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我们普通一线教师的有效创新之路。
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微创”呢?笔者仅仅从教学一线的具体问题入手,来谈谈点滴认识。
关于教学过程谁是主体的争议,已从前期的过分夸大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发展为不仅认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认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这种双主人的理念下,教师在角色转换、环节设置等过程中都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微创”。
首先,角色转换方面。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这让教师在无形中视自己为教学的主宰,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清楚本学科的“道”之所在,学生的“惑”之所存,如果没有一个角色的轉换就无法清楚这一点。教师的角色就是将学生学习的任务与学生学习的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打造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平台,用合作者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形式,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问题与争论甚至是错误的回答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参与学习过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纪律的“管理者”,通过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变成仅仅是一个“解惑者”,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练的空间,给学生创的激情。例如有时教师可以故意扮演一个“懵懂少年”,忘记上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出现问题,公式写错了,甚至用一个错别字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现”教师的“错误”,让他们有随手可得的“成就感”。再如在知识的内化中,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用自己熟知的语言复述,在理科教学中有些公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习题练习中可以调动学生交流、展示、探讨,互相帮扶、改正等。这都是一些“微创”,可是效果犹如平静的水面掉入一颗颗小石头,会激起层层波浪。
其次,环节设置方面。让问题出现在知识的前面,让情景充满整个课堂,让计划多于变化。例如,教学中我们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学习各章节知识,平铺直叙地充当一个“教书者”时,学生的情绪是低落的,学生的活动是应付式的。虽然有些时候我们似乎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可是这种“被问题”式的牵引犹如强拉一头不渴的蛮牛去喝水一样,吃力不讨好。我们是否可以先让这头“蛮牛”东走西撞,费尽了体力渴得实在不行了,之后只是在它耳边轻轻告诉它前方1000米处,有一个池塘,这就可以了。可以想象它肯定会以百米每秒的速度完成千米距离的,因为那是生命的本能。教学中什么是学生学习的本能呢?能够激起一个学生学习本能的就是“成就感”,问题的解决可以实现学生的成就感,问题的表达可以展示学生的成就感。这种化打工为创业的教学环节设置就是“微创”,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情景充满整个课堂,打破知识开场引课时有情景,在教学设计中处处有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赏花、赏月、赏知识;再如教学计划始终多于学情变化,让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处于预案之中,用各种有效的情景与预案去挖掘学生本能的学习欲望,是教学环节设置的最终目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伟大的创新就是由一个个微小的创新构成的,有效的教学就是由一个个智慧的火花组成的,漫漫的教学路,小小的创新路,其乐无穷,其妙难言。
(责任编辑 黄 晓)
笔者对“微创”的理解就是微小创新,我们在自我教学中,在与同事交流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与改良,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肯定有许多修正与完善,在自我教学反思中肯定有不少改进与拓展,这些改良、修正、改进,都是“微创”,只是它太小了,所以大家视而不见。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在进行“微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预知创新的双面性,在探索、改进的过程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了,就是锦上添花;如果失败了,也不必过分担心。我们的举动是微小的,它的切口小、创伤小,来的痛苦少、恢复快,对教学的影响是可控的。用微小的创新来充实教学,为教学添彩,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我们普通一线教师的有效创新之路。
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微创”呢?笔者仅仅从教学一线的具体问题入手,来谈谈点滴认识。
关于教学过程谁是主体的争议,已从前期的过分夸大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发展为不仅认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认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这种双主人的理念下,教师在角色转换、环节设置等过程中都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微创”。
首先,角色转换方面。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这让教师在无形中视自己为教学的主宰,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清楚本学科的“道”之所在,学生的“惑”之所存,如果没有一个角色的轉换就无法清楚这一点。教师的角色就是将学生学习的任务与学生学习的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打造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平台,用合作者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形式,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问题与争论甚至是错误的回答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参与学习过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纪律的“管理者”,通过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变成仅仅是一个“解惑者”,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练的空间,给学生创的激情。例如有时教师可以故意扮演一个“懵懂少年”,忘记上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出现问题,公式写错了,甚至用一个错别字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现”教师的“错误”,让他们有随手可得的“成就感”。再如在知识的内化中,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用自己熟知的语言复述,在理科教学中有些公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习题练习中可以调动学生交流、展示、探讨,互相帮扶、改正等。这都是一些“微创”,可是效果犹如平静的水面掉入一颗颗小石头,会激起层层波浪。
其次,环节设置方面。让问题出现在知识的前面,让情景充满整个课堂,让计划多于变化。例如,教学中我们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学习各章节知识,平铺直叙地充当一个“教书者”时,学生的情绪是低落的,学生的活动是应付式的。虽然有些时候我们似乎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可是这种“被问题”式的牵引犹如强拉一头不渴的蛮牛去喝水一样,吃力不讨好。我们是否可以先让这头“蛮牛”东走西撞,费尽了体力渴得实在不行了,之后只是在它耳边轻轻告诉它前方1000米处,有一个池塘,这就可以了。可以想象它肯定会以百米每秒的速度完成千米距离的,因为那是生命的本能。教学中什么是学生学习的本能呢?能够激起一个学生学习本能的就是“成就感”,问题的解决可以实现学生的成就感,问题的表达可以展示学生的成就感。这种化打工为创业的教学环节设置就是“微创”,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情景充满整个课堂,打破知识开场引课时有情景,在教学设计中处处有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赏花、赏月、赏知识;再如教学计划始终多于学情变化,让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处于预案之中,用各种有效的情景与预案去挖掘学生本能的学习欲望,是教学环节设置的最终目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伟大的创新就是由一个个微小的创新构成的,有效的教学就是由一个个智慧的火花组成的,漫漫的教学路,小小的创新路,其乐无穷,其妙难言。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