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女性美的现代审思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er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移民小说作家严歌苓的《扶桑》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作家在新移民生存境况中对中国传统女性美的独特审视。扶桑形象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视阈下的恬淡、自由,而且彰显出佛家文化视阈下包容、救赎的“地母”精神。通过对扶桑形象的解读,展示对中国传统女性美的现代审思,对严歌苓创作《扶桑》的初衷研究颇有裨益。
  关键词:严歌苓 《扶桑》 女性 传统文化
  中国移民文学作家严歌苓笔下有众多移民女性形象,体现了作家在新的生存境遇中对中国传统女性美的独特审视。《扶桑》中的主人公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她是一位具有传统女性特质的底层妓女,以自己特有对待人生的态度接受苦难的摧残与洗礼,在个体与生存环境之间保持着一份可贵的和谐。扶桑的性格特征值得现代人深入解读。
  一、传统女性审美视阈下的《扶桑》
  女性主义美学强烈反对从性别角度将美区分为男性美(阳刚美)与女性美(阴柔美),认为“这种二分法将人体的自然性别特征加以凝固化、本质化,实质上是将人体的社会属性(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男性的控制地位)本质化为人体的自然属性”a。中国美学史多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讲述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审美趣味、美学命题、美学范畴。《诗经》的“窈窕淑女”“静女其姝”是女性阴柔、虚静的审美倾向;汉代赵飞燕“纤腰轻细,举止翩然”传递着对“飘逸”的审美喜好;魏晋南北朝出现的“韵”;唐宋从张扬壮丽到内敛柔丽的审美风格;明清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是市民化、世俗化倾向。这些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审美范畴与中国文化一样,潜移默化地掺杂了诸多女性审美元素,使女性美这一重要元素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之中。
  严歌苓作为“第五代移民”,是“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小说以自己亲身移民经历、敏锐的情感触觉为基础,真实描述了旅居生活和自己的真情实感。她的小说《扶桑》传达了新移民文学独有的精神特质,以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旧金山为背景,将中国女子扶桑和美国白人少年克里斯在“窑子”中相遇相识并且发生爱情的故事叙述出来,以两人爱情的悲剧和扶桑在异国他乡的遭遇展现中国女性特有的品质和别样风采。在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第一代移民们生存状况是惨不忍睹的,于他乡异国中被西方白人践踏、歧视、凌辱,以在自己国度更加卑躬屈膝的姿态求得生存,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群体,女性扮演着弱中之弱的角色。然而,扶桑以极度的内心自由生活在那个肮脏的乱世中,独特的性格让她用两个成了木乃伊花苞似的三寸金莲,泰然自若地走出了风雨飘摇的噩梦,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以此流露出扶桑的坚韧、顽强和包容,彰显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特质。
  二、扶桑形象的传统审美内涵
  《扶桑》中扶桑的容貌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意义上关于女性外貌的审美元素,虽然扶桑“嫌短嫌宽”的脸或许很有中国特色,但是基本违拗国人对于“美女”的审美素求。她既无赵飞燕婀娜的身材,也无杨玉环丰腴的体态,但却蕴含着中国千年文化传承中道家与佛家文化孕育出的美。
  扶桑表现出来的美符合道家美学。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扶桑,主要流露的是“恬淡”“自由”的特征。作家在小说中对扶桑外貌的描写从来不曾有过石破天惊的美,她身上的美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从不是“第一眼美女”。如老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扶桑的美不容置喙,是一种蕴藏于身、影影绰绰,但又能让我们能感受到的毫无压迫感的自然恬淡美。老子的美学喜欢讲“恬淡”:“以恬淡为味”“恬淡为美”“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恬淡的扶桑总是在微笑,当她被人贩子的甜言蜜语哄骗上船时,她“不开口,笑一笑,还回头去编那成型一半的斗笠”;当她被当作货物一样拍卖时,她“那么真心地微笑,是自己和自己笑。一对大黑眼睛如同瞎子一样透着超脱和公正。那种任人宰割的温柔使她的笑带着一点蠢”;当大勇和拯救会的女干事因她产生激烈争执时,她虽然无辜却依然承认自己偷了首饰时,她“低下脸,深深微笑给自己”。道家讲“上善若水”,扶桑以水一般的温柔包容着周围的一切。“老子认为,如果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b。这种恬淡中所透露的不可言说的东西,就是道,是扶桑的审美之道。
  同时,扶桑身上显露出深深的佛家文化印记。小说通篇未出现扶桑信仰佛教的描述,但其性格却暗含着佛家文化下的地母包容情怀,“观照扶桑的不同身份——妻子扶桑、妓女扶桑、情人扶桑以及原始女性扶桑,或许我们可以窥见她谜样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核”。张爱玲曾经这样描述地母和妓女的关系:“地母娘娘是一个妓女,一个强壮、安静、肉感、黄头发的女人,二十岁左右,皮肤鲜洁,乳房丰满,髋骨宽大……她像一条神圣的牛,忘记了时间,有她自身的永动的目的……”c张爱玲的“地母说”与严歌苓笔下的扶桑何其相似!她用自己柔弱的身体包容着一切苦难和痛楚,对于伤害她的人,从人贩子到三叔公,从同胞到不同种族的人,欺骗、鞭打、轮奸中的任何一个伤害都足以让人痛苦一生,但是“地母是弱者,承受着任何外力的侵犯,犹如卑贱的土地,但她因为慈悲与宽厚,才成为天地间真正的强者”。扶桑经历这么多却未曾发出过一丝呻吟。她包容着加之于她身上的一切罪恶,暗含着佛家的渡劫之道。严歌苓赋予了扶桑地母般的佛性,扶桑用她那博大与包容一切的胸怀,消解所有的苦难和罪恶,她以跪着的姿态宽恕了站着的人们,宽恕了所有的居高临下者。她的选择永远是宽恕、包容,扶桑总是记不住人,甚至是那些对她伤害那么深的人,她也一个都记不得。扶桑的这种略显迟钝的善良,正是她地母精神的体现。
  三、扶桑形象内涵的现代审思
  严歌苓对待扶桑的姿态流露着脉脉温情和丝丝同情,同情她不幸遭遇的同时,也从现代女性生活状态的角度出发,进行着冷静而深刻的批判。“我从来不知道使我跨过太平洋的缘由是什么。我们口头上嚷到这里来寻找自由、学问、财富,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找什么”d。国人的移民热度近些年都在升温,作家所说的追求,也是众多移民的追求。而百年前的扶桑却从来不知道也没想过自己要寻找什么,她只是順着生活的轨迹在前进。在悲剧生活的行进中,她找到了“丈夫”,她找到了“爱情”。扶桑虽然被禁锢在窑子里,但她的心却是自由的,在爱上克里斯之前,她从未有过烦恼,对于克里斯的爱或许是慢性子的扶桑一生唯一的牵挂。小说中,扶桑看着象征自由的大脚,与自己的小脚产生强烈的对比,那些女子真的比扶桑自由吗?这恰恰是作家表达的内心自由与外在自由的真谛。   扶桑作为妓女,在艰难困苦中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去换来微乎其微的金钱,虽然流露出悲剧气氛,但这种行径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为世人所不齿的。“出卖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人们认为你在出卖,而并不认为我周围这些女人在出卖。我的时代和你的不同了,你看,这么多女人暗暗为自己定了价格:车子、房产,多少万的年收入。好了,成交。这种出卖的概念被成功的偷换了,变成了婚嫁,这些女人每个晚上出卖给一个男人,她们的肉体像货物一样聋哑。这份出卖为她换来了无忧无虑的三餐,几柜子的衣服和首饰,不止这种出卖,有人卖自己给权势,有人卖给名望。有人可以卖自己给一个城市户口或美国绿卡。有多少女人不再出卖?难道我没有出卖?多少次不甘愿中,我在男性的身体底下躺得像一堆货?那么,究竟什么是强奸与出卖?”e从个人生活体验出发来说,现代社会的很多女性的婚姻,除了爱情,物质也是重要的条件。也许两个人很相爱,但也会被现实打败,这种现实,不是扶桑和克里斯之间的种族、身份之类的差异,而是物质条件的限制。所以,“出卖的概念被成功偷换成了婚嫁”——这无疑是对现代社会物质婚姻的批判,同时作者又透着无奈地问道:“有多少女人不再出卖?”f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似乎都变成了筹码,扶桑身上散发的不涉及功利的光环成为世间最真实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扶桑你或许是从很远古的年代来的”。严歌苓的置疑背后,是对寻觅扶桑原始而又真实的天性而不得的惋惜。当扶桑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时,严歌苓告诉现代人,这就是现代人们讲的爱情。严歌苓试图向百年前的扶桑解释“爱情是什么?”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发出的“美是什么?”所以,爱情和美虽然无法被具体定义,却能被体验、感知。作家通过扶桑形象的描绘审视扶桑形象的内涵,剖判现代人的功利爱情观,展现出作家向往初始状态下扶桑似的朴素、纯真的爱情,呼吁对恬淡、自由、美好人性的渴望与追求,为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一抹女性纯真无瑕的人性光辉。
  a 文洁华:《美学与性别冲突:女性主义审美革命的中国境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b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c 张爱玲:《张爱玲散文:谈女人》,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def 严歌苓:《扶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第9页,第9页。
  参考文献
  [1] 金琼.谜样的扶桑与盘根错节的历史——严歌苓《扶桑》的文化意蘊[J].名作欣赏,2006(6).
  [2] 陈思和.最时髦的富有是空空荡荡——严歌苓短篇小说艺术初探[J].上海文学,2003(9).
  作 者: 翟星宇,文学硕士,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与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秘书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庾信是南北朝时间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南北交融,“绮艳”“清新”与“沉郁”皆具。在对庾诗研究时多视其前期诗风为“绮艳”,后期为“沉郁”,“清新”之风却鲜被提及。  关键词:六朝 庾信 诗歌 清新  庾信是南北朝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风格绮艳,后期则沉郁苍凉。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庾信都有不少风格清新的诗作,这类诗作既包含“流丽而不浊滞”a之“清”,
摘 要: 百年来人们对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自杀身亡的结局无不扼腕叹息,然而对于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原因至今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安娜死亡之谜,安娜被传统思想道德的压抑导致其人格结构三个层次的失衡,从而激发了攻击自身的死亡本能,然而这一切都是作者潜意识中的一场预杀,更是社会无意识的谋杀。  关键词:精神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死亡悲剧  一
2017年5月,在中国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凭借良好的口碑成为当下电影市场上的票房黑马,也让这部电影的主演阿米尔·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阿米尔·汗出演的电影一次次刷新着印度票房纪录,同时他凭借自己的魅力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宝莱坞模式电影的面貌。印度媒体称他为“完美先生”,因为在宝莱坞娱乐圈浸淫了几十年,他几乎从未有劣迹,不仅有演技有眼光,还很谦虚、坦率,又充满正义感。美国好
摘要:《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小职员默尔索犯下一桩命案,被法庭判处死刑的故事。小说与加缪另一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一脉相承,体现了荒诞的主题。荒诞与幸福密切相连,难分难离,幸福却往往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立足于《局外人》中荒诞与幸福的交织,探讨前人较少涉及的幸福层面。本文从生与死、自我与权威两个维度进行生发,一方面小说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憎恨,另一方面小说肯定自
摘 要: 《罂粟之家》是苏童的一部小说,作者用敏锐的视角和特异的表现手法记录了一个历史上乡土社会中土地的重要主宰人——地主阶级的没落与消亡的过程。对于这篇小说,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历史末世感、欲望、颓废、宿命等因素。本文旨在梳理这种关系,同时挖掘作者在书写这种关系背后的意图。探寻着地主、农民与历史之间的深切联系。同时,这种联系通过双方对对方的牵绊与束缚而维持,又维系着双方的生存。  关键
摘 要:“三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指《红色》《白色》和《蓝色》,这是他和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共同编写的,也是他“电影作者论”的完美体现。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象征着博爱、平等和自由。《蓝色》更是一出世便荣获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蓝色》详尽刻画了在车祸中受到创伤的主人公茱莉这一形象,通过她对自由的追寻和对精神的重新建构,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乃至发出了对人生终极价值
在生育前后离开职场、回归家庭的女性,已经是个不小的群体。一千个“全职妈妈”,会有一千种全职生活,没有哪种生活真的易如反掌。当我们真正走近这个群体,了解到她们的喜怒哀乐之后才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全社会能在工作环境、市场服务、社区建设等方面充分保障女性作出“全职妈妈”的自由选择时,才意味着真正的社会进步。  没请过月嫂和保姆,独自带孩子整整3年  □周叶子  出了月子我就独自带孩子,这一带就是整整3年。
摘 要:“桤林碍日”“笼竹和烟”的草堂生活给杜甫带来了短暂的安稳和愉悦,然而不期而至的狂风带给茅屋破坏性的伤害,个体的人生困境引发了作者的悲歌,这不仅是对自身生活际遇的哀叹,更是对家国天下苍生百姓的忧思伤怀,一颗仁者的悲悯之心,哪能放得下这些!  关键词:忧思伤怀 国泰民安 无解 苍生百姓  明白如话、浅易切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直以来被众声传唱,杜甫个人的生存困境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推己及人的
摘 要:王锳的《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在语料的选取、例证的引用及收录内容上都很有特色。从此书的研究特色来分析,作者不拘一格、认真严谨、实事求是、集思广益的治学观念堪称后世楷模,发人深省。  关键词:《唐宋笔记语辞汇释》 王瑛 治学观  关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历代以来都是重古轻今。关于古书的训诂,清人做了极大的努力。传统的训诂学、各种注疏类作品成果辉煌,但对中古近代语言研究的忽视,造成了现在头重脚轻的状
十几岁辍学随父经商,20岁怀揣几十万元独闯天下,26岁赚取了人生第一个1000万元,40岁身家达到数亿元。张崇舜,这个曾经起早贪黑做着最低端生意的草根温州年轻人,成了中国电动车行业的领军人物。他的新日电动车,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中国电动车行业的技术领跑者,更是这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不搞地产,搞电动车  20世纪90年代末,张崇舜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搞地产,还是做电动车?艰难在于.他自己觉得可以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