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自由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to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指《红色》《白色》和《蓝色》,这是他和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共同编写的,也是他“电影作者论”的完美体现。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象征着博爱、平等和自由。《蓝色》更是一出世便荣获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蓝色》详尽刻画了在车祸中受到创伤的主人公茱莉这一形象,通过她对自由的追寻和对精神的重新建构,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乃至发出了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拷问。
  关键词:创伤 人格重构 自由
  在电影界,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被公认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顾忌”的大师。现实生活中混乱的政治让他想要逃离,他只好在影片中如同太极高手般,举重若轻地将一些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问题移植到个人化的层面上去探讨,所以他的作品非常重视个体精神世界,主角们总是在处于主宰地位的偶然宿命里挣扎着,从而让人们窥探到生活表层下的心理隐痛。
  “三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指《红色》《白色》和《蓝色》,这是他和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共同编写的,也是他“电影作者论”的完美体现。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象征着博爱、平等和自由。《蓝色》更是一出世便荣获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讲述了茱莉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后,在情感与记忆的囚禁下寻找自由的故事。自由究竟是什么样的?离我们又有多远呢?影片通过茱莉受到创伤后的无力挣扎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人是个孤独的个体,同时也发出了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拷问。即使在今天,此部影片依然值得回味。
  一、创伤与治愈
  基耶斯洛夫斯基非常看重电影的生命力,所以他总会运用拍摄角度、明暗变化、色彩转变和不同的镜头来获取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并将音乐镶嵌到主角的心理活动之中。影片围绕茱莉车祸创伤—疗伤—治愈这一条主线进行。
  影片开始便预示着一场车祸的发生,镜头从车底仰拍,映入眼帘的是油箱漏油的特写,与之相伴的还有平时听不到的汽油滴落的清晰声响,这场在非常规拍摄下发生的车祸,夺走了茱莉的丈夫和女儿。镜头一转,茱莉在医院里如局外人般观看丈夫和女儿的葬礼,她佯装着冷静,但在大特写镜头下却显现着嘴角微微地抽搐和鼻翼翕动,哀痛的铜管乐响起,悲壮而又严肃,也就此定下了全片忧伤孤独的基调。这场车祸一方面打乱了她的生活秩序,带来无法抹平的创伤,另一方面又让她失去一切的绝对外来自由,米兰·昆德拉说:“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①茱莉便承受着这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因为生命的意义、生存的快乐都被这场车祸终结,她试图摆脱精神上的困境,试图用自我伤害来选择一条新的道路,所以,权衡之下选择了自杀。当她将吞咽不下去的药物吐出时,正对上护士那惊讶的脸;在尴尬的气氛里,茱莉说:“对不起,我做不到。”一场狼狈的自杀风波过去了!这个自杀的尝试是她对未来生活的茫然无助,是被命运抛弃后的安全感尽失。当生的本能战胜了死亡本能,茱莉却又开始了一连串象征性的自杀行为:卖掉房子、扔掉乐谱,甚至隐居起来。当发出刺耳声音的推土机将乐谱撕裂时,当侧逆光包围茱莉的面庞时,当小号音乐骤然响起时,当特写镜头对准快速擦撞在石墙上的手时,观者一定能在窒息感中深深地体会到茱莉的痛苦与忧伤。
  影片中出现四次黑幕,如同休止符般给人一种错愕感,那是茱莉阻挠自己回忆往事的拍摄手法,渐渐变黑的银幕一如茱莉抗拒的内心,她不想让内心的伤口展示在现实之中,所以选择逃向黑洞般的心理体验。茱莉在丈夫与女儿的去世之后,经常会有蓝色的光线一直追随着她,随后响起低沉而又哀伤的音乐。那滤光镜下的蓝色光线就像她无法逃脱的牢笼,无论怎么挣扎和努力,回忆和情感是她躲避不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囚禁,音乐则能昭显出她内心隐秘的孤独和无助。
  遭受创伤之后的茱莉拥有了政治经济层面上的“绝对自由”,而她心灵上相对自由的获得则是因为选择重新面对了过去,这也是她得到治愈的关键。自从隐居在新的城市里,她带着那个有蓝色钻饰的灯开始了新的生活,“不要带孩子的”房子,甚至改成娘家的姓氏,这些都是她为了逃避过去所采取的行动,这个行为其实是她潜意识里在思念丈夫和女儿。平静孤独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戏剧,在她的脸上始终有张面具在遮蔽着真正的自己,以躲開汹涌而至的情感与记忆。在她以为可以与外界隔绝成功时,她却在咖啡馆里听到了窗外寂寥的单簧管乐器,在午夜时分听到了大街上打架斗殴的喧闹嘈杂,与同楼的妓女露丝有了交集,这一切使她的内心终究无法取得真正的平静,也根本不能做到与外界的真正隔离。毕竟那个漠然的面具并非她的自我本性,丈夫和女儿离世的伤痛一直深深扎根在她的内心。即使是一声音乐的撩拨,也能揭开情感的伤疤。茱莉开始真正面对过去是从发现丈夫的情人开始的。在得知丈夫拥有情人时,茱莉的追寻和查找显露了她的嫉妒之心,而这一嫉妒却在无意之间又削弱了她所拥有的“绝对的自由”,进而以毒攻毒,将麻木的自己一点点激活。当确知丈夫生前对自己不忠时,她的爱似乎一瞬间变成了虚无,于是,终于可以走出心灵羁绊。在她接受了又一次的打击时,也开始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茱莉获得了治愈,便开始继续丈夫未完成的事业,去书写那庆祝欧盟诞生的乐谱。曲子的前面依然保持着丈夫的创作,唱腔结束后,她也没加一个音符地完全沿用丈夫遗作的八小节音乐,“只是丈夫的吟咏部分是女低声唱腔,声音虔诚中略带甜美,茱莉则以高音假声,比丈夫的诠释多了很多悲剧感。”{2}茱莉试图将完成的乐谱送给奥利维,他却拒绝接受,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想成为茱莉丈夫的替代者,他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了乐谱,更是为了得到了茱莉的青睐。影片的最后,茱莉和奥利维走到了一起,她最终在爱的力量下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使心灵有所解脱。
  二、爱的复苏和人格的重构
  《蓝色》的表层叙述是个体生命在创伤之下追寻自由的故事,但意蕴远不止于此,它也向观者娓娓道来了受创伤后的茱莉爱的复苏和人格的重构。   《蓝色》是对“自由”主题的探讨,事实上,“它在今天的有效范围内不外乎是在群体利益的保护和社会权利的制衡方面。”⑦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在访谈中明确表示过“西方世界从政治和社会的层面实行这个概念,但在个人层面上,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一个问题了。这就是我想拍这部电影的原因。”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者偶然的命运安排,若想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一个相对自由和救赎,按照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精彩的影像语言告诉人们的便是:即使是在困境之中也要保持微笑,勇敢地接受和面对一切的困难,积极地面对人生,这样便能实现自身的成长与精神的建构,甚至通过“爱”,还能领悟到人生的终极价值。
  ① 张秋:《不准调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20页。
  ②⑤ 杨海燕:《中外经典电影作品评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第158页。
  ③⑦ 潘桦:《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页,第119页。
  ④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页。
  ⑥ 郑淑梅编:《世界电影名家名片二十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
  ⑧ 达纽西亚·斯多克编,施丽华、王立非译:《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杨海燕.中外经典电影作品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郑淑梅.世界电影名家名片二十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 潘桦.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5] 达纽西亚·斯多克编.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M].施丽华,王立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6] 张秋.不准调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 者:刘蒙,广西师范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J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
摘要:女性悲剧,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从始至终都以包合同情与怜悯为主的人文关怀来书写,但是由于女性宿命及社会现状,在无法脱离罪恶本身的背后给我们带来的是伦理社会下如童话般的湘西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女性悲剧意义反讽意味更强。男女性力量对比在家庭结构中的有意识忽略让《萧萧》以更加亲和的态度触发人性机制,而萧萧作为女性的正常人性所需要的纾解让《萧萧》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作为家族关系媒介的儿子使得文
摘 要: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极具新意地以一位叫巴克的狗作为主角,讲述他传奇的经历。在《野》中,通过巴克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反映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表现出的强烈意志,同时也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本文主要对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存法则、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爱及德勒兹生成动物理论对巴克回归本性的分析和探究。以此来说明巴克的蜕变之路,进而反映出作品
摘 要:地方文学是地域文化的亮丽名片,在中国文学的浩瀚卷帙中,有不少描写宁夏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将宁夏自然风光的神奇、历史文化的厚重、回乡风韵的独特,形象而鲜明地呈现出来,深深浸润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从教育的角度去探索描写宁夏的诗文的价值,我们会发现,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会形象感知宁夏的历史变迁,真切体验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发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兴趣,进而发展热爱本土文化的感情,增强建设家乡
摘 要: 毛泽东诗词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但也不乏婉约之风。毛泽东写过不少离愁别恨、唱和酬答、山水纪游、咏物言志的诗词,这些诗词能熔婉约豪放于一炉,于细小中见高大,柔情中见激情、凄美中含激励、秀气中透英爽,从而创造出“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婉约风格 欣赏  毛泽东诗词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往往能把重大的社会题材、深刻的革命思想、浪漫的英雄情怀融为一体,气势磅礴
摘 要: 庾信是南北朝时间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南北交融,“绮艳”“清新”与“沉郁”皆具。在对庾诗研究时多视其前期诗风为“绮艳”,后期为“沉郁”,“清新”之风却鲜被提及。  关键词:六朝 庾信 诗歌 清新  庾信是南北朝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风格绮艳,后期则沉郁苍凉。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庾信都有不少风格清新的诗作,这类诗作既包含“流丽而不浊滞”a之“清”,
摘 要: 百年来人们对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自杀身亡的结局无不扼腕叹息,然而对于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原因至今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安娜死亡之谜,安娜被传统思想道德的压抑导致其人格结构三个层次的失衡,从而激发了攻击自身的死亡本能,然而这一切都是作者潜意识中的一场预杀,更是社会无意识的谋杀。  关键词:精神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死亡悲剧  一
2017年5月,在中国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凭借良好的口碑成为当下电影市场上的票房黑马,也让这部电影的主演阿米尔·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阿米尔·汗出演的电影一次次刷新着印度票房纪录,同时他凭借自己的魅力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宝莱坞模式电影的面貌。印度媒体称他为“完美先生”,因为在宝莱坞娱乐圈浸淫了几十年,他几乎从未有劣迹,不仅有演技有眼光,还很谦虚、坦率,又充满正义感。美国好
摘要:《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小职员默尔索犯下一桩命案,被法庭判处死刑的故事。小说与加缪另一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一脉相承,体现了荒诞的主题。荒诞与幸福密切相连,难分难离,幸福却往往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立足于《局外人》中荒诞与幸福的交织,探讨前人较少涉及的幸福层面。本文从生与死、自我与权威两个维度进行生发,一方面小说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憎恨,另一方面小说肯定自
摘 要: 《罂粟之家》是苏童的一部小说,作者用敏锐的视角和特异的表现手法记录了一个历史上乡土社会中土地的重要主宰人——地主阶级的没落与消亡的过程。对于这篇小说,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历史末世感、欲望、颓废、宿命等因素。本文旨在梳理这种关系,同时挖掘作者在书写这种关系背后的意图。探寻着地主、农民与历史之间的深切联系。同时,这种联系通过双方对对方的牵绊与束缚而维持,又维系着双方的生存。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