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盛宴 生命在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确实,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作为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找准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悟美呢?
  一、挖掘美的教学内容
  (一)欣赏景色美
  美感的获得,在于对审美对象形象地感知。苏教版的教材中,有许许多多优美的写景散文,这些文章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会感受美的绝好资源。但由于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不够丰富,加之生活经验的匮乏,他们难以将文字的叙述转换为直观可感的形象。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势,将直观的画面、声音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其获得美的感染与熏陶。如执教《田园诗情》这篇课文,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我引导学生以镜头捕捉的方式去欣赏课文,诱发他们发挥想象:远处,碧绿的草原连绵起伏,犹如丝绒一般,摸上去软绵绵的;盛开着的郁金香无比鲜艳,色彩繁多……健美的骏马自由驰骋,溅起的水花有如透亮的钻石……这样的美景怎能不令人陶醉?随后,再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学生们一个个如同进入了诗情画意的世界里。
  (二)感受形象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描写人物的文章。他们或平凡、或伟大、或智慧、或善良……这些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被解读的过程中,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他们的故事对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情操以及提升其审美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番茄太阳”》中的主人公明明,是一位生下来就未曾看见美好世界的盲童。明明美丽可爱、善良乐观、乖巧懂事,有一颗懂得关爱别人的善良的心,深深地影响了作者,使作者转变了原先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明明这一形象时,要重点抓住描写明明言行的句子,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出的明明的善良与童真,组织交流讨论,并通过个人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声有色地读好这些句子,从而在情感上获得共鸣,以使得自己乐观向上。
  二、运用美的教学方式
  (一)创设氛围美
  审美教育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促进学生对文本中所描述的景物产生情感,教师在教学时有时需要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在一个美轮美奂的氛围中,产生与美牵手的念想,继而在蕴藉美的文本世界里自主地去感受美、理解美、体悟美。《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结构的文章。为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解读古诗,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情境创设:通过电子白板播放了童丽演绎的《烟花三月》这支MTV,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旋律,加上精美的动画,一下子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歌曲演绎的情境之中。
  (二)板书设计美
  精妙的板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增强他们对文章的概括记忆,还能为他们带来美的艺术享受。如执教《爱之链》这篇课文,在板书设计上,教师紧紧抓住题目中的“链”字做文章,结合文本的情节内容,立足乔伊、老妇人、妻子这三点,通过线条将他们连接成一颗心形:
  这样的设计既简明扼要、直观形象,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内容,同时心形的特殊含义也给学生带来了审美的愉悦。
  三、展示美的教学语言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开启,情感的体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语言一定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时犹如春雨润万物一样,与学生自然地交融,在不经意间拨动他们生命的琴弦,奏响他们华美的生命乐章。《珍珠鸟》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在深化拓展文本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围绕“信赖”创作一句名言。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给学生一个扶手,教师围绕“信赖”讲述到:“信赖,缘于一份关爱,一份呵护,也缘于彼此间的尊重和宽容……优美的文字、温暖的情怀,轻轻地叩开了学生的心扉,点燃了他们热爱美、憧憬美好生活的火种。
  “未来社会的人是懂得审美的人。”教师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情趣的课文,如《放小鸟》《乌鸦喝水》《小松鼠找花生果》《小动物过冬》《小鹰学飞》《变色龙》《金蝉脱壳》《人类的“老师”》等。其实谈到生命情趣,课本中还有很多。在这里,笔者以动物为例,谈一谈生命情趣的教育。  一、以心观心,体验生命的意义  以心观心,可以在静观默察中,在对动物的观察中,体验生命的意义。这样,孩子们在内心捕获了快乐与理趣。这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呵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中的“之间”是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词。“之间”表明学生、教师、编者、文本四者是有“关系”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比较“复杂”。复杂在哪里?复杂在对话的立体性上。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编对话和生编对话的“六维”关系。从教学的和谐性、平
当前很多公开课,总是那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们思绪飞扬、对答如流,总给人以喜悦、惊讶、赞叹;而教师也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与学生顺利交流……在这些热闹之余,笔者不禁深思起来:语文课总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吗?难道沉默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吗?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鉴一下名师课堂中的沉默吧!  一、沉默——让学生思绪飞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激发情感、启迪智慧的过程。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  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
【摘要】目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由于教师错误地理解“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这一要求,误将“自主”学习当成“自由”学习,“教学去教师化”,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学习效益低下。基于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明确单元核心任务;要适时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要适当提供与学习任务群高度关联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要有效开展学习评价,带动学生深度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和形象认知为主,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那么,情境教学具体价值在哪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以兴趣为基础。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录像、游戏、
听了这星期的教研活动,感触很多。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准?  生:他的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个男同学听得真仔细。(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很容易搞错的,应该读什么呢?  生(齐):后园。(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们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没有反应)  师:这
写话是作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写作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至关重要。教材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搭建学习写话的梯子,降低写话的难度。  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尝试,我发现,若能及时捕捉文本的关键点、信息点,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借读促写,以写助读,激发他们的写话