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社会的疯狂逐利,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商人丧尽天良。能与之抗衡的,唯有草根们那一点做人的底线,即以道义为基石的民意。先别消极说“这没有用”,到了一定时刻,抽象的民意也颇具威力。
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7月份“主动”关门,就是一个证明。这份报纸的辉煌,可谓建立在挖掘丑闻之上。它一直骄傲于这句口号“记录并创造历史”,当然它做到了:长期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多年来因各种不择手段的窃听事件,其部分前主编和编辑前仆后继地卷入调查,有人还锒铛入狱;在历次有关窃听的调查中,该报均涉险过关。终于在今年,它需要为一些超越底线的窃听行为付出全盘皆输的代价。
这意味着默多克旗下的一颗摇钱树颓然倒下。但不要以为默多克如此果断是出于“良心不安”。凭借小报起家的他,并不是真的认为窃听有错——别天真地相信他对窃听行为不知情,《世界新闻报》如此持久、大规模、全方位的窃听举措如果是未经默多克事先同意的,那默多克也不可能成为默多克。因此,我们不需要从他的道歉及关闭报馆的行动里找真诚,只需要找原因就好了。
不为别的,是因为他也忌惮民意,这种发自民众内心的力量。窃听名人也就罢了,居然还窃听一些案件的受害者和英军阵亡士兵的家人,此举下作兼冷血,这确实逾越了人们内心的底线。而缔造了一个庞大媒体帝国的默多克深谙民众愤怒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故不得不有所“表示”。
早在2006年,他也有过类似的行为。那年11月他叫停了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当年那个杀妻案主角辛普森即将上市的新书《假如我干了》,同时也叫停了他旗下的电视台对“嫌疑犯”的相关专访——“假如我杀了妻子”。 默多克同时“向受伤的心灵真诚致歉”。同样别以为他想这么干——如果不是受害者家属发起的抗议引起非常大的反响,那本书若面世一定会给默多克带来很大利益。但当时深犯众怒的情形让默多克不得不腰斩了这本书和相应的电视造势。
一切还是为了利益。默多克如今及2006年的道歉,只不过是决定让当前的利益让步于长远的利益,以免失去读者这个衣食父母——如果真有良心的因素在,他就不应该默许窃听行为,不该给逃脱了法律制裁的杀人嫌疑者津津乐道如何杀人的机会等等。老将默多克,不可能为眼前可见的几个铜板,影响他整个航母未来的航向和发展蓝图。
默多克也让我们反思,在挖掘新闻时,媒体的底线在哪里?不可否认,人性深处都藏着“皮袍里的小”,这也是小报新闻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但这不意味着,只要是市场需要的内容,媒体就可不择手段,否则一旦触动了人心底线,就要面对前功尽弃的后果——默多克可能例外,他的媒体帝国如此强大,关闭一两个公司对他来说影响不大,这或也是他为所欲为的底气所在。
但世事难料,强势如默多克如今或也对一个中文成语“世态炎凉”感触颇深。曾经以“别惹默多克”为信条的英国政界,如今纷纷与他拉开距离。一度与他亲密无比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如今也迅速撇清了关系,貌似开始了沉默观望。订默多克旗下其他报纸的读者也有想退订的,说是出于失望。
默多克及其传媒帝国当然不会倒下,只是失掉了一些尊敬。他不介意么?不,他肯定在意,否则也不会如此慎重对待:包括在老迈之年及时出现在英国的听证会上。赚钱于他,可能已经是一个数字游戏,而钱买不来敬意。他想寻回敬意,却没那么容易,虽然批评他的那些对手未必比他高尚,虽然民意在此中也可能被人利用了。更重要的是,谁都知道他想找回的敬意依然指向——未来的利益。
不可否认,谁都会有无可奈何的时候,默多克也不例外。但种瓜得瓜,无法逃避。
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7月份“主动”关门,就是一个证明。这份报纸的辉煌,可谓建立在挖掘丑闻之上。它一直骄傲于这句口号“记录并创造历史”,当然它做到了:长期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多年来因各种不择手段的窃听事件,其部分前主编和编辑前仆后继地卷入调查,有人还锒铛入狱;在历次有关窃听的调查中,该报均涉险过关。终于在今年,它需要为一些超越底线的窃听行为付出全盘皆输的代价。
这意味着默多克旗下的一颗摇钱树颓然倒下。但不要以为默多克如此果断是出于“良心不安”。凭借小报起家的他,并不是真的认为窃听有错——别天真地相信他对窃听行为不知情,《世界新闻报》如此持久、大规模、全方位的窃听举措如果是未经默多克事先同意的,那默多克也不可能成为默多克。因此,我们不需要从他的道歉及关闭报馆的行动里找真诚,只需要找原因就好了。
不为别的,是因为他也忌惮民意,这种发自民众内心的力量。窃听名人也就罢了,居然还窃听一些案件的受害者和英军阵亡士兵的家人,此举下作兼冷血,这确实逾越了人们内心的底线。而缔造了一个庞大媒体帝国的默多克深谙民众愤怒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故不得不有所“表示”。
早在2006年,他也有过类似的行为。那年11月他叫停了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当年那个杀妻案主角辛普森即将上市的新书《假如我干了》,同时也叫停了他旗下的电视台对“嫌疑犯”的相关专访——“假如我杀了妻子”。 默多克同时“向受伤的心灵真诚致歉”。同样别以为他想这么干——如果不是受害者家属发起的抗议引起非常大的反响,那本书若面世一定会给默多克带来很大利益。但当时深犯众怒的情形让默多克不得不腰斩了这本书和相应的电视造势。
一切还是为了利益。默多克如今及2006年的道歉,只不过是决定让当前的利益让步于长远的利益,以免失去读者这个衣食父母——如果真有良心的因素在,他就不应该默许窃听行为,不该给逃脱了法律制裁的杀人嫌疑者津津乐道如何杀人的机会等等。老将默多克,不可能为眼前可见的几个铜板,影响他整个航母未来的航向和发展蓝图。
默多克也让我们反思,在挖掘新闻时,媒体的底线在哪里?不可否认,人性深处都藏着“皮袍里的小”,这也是小报新闻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但这不意味着,只要是市场需要的内容,媒体就可不择手段,否则一旦触动了人心底线,就要面对前功尽弃的后果——默多克可能例外,他的媒体帝国如此强大,关闭一两个公司对他来说影响不大,这或也是他为所欲为的底气所在。
但世事难料,强势如默多克如今或也对一个中文成语“世态炎凉”感触颇深。曾经以“别惹默多克”为信条的英国政界,如今纷纷与他拉开距离。一度与他亲密无比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如今也迅速撇清了关系,貌似开始了沉默观望。订默多克旗下其他报纸的读者也有想退订的,说是出于失望。
默多克及其传媒帝国当然不会倒下,只是失掉了一些尊敬。他不介意么?不,他肯定在意,否则也不会如此慎重对待:包括在老迈之年及时出现在英国的听证会上。赚钱于他,可能已经是一个数字游戏,而钱买不来敬意。他想寻回敬意,却没那么容易,虽然批评他的那些对手未必比他高尚,虽然民意在此中也可能被人利用了。更重要的是,谁都知道他想找回的敬意依然指向——未来的利益。
不可否认,谁都会有无可奈何的时候,默多克也不例外。但种瓜得瓜,无法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