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常人体结构”属于一门形态性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复杂结构或微细结构难以展示。然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增强组织器官的可视性,实现考核的多样性,提高教学质量。该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方便,值得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正常人体结构课程信息化教学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职医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对模型和标本的观察与解剖,熟悉和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功能及毗邻关系。在传统的人体结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进行观摩,参与度低,而信息化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等环节进行设计与组织[1],旨在较大程度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模式。
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教学的一种改革,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可视化、形象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教学能够实现“转变师生地位、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目的,全面革新传统教学模式[2]。与传统教学比较,信息化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内容涵盖细胞学、组织学、解剖学和胚胎学。该课程为高职护理、药学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对后续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奠基作用。“正常人体结构”为形态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因该课程具有结构复杂、内容繁多、知识点多而散等特点,教师用图谱及标本讲解时,较难展示器官组织立体的、多角度的结构形态,学生也难以准确观察和掌握相关知识。近年来,随着虚拟仿真动画、视频等资源的制作,以及智慧职教、云课堂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微信、QQ等为载体的新媒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该课程教学中的许多困惑。
1.人体结构知识的可视性
在现有的“正常人体结构”教材中,对组织器官的介绍多限于文字配合平面结构图片进行描述,缺少三维立体效果,学生普遍觉得枯燥、难以理解。“正常人体结构”是以形态结构为基础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师主要依托实训室的模型和标本进行教学,有些器官的部位难以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而信息化技术可以弥补以上不足,数字化的器官三维动画模型对需要强调的微细的立体结构更具有优势。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介技术如二維码、APP等的支持,学习者可在手持移动终端上实现碎片化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3]。
2.充分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性
由于“正常人体结构”的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教学资源的内容形式也应多样化呈现,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学习者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可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表格、案例、知识拓展、知识链接等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课堂的延伸性
笔者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解剖学的在线开放课为主要载体,结合学生手机班级群,将相关视频如心脏的解剖立体图、门脉血管血液循环路径、肺循环体循环等内容作为课前作业、课后复习、知识拓展放在课外,将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放在课堂集中讲解。该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而知识内化则成了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变成知识的指导者及促使者[4],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趣味性。
4.教与学的互动性
通过信息化手段,师生可使用多样的网络交流方式,如微信、QQ、雨课堂等,能有效实现学生的提问、咨询、讨论、反馈、体会等互动和交流,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同时,信息化技术还方便学习者归纳总结知识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设计
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充分整合,使得课程的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便利、高效和经济。
1.学情分析
学院“正常人体结构”的主要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理论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知识的获取主要靠教师的给予。鉴于学生对动手实践和双向互动教学比较感兴趣,故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任务与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运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确立教学目标
在信息化教学中,“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用视频、器官组织动画等资源进行学习,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各器官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其组织结构的特点,能找出人体主要体表标志,通过体表标志指出主要器官的大体位置。同时,了解护理专业常用的注射、穿刺、引流、插管、急救等基础知识。本课程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巧妙设置案例情景、专业素养情景及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良好品质。
3.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
当前,学院的“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已经建成了在线开放课,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微信、QQ等平台给学生发布学习任务,并上传相关微视频、微课等学习资源,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进行学习,预习和准备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可带着问题和疑惑进行学习。
(2)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回答问题、头脑风暴以及课堂分享、讨论、测试等多个环节,结合学生现场知识反馈的情况梳理疑难点,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集中进行讲解与引导。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将单一的教学手段多元化,让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得具体、形象。如此,便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符合形态学课程的特点,适用于医学形态学课程[5]。 (3)课后评价与辅导
教师应在课后布置线上作业或发布小测验及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辅导,对于共性问题应在课堂中进行深入讲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后通过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
1.资源的便利性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除教师发布任务外,自行对庞杂的网上教育资源进行选择性学习,下载相关资料,以便在电脑或手机上随时使用,反复学习,实现学习内容的“私人订制”,从而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携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正常人体结构”这样形态学强的课程更生动易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我管理,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可反复观察与实践,结合临床案例更好地掌握基本结构、基础知识。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改善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考核的多样性与便捷性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在线开放课程的使用为随堂考核、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带来了方便。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随时发布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很快以数据分析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从而促使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便捷易操作,实现了无纸化考核,不需要教师提前耗费精力去印制纸质试题,可充分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快捷。通过信息化平台,教师可以合理设置各种考核评价指标,以便更有效地服务教学,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4.形成大数据,便于分析研究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基于课程的网络在线平台,可进行学生签到、考核等工作,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还可以與同课程的其他教师的教学作比较,每一项都有客观的数据依据。分析对照这些数据,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又可以用于本课程教学相关课题的研究,为研究提供了客观的过程性数据。
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在信息化教学中,主要运用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对网络技术要求高,而很多医学专业教师,特别是老年教师普遍反映在信息化工具使用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难度,常常在软件技术的应用上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目前,学院采取的措施是对课程组教师进行多次、不同内容的培训,许多教师表示,希望校方能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培训,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团队配备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教学。
2.校园网络覆盖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学院已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但是在学生集中上网时,因为人数较多会出现网速慢或卡的问题,教师或学生时常得用自己的流量。对此,希望学院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给信息化教学提供必需的条件。
3.教学知识架构有待进一步摸索和优化
学院课程组前期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并发布课前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在课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课前相关问题,并结合教师引导逐步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发现有些课程虽然课前发布的学习资料很丰富,但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在后续设置中需要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另外,在高职学生中,因有极少数学生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或者是不按教师要求去做,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以上几点,教师将对资源的表现形式及内容上的设置进一步优化,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探讨不同层面学习模式的开展。
由于“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属于形态性课程,可视性强,器官组织结构复杂,知识点多,因此,教师应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组织和器官的可视性,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重要知识点。信息化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值得进一步摸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许浩:《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26卷第2期,第129-132页。
[2]马志妍:《信息化教学的反思与重构》,《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年第23卷第1期,第5-9页。
[3]康合太、沙沙:《数字教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第二代“人教数字教材”为例》,《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34卷第11期,第34-39页。
[4]张金磊、王颖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5卷第1期,第1-4页。
[5]王文倩、陈浩浩、傅晓艳等:《网络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医学形态课程中的实践与体会》,《四川解剖学杂志》2017年第25卷第4期,第41-42页。
[关键词]正常人体结构课程信息化教学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职医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对模型和标本的观察与解剖,熟悉和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功能及毗邻关系。在传统的人体结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进行观摩,参与度低,而信息化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等环节进行设计与组织[1],旨在较大程度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模式。
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教学的一种改革,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可视化、形象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教学能够实现“转变师生地位、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目的,全面革新传统教学模式[2]。与传统教学比较,信息化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内容涵盖细胞学、组织学、解剖学和胚胎学。该课程为高职护理、药学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对后续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奠基作用。“正常人体结构”为形态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因该课程具有结构复杂、内容繁多、知识点多而散等特点,教师用图谱及标本讲解时,较难展示器官组织立体的、多角度的结构形态,学生也难以准确观察和掌握相关知识。近年来,随着虚拟仿真动画、视频等资源的制作,以及智慧职教、云课堂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微信、QQ等为载体的新媒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该课程教学中的许多困惑。
1.人体结构知识的可视性
在现有的“正常人体结构”教材中,对组织器官的介绍多限于文字配合平面结构图片进行描述,缺少三维立体效果,学生普遍觉得枯燥、难以理解。“正常人体结构”是以形态结构为基础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师主要依托实训室的模型和标本进行教学,有些器官的部位难以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而信息化技术可以弥补以上不足,数字化的器官三维动画模型对需要强调的微细的立体结构更具有优势。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介技术如二維码、APP等的支持,学习者可在手持移动终端上实现碎片化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3]。
2.充分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性
由于“正常人体结构”的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教学资源的内容形式也应多样化呈现,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学习者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可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表格、案例、知识拓展、知识链接等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课堂的延伸性
笔者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解剖学的在线开放课为主要载体,结合学生手机班级群,将相关视频如心脏的解剖立体图、门脉血管血液循环路径、肺循环体循环等内容作为课前作业、课后复习、知识拓展放在课外,将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放在课堂集中讲解。该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而知识内化则成了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变成知识的指导者及促使者[4],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趣味性。
4.教与学的互动性
通过信息化手段,师生可使用多样的网络交流方式,如微信、QQ、雨课堂等,能有效实现学生的提问、咨询、讨论、反馈、体会等互动和交流,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同时,信息化技术还方便学习者归纳总结知识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设计
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充分整合,使得课程的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便利、高效和经济。
1.学情分析
学院“正常人体结构”的主要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理论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知识的获取主要靠教师的给予。鉴于学生对动手实践和双向互动教学比较感兴趣,故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任务与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运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确立教学目标
在信息化教学中,“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用视频、器官组织动画等资源进行学习,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各器官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其组织结构的特点,能找出人体主要体表标志,通过体表标志指出主要器官的大体位置。同时,了解护理专业常用的注射、穿刺、引流、插管、急救等基础知识。本课程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巧妙设置案例情景、专业素养情景及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良好品质。
3.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
当前,学院的“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已经建成了在线开放课,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微信、QQ等平台给学生发布学习任务,并上传相关微视频、微课等学习资源,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进行学习,预习和准备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可带着问题和疑惑进行学习。
(2)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回答问题、头脑风暴以及课堂分享、讨论、测试等多个环节,结合学生现场知识反馈的情况梳理疑难点,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集中进行讲解与引导。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将单一的教学手段多元化,让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得具体、形象。如此,便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符合形态学课程的特点,适用于医学形态学课程[5]。 (3)课后评价与辅导
教师应在课后布置线上作业或发布小测验及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辅导,对于共性问题应在课堂中进行深入讲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后通过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
1.资源的便利性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除教师发布任务外,自行对庞杂的网上教育资源进行选择性学习,下载相关资料,以便在电脑或手机上随时使用,反复学习,实现学习内容的“私人订制”,从而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携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正常人体结构”这样形态学强的课程更生动易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我管理,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可反复观察与实践,结合临床案例更好地掌握基本结构、基础知识。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改善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考核的多样性与便捷性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在线开放课程的使用为随堂考核、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带来了方便。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随时发布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很快以数据分析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从而促使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便捷易操作,实现了无纸化考核,不需要教师提前耗费精力去印制纸质试题,可充分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快捷。通过信息化平台,教师可以合理设置各种考核评价指标,以便更有效地服务教学,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4.形成大数据,便于分析研究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基于课程的网络在线平台,可进行学生签到、考核等工作,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还可以與同课程的其他教师的教学作比较,每一项都有客观的数据依据。分析对照这些数据,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又可以用于本课程教学相关课题的研究,为研究提供了客观的过程性数据。
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在信息化教学中,主要运用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对网络技术要求高,而很多医学专业教师,特别是老年教师普遍反映在信息化工具使用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难度,常常在软件技术的应用上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目前,学院采取的措施是对课程组教师进行多次、不同内容的培训,许多教师表示,希望校方能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培训,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团队配备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教学。
2.校园网络覆盖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学院已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但是在学生集中上网时,因为人数较多会出现网速慢或卡的问题,教师或学生时常得用自己的流量。对此,希望学院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给信息化教学提供必需的条件。
3.教学知识架构有待进一步摸索和优化
学院课程组前期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并发布课前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在课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课前相关问题,并结合教师引导逐步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发现有些课程虽然课前发布的学习资料很丰富,但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在后续设置中需要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另外,在高职学生中,因有极少数学生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或者是不按教师要求去做,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以上几点,教师将对资源的表现形式及内容上的设置进一步优化,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探讨不同层面学习模式的开展。
由于“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属于形态性课程,可视性强,器官组织结构复杂,知识点多,因此,教师应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组织和器官的可视性,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重要知识点。信息化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值得进一步摸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许浩:《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26卷第2期,第129-132页。
[2]马志妍:《信息化教学的反思与重构》,《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年第23卷第1期,第5-9页。
[3]康合太、沙沙:《数字教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第二代“人教数字教材”为例》,《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34卷第11期,第34-39页。
[4]张金磊、王颖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5卷第1期,第1-4页。
[5]王文倩、陈浩浩、傅晓艳等:《网络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医学形态课程中的实践与体会》,《四川解剖学杂志》2017年第25卷第4期,第4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