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急诊诊治要点

来源 :医师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2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持续气流受限作为主要临床特征、异常气道炎症作为主要病理特征。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原因主要为感染所致,主要感染因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早期发现感染征象、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迅速缓解其急性症状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别嘌醇是一种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因使用历史悠久、价格便宜、疗效肯定,是全球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一线降尿酸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别嘌醇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向尿酸转化,使尿酸合成减少,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至溶解度以下,从而防止尿酸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别嘌醇亦有助于组织内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此外,通过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酸转换酶的作用,别嘌醇可抑制体内新的嘌呤合成。
康复医学的发展为广大患者、老年人、残疾人带来了提高生存质量的希望,其有效性在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中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康复医疗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二级以上医院相继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康复需求。但不可否认,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很少设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室,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医技力量还比较薄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也只有少数几家有1名,更谈不上专业的康复医师、康复护士。
“县域治,则天下安”,近年来,国家对县级医共体建设越来越重视,内部管理不断健全,协作机制持续完善,宣传工作、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关注。现存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仍有部分医院管理者对宣传工作,尤其是医共体的宣传工作,没有足够且清醒的认识,要么觉得宣传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不重视,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动力,也就很难做好宣传工作。
2018年,国家卫健委委托中国医院协会编制《药学服务标准》,标准涵盖药学门诊、处方审核、药物重整、用药咨询、用药教育、药学查房、用药监护、居家药学服务等8项药学服务项目。202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国卫医发〔2020〕2号),进一步强调各地要完善药学服务标准,推进药学服务规范化建设,提升药学服务水平。随着药学门诊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开设药学门诊的开设。那么,药学门诊是干什么的呢?
近日,一篇题为《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的文章引发热烈讨论。这里的“增高针”其实就是生长激素,准确说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近年来,不少家长在“身高焦虑”等因素推动下,不惜动辄几十万为孩子注射“增高针”,不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给使用者带来了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习惯性流产是生殖专科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病种,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如果曾有过2次自然流产病史,下一次怀孕的流产概率高达30%,并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再次流产的概率会越来越高。对于习惯性流产的治疗,我们一贯是主张防患于未然,采用“育种疗法”“犁田疗法”“沃土疗法”等中医综合疗法,目的是在怀孕前就把卵泡质量、黄体功能、子宫内膜容受性等调理至适合怀孕的状态。但是,如果没有预先调理,中医是不是就对习惯性流产束手无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曾经下乡帮扶,到贵州毕节金沙中医院协助不孕不育专科开展工作,期间就碰到了不
糖皮质激素因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抑制免疫的作用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青光眼、白内障、库欣综合征等,用药时必须密切观察。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是最常见的导致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短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股骨头坏死比例高达40%。
临床中,常见的红细胞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细胞减少,即贫血;另一类是红细胞过多,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但红细胞相关疾病却不只体现在红细胞计数的增多和减少这么简单,除了红细胞的检测外,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检测都有其临床意义,笔者对其进行系统总结,以提高基层医生对红细胞疾病的认知水平。
流产定义为妊娠<28周,胎儿体质量<1000g而终止者。先兆流产是指停经后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和(或)下腹疼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者,若阴道出血量多,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先兆流产的发生与遗传相关因素(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母体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密切关系。
新冠病毒疫苗不良接种反应分为全身不良反应和局部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症状有:发热、头痛、乏力、心悸、鼻塞、咳嗽、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肌肉痛等。局部不良反应症状有:疼痛、硬结、肿胀、皮疹、瘙痒等。依据受种者反映累计频次,乏力、头痛、肌肉痛为全身不良反应症状前三位;疼痛、肿胀、硬结为局部不良反应症状前三位,第二针次、第三针次发生率似乎高于第一针次,而且症状更重一些,考虑符合免疫应答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